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民法典,镌刻人民权利的“宝典”

2020年06月24日 10:20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为程硕士研究生 姜雅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出台意义重大,不仅充分表达宪法精神和对民事主体赋予的权利,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特点。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新中国历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民法典的出台意义重大,不仅充分表达宪法精神和对民事主体赋予的权利,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特点。

  民法典何以为典

  纵观世界立法,能被命名为“法典”的法律,一般具有如下鲜明特征:第一,该立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拥有重要地位;第二,该立法的法律体系庞杂,法律规模宏大,法律条文繁多;第三,立法者意图体现该立法的体系性与逻辑性。我国民法典符合上述所有特征。

  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民事法律的调整对象是民事主体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在我国,不论是自然人、法人抑或是非法人组织都属于民事主体范畴,这就意味着,民事法律几乎制约全体社会成员及他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另外,维护公民基本权利是我国宪法保护的核心,而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对民事行为的规范属于常规性、普遍性、基础性、全局性的活动,而民事法律正是开展这些活动的基本遵循。从这些角度来讲,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被称之为“国之重典”当之无愧。

  民法的法律规范与制度体系十分庞杂,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法律。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条文数量都超过了2000条。我国民法典共分为七编,1260条,近80章,仅汉语字数就超过了10万字,而这还不是所有民事法律规范和制度的立法,除此之外,还有商事立法、知识产权立法等特别法。无论如何,民法典体量远远超过其他法律,将其称之为“法典”体现其规范与制度体量上的重要性。

  以“法典”命名,足以强调民事规范与制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主体、客体、权利、义务、法律责任作为主线贯穿法典全文;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分编规定等,如果不依靠这些基本逻辑编纂,民法典根本无从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庞杂的民事法律规范与制度整合为一个和谐的有机体,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乱、对立的弊端,改进了民事立法体系,充分彰显了民法发展史上曾经提倡的“体系化效应”的积极作用,以“典”命名可谓实至名归。

  我国颁布民法典意义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法典。这部法律涵盖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规制与秩序,老百姓的关切、社会热点与难点在民法典中几乎都能找到答案,它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民法典为人民幸福护航。经常收到垃圾短信怎么办?遭遇性骚扰,公司、学校该不该管?个人信息被倒卖、在宾馆住宿被偷拍该怎么办?商品房产权过了大半期限的二手房能不能买?这些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维护人的尊严、平等保护私人物权?民法典姓“民”,反映的是人民的利益诉求,保障的是人民的民生权利。民法典突出了保护的概念,保护个人隐私权、建立反性骚扰制度防线、明确住宅70年产权自动续期……就像一部百科全书,民法典为护佑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完善的法律遵循,谋求人民利益最大化。

  民法典为家庭和睦聚力。家庭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没有家庭的安稳和睦就没有社会的长治久安。除了针对一些冲动离婚现象,民法典新增“30天离婚冷静期”制度,维护家庭关系外,民法典弘扬家庭美德,第1043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这些现实针对性很强的条款,充分体现了法律对家庭伦理道德的引导规范,也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

  民法典为社会治理赋能。老人摔倒要不要扶?高铁“霸座”要不要管?被不明物砸伤应由谁来担责?民法典使社会治理的法治效能得到彰显,如明确规定“见义勇为免责”条款,为行善免除后顾之忧;如对“霸座”及“抢夺方向盘”等行为作出了规定,虽然这些行为不一定全是民法问题,还可能涉及刑法、行政法问题,但是从民法角度,从承运人、乘客的权利义务角度、侵权责任的角度,民法典细化了客运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再如高空抛物事件,明确有关机关的调查及物业公司的安保义务,双管齐下,使肇事者无处遁形。民法典对于一些社会现象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性,不少新增内容都是对社会舆论热点作出的回应。

  民法典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民法典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只有理解好、运用好这部法典,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民法典的出台标志着民事法律的重要更新。民法典施行之日,也是之前的民法总则、合同法、物权法等法律废止之时,这就要求法治工作者必须对本领域法律条文认真检查,及时发现、整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不一致或者冲突之处,实时作出修改,保证法律体系的内部统一。同时,立法部门还应当及时跟进民法典的实施过程,及时发布立法解释与相关文件,确保全社会正确把握民法典的精神,正确运用法律条款。

  严格执法是全面落实民法典的重要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行政执法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民法典对个人信息的重视给公安、海关等执法部门提出了严格的工作要求;比如,民法典规定,从事与人体基因等有关的医学与科研活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这将成为卫生部门执法新依据。

  提高司法水平,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司法人员应当准确把握立法精神,深刻理解条文要义,高度关注原有法条的细微变化和新出台的民法典的创新内容,真正做到见微知著、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同时,司法机关还应当关注案件审判中遇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在必要时起草司法解释,发布典型案例,进一步促进民法典的统一适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类民事权利。

  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民法典事关千家万户、各行各业,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民法典进行全方位解读,引导公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