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4日 13:05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刘一鸣报道)海拔3150米的阿卡孜达坂,将喀什地区叶城县西合休乡帕合甫村与外界隔开。这里地势险恶,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曾一度阻碍着帕合甫村村民的脱贫致富路。
“这里是典型的高原边境贫困村。”7月2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喀什地区叶城县支行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常秀杰说。
曾经,这里的村民靠天吃饭,过着贫困的生活;如今,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村里修路建桥盖房子、因地制宜兴产业、培训技术促就业……昔日的高原小村旧貌换新颜,不少村民也告别了贫困,截至2019年年底,帕合甫村的贫困发生率降至1.66%,彻底退出贫困村行列。
“留给我们的脱贫考题,还没结束。脱贫攻坚,一户也不能掉队。”看着高原小村的新貌,常秀杰说。
吃上时令蔬菜 也鼓了口袋
对于地处海拔2900米昆仑山高原地带的帕合甫村来说,高寒、土层薄、土质贫瘠的自然环境是发展种植业的瓶颈。
“我们这里土地不行,路也不通,平时吃的口粮就是在峡谷河道两侧种些青稞。”帕合甫村村民买合木提·依布拉依木说:“肉,就吃我们自己养的牦牛;菜,没有。”
“村里的土层太薄了,全村仅有不到500亩的可耕作土地,底层都是石头,又是高寒气候条件,发展种植业非常困难。”常秀杰说。
难归难,但解决村民吃菜的问题,也是绕不过去的民生问题。经过反复调研,工作队决定建立高原温室大棚,在高寒之地撒下一片绿苗。
2016年,驻村工作队争取到土地平整项目资金,清理荒地、回填洼地、平整坡地,为全村新增600多亩土地;为了改善土质,工作队带着村民上山下坡,一车车拉回了较好的土壤做铺垫;为了保证大棚温度,工作队特意咨询农业专家,选择具有较好保温性能的材料作为温室大棚的棚衣……
一番努力后,占地2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终于在村中建成,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也出现在了当地村民的餐桌上。
“村民吃上时令蔬菜只是我们的第一步,我们要做好大棚蔬菜种植的致富文章。”常秀杰说出了工作队更深的用心。
2018年,通过申请扶贫项目资金,帕合甫村增建了28座温室大棚,分别由村里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每年可产各类蔬菜10吨左右。
村民买合木提·依布拉依木是村中的种植能手,2019年仅通过大棚种植,便增收了4000多元。
“我们以前没有种植过蔬菜,这条路走得也不顺。有时候,我们撒种早了,地温还没有上来,出苗率就比较低,会影响到效益,但工作队会想办法解决,帮我们弥补损失。”买合木提说。
如今,通过4年的摸索、学习,村里种植的蔬菜品质越来越好。28个高原温室大棚内种植的蔬菜除村民自给自足外,每年可实现近3万元的销售收入,户均增收近千元。
壮大牦牛产业 村民抱团脱贫
高原地带是帕合甫村发展种植业的短板,但对养殖牦牛来说,却有先天优势。
“我们村的牦牛、绵羊特别多,但大多都是散养,这家一头,那家一头,‘单打独斗’没法形成‘气候’。不少村民也因为被一只牦牛或几只羊束缚,无法就业工作。”工作队队员阿布来提·依明说,根据村中的实际情况,工作队决定成立养殖合作社,实行牛羊托管制,规模化养殖,让村民实现抱团脱贫,同时也能解放劳动力,增加一份收入。
村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塔西甫拉提·热合曼在工作队的动员下,把家中30只绵羊托管给了合作社,他自己进入合作社,成为了一名饲养员,每月固定工资1000元。
“今年年初,我领到了合作社分红的4500元。我一年工资有12000元,加上大棚蔬菜种植的钱,去年我的收入近2万元,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塔西甫拉提说,更令他高兴的是,最近,工作队为他们争取的扶贫项目已经通过了审批,他家还分到了一头扶贫牦牛。
“工作队争取到了182头牦牛,根据村里每户的贫困程度分配,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分到1-2头。现在我家分到的牦牛已经送去合作社托管了,今年年底,合作社分红我还能多收入600元。这样一来,我的年收入就能突破2万元了。”塔西甫拉提满脸笑容地说。
据统计,目前帕合甫村已有132户村民加入牲畜养殖合作社,每年户均分红5200余元,此外,13名村民在合作社顺利就业,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学技能长本事 村中就业创业氛围浓
“阿里木,怎么不去上班?”“常书记好,我昨天值班,今天休息,回来把工作服洗了……”7月2日一大早,正准备入户的常秀杰在村委会门口遇见了村民阿里木·库地来提。“穿着工作服倒是精神,好好干啊。”听着常秀杰的话,阿里木一个劲儿点着头。
为了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工作队和村旁的两个加油站协调,安排村民就业。
“这个小伙子很上进,我们就安排他和同村4名村民一起去加油站上班了。”常秀杰介绍,如今,5名村民的月均收入3700元,家庭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扶贫也是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为了帮助村民持续增收,具备更强的防返贫能力,工作队一直在引导村民走上就业、创业之路。
这几年,工作队积极与县人社部门联系,在村里兴办砌筑、烹调等技能培训班,21名有一技之长的村民组建了建筑施工队;村中还建立了创业致富街,引导37户村民承租开店,带动42名村民创业就业;此外,村里落实保洁员、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使4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同时工作队还为村中150余名村民申报了护边员,每个月有2600元的稳定收入……
“还有村里的‘十小店铺’,村一小队打造的农贸市场,生意都不错,一到晚上特别热闹。收回的店铺租金80%给村中贫困程度较深的村民分红,平均每户能拿到1300多元。”常秀杰说,在一系列促就业工作开展下,村民的就业和创业热情很高。
夜幕将至,村里的“十小店铺”热闹起来,村民的笑声伴着烟火,让这个被群山环绕的高原边境小村充满了活力与生气。(图/由驻村工作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