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红光村里人和景美

2020年07月07日 09:53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韩沁言 通讯员张建军报道)7月4日,记者走进麦盖提县库尔玛乡红光村,崭新的安居房、繁忙的服装厂、兴隆的养殖场,一个和谐美丽的村庄跃然眼前。在这个由9个民族村民聚居的村庄,各族兄弟姐妹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乐章。

  村民如同兄弟姐妹

  夜幕降临,红光村的文化活动广场热闹起来,村民们伴着欢快的乐曲时而扭起大秧歌,时而跳起民族舞蹈。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边缘的红光村,曾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世纪60年代,汉、维吾尔、回、哈萨克等民族的兄弟姐妹,从不同地方来到这里,共同建设家园。

  说起红光村的发展,阿布里孜 · 麦麦提老人感慨地说:“以前,各民族兄弟姐妹在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地窝子里睡觉。现在日子好了,大家依然是互帮互助,这个传统一直没有变。”

  图尼莎 · 艾白看到村民赵文明家的麦秆、玉米秆很多,就想买些来喂羊,赵文明说:“你需要我可以送给你。”图尼莎不好意思收,没想到赵文明很快把麦秆和玉米秆送到她家了。

  “她家有病人,需要花钱的地方多,我能帮就帮一把。”赵文明说。

  “在红光村,不论哪个民族,只要真诚,就能换来真心;只要友善,就能换来和谐。”红光村党总支书记南广禄说。

  如今,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已成为红光村的生动写照。2019年,村集体收入超过4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均位居全县前列;全村144户住上了楼房,236户住进安居房……

  团结公约刻在心底

  在红光村村史陈列室,“红光村民族团结公约”占据了整面墙。

  民族团结公约源于2013年村委会组织的一次座谈会,说起民族团结,大家觉得来之不易,一致同意制定一个民族团结公约,把已经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多年的“规矩”写出来,贴在墙上:重大节日互相往来,婚丧嫁娶互相参与,风俗习惯互相尊重,急难困苦互相帮助,先进文化技术互相学习……

  民族团结公约写出来后,村民大会一致通过,全体村民纷纷在公约上签名。

  去年3月初,喀米里盖起安居房,口袋里的钱不多了。眼看着要春耕春播,他发愁没钱买农资。在红光村巴扎开农资店的范琼鹏得知后,来到喀米里家中说:“化肥、种子、地膜,你随便拿,年底给钱就行。”喀米里非常感动,高兴地与范琼鹏拥抱在一起。

  类似的场景,时常在红光村上演。村民早已把彼此当成自家的兄弟姐妹。

  “民族团结,我大事做不了,就从小事做起。”村民王振国说出了大伙的心里话。以诚相待、和睦相处,做好自己能做的团结小事,在红光村蔚然成风。

  善举凝聚团结力量

  每年,“红光好人”——81岁的村民麦麦提 · 伊来克都要宴请全村民族团结代表,这件事他坚持了30多年。

  说起当初的决定,麦麦提老人说:“从自治区决定把每年5月确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起,我就想做一件事:每年5月宴请村里民族团结工作做得好的人。”

  好人引领道德风尚,善举凝聚团结力量。多年来,红光村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全过程,为“草根模范”的涌现植根铸魂,营造良好氛围。

  山东企业家来村里开办红枣加工厂、办合作社,带领村民种红枣,形成6000亩的规模,亩均增收1000元;四川致富能手来村里发展养殖业,带领20多户贫困户脱贫;湖南作家夫妇陈沸湃、曾丽娟来村里采访两个多月,写下长篇报告文学《亲历,我的新疆之家》,还自己出资请“红光好人”到北京、韶山等地旅游……

  举办道德讲堂、民族团结座谈会,宣传好人好事……在红光村,“弘扬好人文化、传承好人精神”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好人现象”从开始的一株株“盆景”发展成一道道引人入胜的“风景”,持续释放强大的民族团结力量。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