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2日 10:09 来源:新疆日报
【开栏语】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总攻的动员令,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新疆最后10个贫困县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从今日起,新疆日报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总攻进行时”栏目,通过对10个贫困县进行实地走访,呈现深度贫困地区攻克最后堡垒的生动实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信心,凝聚力量。
墨玉县喀尔赛镇库木博依村光伏扶贫电站,在该电站就业的村民在清理光伏电板表面灰尘(摄于4月21日)。
新疆日报讯(记者王玉召 秦梅花摄影报道)“没有过不去的坎,就算砸锅卖铁,这钱我一定还上。”这是墨玉县奎牙镇其甫坎村村民茹则妮萨·吾买尔两年前向亲戚借钱时的承诺。下定决心和贫穷做了断的那天,茹则妮萨一夜未眠,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脱贫。
彼时,镇上的小微产业园正在招工,茹则妮萨主动报了名,此后彻底换了个活法。现在她已经是一名成熟的产业工人。“活不重,离家又近,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工资,顶过去小半年的收入。”茹则妮萨说。
墨玉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经过多年努力,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5.22%降至2019年的7.1%,但仍有36419人未脱贫。
脱贫攻坚,决战犹酣。当下,墨玉县正紧紧抓住产业促就业这一关键,让贫困群众端稳“饭碗”,有了固定收入,孕育生活新希望。
产业稳岗: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6月18日傍晚,在墨玉县萨依巴格乡库木艾热克村,太阳越来越低,热浪却未退去,贫困户阿热孜古丽·努尔麦麦提的思绪全系在家里种植香菇的大棚里。“天热的时间长,香菇来不及采,菇顶就会出现裂纹,卖相不好,售价会受影响。”阿热孜古丽着急地招呼人采香菇。
“还不能让香菇长得太大,超过一等菇的收购标准也卖不上好价钱。”如今县里的企业统一收购香菇,一个棚一年纯收入有1万余元,阿热孜古丽心里算得明白,不由自主地加快了采摘速度。
“要是不种香菇,我真不知该怎么脱贫。”阿热孜古丽擦着脸上的汗,笑着说。
去年,墨玉县利用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成立了墨玉树上老菌菌业有限公司,建起连栋大棚种植基地,今年,又建起小拱棚,当地贫困群众与产业有了交集,第一次从耕地以外获得收入。
在香菇种植基地的标准化菌包生产厂里,机器轰隆隆地响。农户把修剪下来的核桃树杈送来制作成菌包材料,村民可以进入生产基地打工,还可以把菌棒拿回家,在自家小拱棚里种香菇。全县有2000多名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参与香菇产业发展,拓宽了增收渠道。
“墨玉县人多地少,千方百计保障贫困群众就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墨玉县委书记张冠军说,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明确的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之一,墨玉县紧紧抓住产业带动就业,扶持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发展,实现具备条件的贫困户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就地创岗: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在墨玉县奎牙镇小微产业园一家纺织服装公司的缝盘车间,小组长热比耶罕·如孜巴柯的缝纫机前围了一圈人,上班不到两年,她的手艺最好,车间新来的员工都喜欢向她请教。
热比耶罕是奎牙镇依勒瓦村的贫困户,在成为产业工人之前,贫穷让她受了不少苦。2018年,夏日里的一场洪水冲毁了庄稼,地里即将成熟的麦子所剩无几,热比耶罕欲哭无泪。当地政府帮她在小微产业园里找了份工作,但她心里满是忐忑。
“我没当过工人,也没技术,如果不试试,就等于放弃了脱贫的机会和希望。”热比耶罕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好。
热比耶罕苦练本领、钻研技术,很快从一个家庭主妇成为技术骨干,不仅圆了自己的就业梦,离脱贫的梦想也越来越近。
今年,墨玉县依托小微产业园、产城融合示范园等,引进62家制鞋、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采取“园区+片区工厂+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就近就地开发就业岗位2万个。除了种好“一亩三分地”,更多的“茹则妮萨”成为企业员工,稳定的收入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安稳、踏实。
多元增岗:村级产业打开一扇窗
除了“县有龙头企业、乡有规模企业”,墨玉县还积极构建“村有扶贫车间、户有小作坊”的发展体系,让更多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乌布力喀斯木·艾提是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乌尊艾日克村致富带头人,以前搞养殖,去年转行做起粘鼠板生意。但起初,他的粘鼠板生意不太顺利,由于规模小,内销看不到起色,外销又没有门路。村干部鼓励乌布力喀斯木将“小批发”变成“大工厂”,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订购设备、设计产品,最终帮助他成立了阿克萨拉依乡安定粘鼠胶制造厂。
“厂里的工人一个月最少发1500元工资。有时也请村里的贫困户帮忙,一天给80元。”乌布力喀斯木说,厂子投入小、产量大,运用订单销售模式,产品销路越来越好,还直接带动了村里贫困户就业。
有必须离开土地的农民,也有不必离开的。去年,新疆鑫盛鸿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整合了墨玉县普恰克其乡的土地,有偿租赁农民手里的土地,再返聘农民为企业员工。
地还是那块地,村已不是那个村,收入来源更多元了。今年,在普恰克其乡墩阿其玛村4000余亩流转土地上,100栋温室大棚拔地而起,种植土豆、红薯、辣椒等蔬菜,村民们靠土地租赁费和打工增加了收入。“种植蔬菜有3到4个月的用工高峰期,每个月可挣3000元。”紧了紧鞋带,贫困户如仙·阿里木一头扎进辣椒地里,稳稳地走在增收致富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