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依托三文鱼养殖产业链 尼勒克600余贫困户水上致富

2020年07月08日 09:57   来源:新疆日报

吴斯班·阿拉勒拜在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克什喀拉苏村天蕴三文鱼养殖基地撒网捕鱼(6月17日摄)。

扫一扫看视频

  新疆日报讯(记者赵春华 盖有军 王臻 吕伊晗 张奥摄影报道)6月17日清晨,位于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克什喀拉苏村的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三文鱼养殖基地风平浪静。

  养殖基地员工吴斯班·阿拉勒拜手捧饲料轻轻一撒,潜游在水底的三文鱼蜂拥而上抢食,翻腾起阵阵白色浪花,水面刹那间变得热闹起来。

  “三文鱼是冷水鱼,捕捞之前要让水在降温池里降到1至2摄氏度,才能保证鱼的新鲜。捕捞时还不能将网收得太紧,否则会产生反作用力,把人拉下水……”吴斯班一边喂鱼,一边滔滔不绝地说着“养鱼经”。这个曾经拿着羊鞭的牧民,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熟练的渔工。

  2014年,吴斯班还是喀拉苏乡加尔托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靠放羊维持全家4口人的生计,风餐露宿,辛苦一年也就1万多元的收入。

  “那时候日子过得艰难,外出放牧时常常连续十几个小时不敢合眼,生怕把羊丢了。想给孩子添置新衣服都舍不得。”吴斯班回忆道。

  就在那一年,看好尼勒克县地处喀什河上游、水温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下、十分适合冷水鱼类生长繁育的优势,天蕴公司在克什喀拉苏村投资建设三文鱼养殖基地。

  作为尼勒克县以产业带动就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在“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的推动下,2017年,天蕴公司成立了新疆鱼水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三文鱼养殖基地的优势资源开展劳务分包、渔家乐、农产品购销等经营活动。

  在天蕴公司董事长张秀看来,要让贫困农牧民实现脱贫增收,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就要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提高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一句话,就是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张秀说。

  为此,该公司发动喀拉苏乡609户贫困户以无息贷款参股,每年按10%比例参与利润分红。作为609户参股贫困户之一,吴斯班也投入1万元无息贷款参股,成了公司的股东。从给别人打工到给自己打工,贫困户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更让他们高兴的是,除固定分红外,合作社成员还能通过参与合作社经营获得劳动报酬和股权投资的双重收益。

  从牧民到渔工的身份转换,吴斯班没有犹豫。“山上的草越来越少,如果一辈子放牧,让青山成了秃山,我们的子孙后代吃什么?”

  可入股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刚开始,吴斯班也怕那1万块钱打了水漂。“公司保证,入股满三年和满五年时有两次机会可以选择原值退出。”这是稳赚不赔的好事,吴斯班提着的心放了下来。

  在养殖基地就业后,吴斯班每个月都能拿到4000元工资。2017年11月、2019年6月,公司给609户贫困户共分红365.4万元,吴斯班分到了6000元。这种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企业和贫困户紧紧绑在一起,实现了企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双赢。

  2018年,喀拉苏乡实现整体脱贫,吴斯班也摘掉了贫困帽子。工作满3年后,吴斯班获得了公司奖励的一套105平方米的房子,这让他非常自豪。

  “新房子在县城,我打算等明年孩子小学毕业后就搬过去,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17时左右,吴斯班和渔工们一起将手中的渔网往回拉,三文鱼在渔网中跳跃,渔工们眉开眼笑。

  经过6年的发展,天蕴公司已形成集研发、孵化、养殖、加工、冷链物流、“互联网+”等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喀拉苏乡也制定了环湖旅游热线五年规划。吴斯班说,是党的好政策让很多像他一样的贫困户端上了脱贫增收的“金饭碗”,他今后将努力工作,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将经过降温的三文鱼装进冷藏箱运上摆渡船,已是黄昏。返程的船行驶在喀什河上,吴斯班兴奋地描述着未来一家人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对包括他在内的609户贫困户来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