当非遗遇上“扶贫”……

2020年06月13日 11:30   来源:天山网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

“遗产日”期间

新疆将举行132场线下、线上结合的

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其中新疆4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商品在线销售

而“非遗+扶贫”逐渐成为精准扶贫的模式之一

在这种模式的实践中

我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从业者

通过自身的技艺,带动一大批贫困户脱贫增收

成为扶贫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

变废为宝,牛羊角成旅游工艺品

骨雕

用牛羊角为原料

通过雕刻、粘贴、染色等工艺

制成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根登加甫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骨雕传承人

他也是和静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驻巴音布鲁克镇巴西力克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2018年初他来到巴西力克村

敏锐地捕捉到了村子位于巴音布鲁克镇的景区优势

这位研究了二十多年骨雕、石雕技艺的民间匠人

把自己的绝活无偿教授给村里的牧民

让普通的牛羊角、鹅卵石变废为宝成为旅游工艺品

同年,和静县政府在巴音布鲁克镇建立了

传统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培训班

根登加甫作为培训班的老师

先后教授了106名学员

随着牧民的技艺逐渐成熟

根登加甫的旅游纪念品工厂开工

不少村民进入工厂工作或自主创业

这其中就包括根登加甫的徒弟乃道尔吉

他每个月给旅游公司供货

做出更多有温度的作品

带动当地牧民致富

是师徒二人的心愿

“作为传承人,在哪里都有义务传播优秀传统技艺。”根登加甫说。

♥♥♥

匠心做琴,助力乡亲们家门口就业

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结构和演奏规律可分为

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弓弦乐器和打击乐器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艾依提·依明家族四代做琴

他是远近闻名的“乐器王”

十多年来他先后将手艺教给了70多个徒弟

他所在的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

素有“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美誉

村里近一半的村民都从事乐器制作

村里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

只要想学做琴,他都倾囊相授

他带过的徒弟不少独自开办了乐器加工作坊

或是加入村里的乐器加工合作社

因此摆脱了贫困

如今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

有上百名村民以民族乐器制作为生

村里还培养出5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随着乡村旅游发展

新和县借助天籁之音——加依村旅游文化品牌建设

大力发展手工乐器产业

都塔尔、弹拨尔等乐器远销全国

年均销售3000多件

产值达90多万元

在和田地区墨玉县喀尔塞镇巴格其村

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买合木提·夏克

开办了非遗扶贫乐器工坊

主要从事新疆特色民族乐器研发制作及销售

政府组织21位村民参加技术培训

由他亲自教授制琴技术

托合提居麦·图尔荪巴柯曾是贫困户

自从2018年进入扶贫工坊制作乐器

每月工资增加到现在的3500元

随着乡村旅游的红火

扶贫工坊的乐器卖到了全国各地

仅2019年

工坊靠制作乐器实现销售收入170多万元

过几天,今年工坊的“非遗+扶贫”培训也将开始

他期待更多村民加入工坊,走上致富路

如今,传统与时代发展融合愈加紧密

非遗技艺也因此越来越有活力

♥♥♥

妙手丹青,桑皮纸技艺重焕光彩

桑皮纸古称汉皮纸,起源于汉代

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在新疆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桑皮纸的制作工艺相当繁复

以桑树、胡杨碱、土碱为原料

经伐条、浸泡、剥皮、

锅煮、过滤、锤捣、

发酵、捞纸、滤水、晾晒、

揭纸、分类、打磨

等13道工艺制成

新疆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新疆桑皮纸传承人、新疆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魏宝山

2012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桑皮纸技艺的推广、应用

为促进古老桑皮纸与国画完美结合作出了贡献

桑皮纸防虫蚀,不怕潮湿,颜料不易褪色等特点

是绘画非常好的材料,随着不断推广

成为不少知名画家的创作材料

桑皮纸画还多次走出国门参展,声名远播

桑皮纸上作画让“藏”在南疆农村的古老技艺焕发出光彩

墨玉县普恰克其乡是远近闻名的“桑皮纸之乡”

如今农户们生产的桑皮纸不再只用于日常生活

还获得全国各地画家们的青睐

桑皮纸从农民作坊走进了艺术殿堂

桑皮纸还是文创产品的宠儿

有桑皮纸元素的折扇团扇、手绘笔记本、台灯、钟表等文旅产品琳琅满目

桑皮纸实现了“非遗桑皮纸、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新疆文化旅游”三者的完美结合

♥♥♥

飞针走线,现代绣娘绣出美好生活

刺绣是中华民族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技艺

目前

维吾尔族刺绣、

哈萨克毡绣和布绣、

蒙古族刺绣、

柯尔克孜族刺绣、

锡伯族刺绣

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们不仅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疆各地绣娘们传承刺绣、织就斑斓生活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新绣苑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萍

用了5年让农村绣品走入高端私人定制市场

通过不断改进绣娘的刺绣技术

让传统跟上时尚潮流争取到了高端客户

去年,来自国内城市的私人定制刺绣服饰

给合作社带来了20多万元的收入

紧跟潮流也改变了传统绣娘们的生活

合作社多次送绣娘们去杭州、上海等地学习技术

古力夏提·托乎达尔火加原是普通的农村妇女

通过学习实践

如今已经是合作社骨干刺绣设计师

主做高端绣品

“从没想过以前只在家里用用的手艺能走这么远!”

这几天,陈萍又组织绣娘们学习如何直播带货

为参与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非遗购物节”做准备

6月11日,她带着部分绣娘一起直播

通过这次直播

绣娘们从幕后走到台前

传播文化,真正融入市场

5年来合作社培训本地妇女2000多人

辐射带动周边县乡村2000多人靠刺绣就业、创业

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统计

截至目前

新疆入选联合国非遗项目3项、

国家级项目83项、

自治区级315项

自治区各级文化部门认证的非遗传承人5654人

6月13日

在“遗产日”活动主会场吐鲁番市葡萄沟风景区

将展售上千种新疆非遗商品

一大批非遗传承人也将现身集市

为参观者现场展示技艺

文/记者秦金俐 图/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