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手艺、开面馆……点燃了这对小夫妻的致富梦想

2020年06月25日 11:29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摄影报道)6月21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巴里坤县海子沿乡尖山子村村民依布拉依木·阿力哈就起床了,和好面,切好葱末和香菜末,再用热油泼上一碗油辣子,一切准备就绪,迎来了当天的第一位客人。

巴里坤县海子沿乡尖山子村村民依布拉依木·阿力哈开了一家牛肉面馆。

  “开牛肉面馆,一月收入4千块,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后悔自己咋早没想到呢。”依布拉依木说,今年31岁的他,曾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妻子在家带两个孩子,他家有11亩地和十几只羊,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两个笔记本让他有了开店的信心

  2019年夏天,在村子里打扫卫生的依布拉依木看到,途经尖山子村去巴里坤湖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周末时,车辆排队都有几公里,村子里有村民改造了房屋,购置了设备,开始搞农家乐。虽然我家距离景区大门口不到一公里,但是我手里没钱,也不会做饭,只能羡慕他们。”他说。

  从眼馋羡慕到付诸行动,依布拉依木说多亏了一场脱贫扶心扶志宣讲。宣讲队伍里有一个村里的致富典型,他讲述了通过旅游努力摆脱贫困的经历。依布拉依木把她的故事听进了心里,“两个孩子越来越大,需要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家门口就是景区,我必须想办法赚钱。”他说。

  2019年10月,依布拉依木开始行动起来,他去巴里坤县找到了自己开牛肉面馆的亲戚,“我想先学一门手艺,然后再考虑开店。”他说。

  说话间他拿出了两个笔记本,一个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牛肉面店里学到的东西,从做面馆的打杂工开始,他就把牛肉面馆前厅和后堂的布局,各种餐厨用具的品牌、样式都记了下来,等开始学拉面时,他又将师傅和面的配方和拉面的方法认认真真记了下来。

  第二个笔记本上,是一个手抄菜谱。去年春节前,巴里坤县组织村民们进行技能培训,他和妻子一起报了名。通过20天的学习,他学会了几十种家常菜的做法。“我老公学得非常认真,每天下课还要问老师好多问题。”依布拉依木的妻子说。

  这两个笔记本,让依布拉依木有了开店的信心,2020年1月,他和妻子花了2万元积蓄,购置了各类装修材料,动手装修牛肉面馆。“他们把店装修得差不多了,才找到我们说他们要开店了,想把公益性岗位让出来,给村上更需要的人。”哈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驻尖山子村“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阿瓦古丽·沙吾提说。

  协调车辆帮忙购置桌椅、清理院落,帮他们在路口竖起了一个大招牌,“村民有致富的想法,我们肯定大力支持,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小两口也没闲着,天天都在收拾自己的餐厅,所以3月底,牛肉面馆就试营业了。”阿瓦古丽说。

距离巴里坤湖景区不远处,竖立着依布拉依木·阿力哈饭馆的招牌。

  看到顾客吃得少就会追问哪里不合口味

  回忆起第一天开业时的情景,依布拉依木说,一天卖了40碗面,营业额400元。他负责拉面,妻子负责浇上汤汁、撒上牛肉和配菜,看着客人吃完面,还喝干了牛肉面的汤,他们俩会相视一笑。如果看到吃得比较少的客人,妻子就会过去问,哪里不合口味,下次改进。

巴里坤县海子沿乡尖山子村村民依布拉依木·阿力哈的妻子正在餐厅里忙碌。

  开业第一天的最后一批客人,是刚刚加完班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队员,“大家集体吃了个加班餐,给这对小夫妻捧场,然后我们所有人都拍照发朋友圈,号召大家来他家吃饭。”阿瓦古丽说。

  来吃饭的人中,除了本村的村民外,还有很多游客,在顾客的建议下,夫妻俩的牛肉面店,增加了饮料、茶叶蛋和炸串串,营业一个月后,他们就新购置了一个大冰柜。“马上天热了,我们还要在院子里搞烧烤,让晚上的客人也多起来。”依布拉依木说。

  依布拉依木坦言,开店前,虽已脱贫,但比起别的村民,收入上不去,他总觉得比别人矮一些,“现在虽然忙,虽然累,但是心里特别充实,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致富的典型,去给别人分享经验。”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