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野 · 第一观察】由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

——农民合作社年均增加超2000家的背后

2020年06月29日 10:23   来源:新疆日报

  洛浦县真心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员工在巡查鸡舍。该合作社位于拜什托格拉克乡苏盖特博斯坦村,投资270万元建成智能化养鸡基地,帮扶100户贫困户通过规模化养殖实现稳定增收。

  新疆日报讯(记者王永飞 买买提艾力·艾尼瓦尔 谢龙摄影报道)清风送爽,荷花飘香。6月23日,博斯腾湖畔博湖县合众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鱼塘内,几个人正在向池塘投放鱼苗,只见鱼儿逃出塑料袋,向着荷花深处游去。鱼戏莲叶间,一派水乡江南的韵致。

  水中养鱼、水上种荷、岸上旅游、云上电商。如今,该合作社已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盈利模式,带领100多户社员致富奔小康。

  放眼天山南北,各种农民合作社正以迅猛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广度、超乎想象的深度,变革着农业生产方式,解放着农村生产力。

  平均每村2至3家合作社

  近日,我区公布第五批自治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名录,122家合作社入选。至此,自治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已达到1534家,国家级示范社176个。

  近年来,合作社的迅猛增长可以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据农经部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疆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6424家。“与现在形成对比的是,2010年全疆仅有合作社3652家。近10年来,新疆合作社年均增加2000余家。现在全疆9000多个行政村,平均每个村就有两三家合作社。”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与指导中心主任鲜文新说。

  不仅是在数量上,在经营类型上,合作社也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从事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合作社还向农机、植保、民间工艺、旅游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多业态发展。”鲜文新说。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区的农民合作社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均有分布,占比分别为23.5%、41.4%、11.3%、0.5%、16.1%、7.2%。其中,创办加工实体、开展电子商务、从事休闲旅游和民间工艺制作的合作社达到949家。

  与此同时,合作社之间不断开展联合与合作,由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在昌吉市农兴农乐农牧业供销联合社展示大厅,货架上摆满了山楂香醋、天山野生雪莲、酱油、南瓜、葡萄干等农产品,种类有数十种之多。“这都是各个合作社生产的。我们已经联合了全疆138家合作社,通过电商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实现抱团发展。”该联合社理事长哈建军说。

6月11日,昌吉市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员工马玉龙(右一)和同事在检修采棉机。

  组织农民规模化生产

  分析合作社快速增长的原因,鲜文新坦言,随着各种大型农业机械的迭代升级,现在的农业生产力和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言,一家一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组织化规模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势所必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则是将农民组织起来的有效途径,其中,农民合作社效果最为明显。

  在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腾飞农场,昌吉市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12.3万亩的棉田一眼望不到边,绿油油茁壮成长的棉花苗,齐刷刷伸向远方。除了打顶环节,这里的棉花种植采收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甚至智能化。“一台采棉机的工作量相当于1600名拾花工。播种机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后,一天播种面积由原来的100亩提高到200亩。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喷药700亩左右,相当于40至60个人一天的工作量。”该合作社腾飞农场场长郭东说。

  在原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下,这样的生产力水平是难以想象的。“这12.3万亩的土地由众多农场和农户耕地流转而来。原来最小的地块就有四五亩,农户用的是小四轮拖拉机耕作,大型机械根本无用武之地,犁铧刚入地就到头了。”郭东说。

  地块的分散在南疆更为明显。沙雅县古勒巴格镇古如其阔坦村村民察基天在谈到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之前的状况时,同样感慨道:“村里的村民几十亩地,往往被分隔成几个地块,面积最小的地块只有三五亩,两个地块之间最远距离五六公里。地块小,大型机械进都进不去。”

  一家一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不但束缚了大型机械的应用,限制了生产力发展,还影响了农户增收、农业增效。基于以上原因,近年来,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明确了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制定了鼓励合作社发展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用地用电和农产品运输等优惠政策。

  “中央和自治区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发展,我们多次组织全疆各县市分管合作社领导进行培训,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发展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这都为合作社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鲜文新说。

  昌吉市新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亏损状态,发展到现在年利润达到300万元,该合作社副理事长张文奎对政策支持深有感触:“购买奶牛和各类生产机械、建设基础设施等,政府都有补贴。政府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

  深刻改变着农业农村

  “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之后,广大农户如何统一起来与市场经济和规模经济对接,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6月22日,昌吉市农村经济管理局党支部书记叶新宇对记者说。

  事实上,合作社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我区的农业农村。

  鲜文新说,农民专业合作社上接龙头企业、下连普通农户和家庭农场,是构建立体化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基础。农民合作社成员中92.1%是普通农户,此外还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各类经营主体在农资供应、产品销售、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了有效对接。合作社将土地、劳动力、科研力量、市场等生产要素整合起来,使各种大型机械、新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使土地利用率提高3%至5%,春播时间由10年前的30天左右缩短到现在的15天左右,棉花平均亩产已经由10年前的200多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00公斤左右。”郭东说,该合作社每年还与新疆农科院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为农业技术的进步探路。

  合作社还有效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农产品提质增效。农民合作社除了不断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还发展农业休闲观光等新业态。截至2019年底,我区已有1521家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1171家合作社注册商标。

  2017年,阿克苏市信康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申请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现正在申请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该合作社理事长朱学森说:“我们对社员种植苹果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因而果品品质好,每公斤收购价格也要高出3至8角钱。按一亩地产2吨苹果计算,可以多收入1000多元。”

  如今,合作社成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稳定渠道。2019年,我区农民合作社成员平均可分配盈余1168元,普遍比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户增收20%以上,有的示范社成员增收超过30%。全区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4.4万户,户均收入比非成员收入高出20%。

  6月20日,记者在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族乡努尔加村见到了玛那提·玛木尔汗。头戴鸭舌帽、脚穿皮鞋、上身蓝色T恤,下身黑色西裤的他是该村一位普通农民。2012年起,他就开始把牛托养给了合作社,如今他家在合作社托养的牛已经达到5头。托养费、合作社上班、土地流转费用,他一年的收入达到8万元。“家里盖了新房,还有了女朋友,马上就结婚了。”说话之间,他黝黑的脸上浮现出甜蜜的微笑。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