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 真抓实干 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自治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发言摘登

2020年07月12日 10:48   来源:新疆日报

  贯彻新发展理念 走有质有量的发展路子

  □乌鲁木齐市委

  乌鲁木齐市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走出了一条有质有量的发展路子。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应对发展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掌握发展主动的根本之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抓好科技创新,推进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设立10亿元创新基金,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49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56家,“两新”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0%以上。深化改革创新,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支持企业发展17条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全市企业复工达产率98.3%;围绕“两新一重”领域积极扩大投资,采取发放电子消费券、赠送汽车交强险、购房契税补贴等方式有效激活消费潜能,千方百计做好“保订单”工作稳住外贸基本盘;通过开发岗位、技能培训、创业贷款贴息等措施,做好居民就业保障。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强化系统思维,推动城乡、区域、产业、所有制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各区域功能定位,南部各区、县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金融、会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城北各区重点发展“两新”产业。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坚持一产上水平,着力打造蔬菜、奶产品、牛羊肉“三大基地”;坚持二产抓重点,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智能终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坚持三产大发展,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商贸物流等产业,推动服务业向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树上山、水进城、天变蓝、地变绿、煤变气、城变美”项目,使首府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树上山、地变绿,三年来植树造林10万亩、栽植乔灌木4000万棵,建成区28座荒山全部披上“绿装”。水进城,完成和平渠、水磨河38.7公里水系建设,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99.2%。天变蓝、煤变气,累计拆改工业燃煤锅炉463台,城乡接合部5.7万台居民燃煤锅炉全部清零,治理“散乱污”企业3242家,淘汰“黄标车”1.5万辆,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城变美,老城区改造累计征收32万标准户,全市157条主次干道旧貌换新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围绕“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着力推进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不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实现货物集结、通关、仓储、配送“一条龙”作业,集拼集运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发展规模居全国前列。大力推进贸易平台建设,综合保税区建成投用,跨境电商综试区揭牌运营,国际纺织服装商贸中心加快建设。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向型产业集聚发展,引入各类企业2200余家。在国际陆港区的有力带动下,地窝堡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一批公路、铁路重大项目如期建成,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日趋完善;万达、友好、华凌、美居等商圈日益壮大;中华文化公园、文化中心“六馆”等文化设施即将落成,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大学新校区年内投入使用;建成乌鲁木齐国际医院、乌鲁木齐友爱医院,新疆跨境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连接4个国家53家医院;一批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2019年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300亿元、同比增长50.6%。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实施“九大惠民工程”,切实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惠及当地、增进团结上。坚持就业优先,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零就业家庭”做到24小时动态清零。推进教育惠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为各族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公平的幼儿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建设“健康首府”,完善四级诊疗体系,持续开展健康体检,每年惠及群众300余万人。加强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8.1%、94.4%,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650元、550元。办好民生实事,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受到各族群众高度赞誉。

  做好“六稳”落实“六保” 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

  □阿克苏地委

  阿克苏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以总目标为统领,落实“两套班子”运行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按照自治区党委工作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今年上半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7.2亿元、同比增长1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5亿元、同比增长6.2%,限额以上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4亿元、同比增长6.3%。

  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厚植产业优势。坚持一产上水平,加快粮、棉、果、畜、设施农业“五大基地”建设,2019年粮食总产185万吨,棉花总产100万吨,果品总产244万吨,牲畜年出栏700余万头(只),建成日光温室、拱棚、智能育苗中心20.9万座5.8万亩。建成农副产品加工园区14个,培育地区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4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794家。实施农业产业化“十城百店”工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增加值275.73亿元,同比增长6%。坚持二产抓重点,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精细化工,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全地区443家纺织服装企业形成450万纺锭、1.2亿米织布、8738万件(套)家纺服装产能。实现二产增加值384.19亿元,同比增长7%。坚持三产大发展,打造以阿克苏市、库车市为中心的商贸物流产业集群,落户商贸物流企业527家。地区药品集散中心建成投运,年销售额21亿元。新疆果业农产品交易中心日销售量2000吨以上。红旗坡云农贸市场入驻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电商24家、商户5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用好稳定红利、生态红利,推进全域旅游发展,2019年接待游客1250.2万人次、同比增长81.2%,实现旅游总收入74.3亿元、同比增长89%。实现三产增加值562.51亿元,同比增长9.8%。今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积极开拓疆内旅游市场,吸引疆内游客来阿克苏观光。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612.9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0.25亿元。大力培育夜间经济等新兴业态,打造阿克苏馕产业园、库车大馕城等示范街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亚曼苏水电站、库车—俄矿铁路支线、阿温同城北外环、库阿750千伏特高压输变线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

  二是坚持开放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建成阿克苏大数据中心,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开展13345专项改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围绕“两新一重”项目建设,优化项目审批程序,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个方案、一抓到底。今年上半年,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部开工,储备项目转化率达54%。全面落实稳企援企、减税降费政策,累计减免各类税费14.6亿元,协调解决信贷资金187.5亿元。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产业布局,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聚焦“六大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优化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强化要素保障,今年上半年签订合同项目381个,签约金额585.36亿元,到位资金284.28亿元,同比增长19.34%。

  三是坚持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坚定不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截至2019年底,实现6.5万户24.65万名贫困人口脱贫,269个贫困村退出,乌什、柯坪2个贫困县摘帽,全地区整体脱贫。扎实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建成创新创业大厦等创业孵化基地,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7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7.35万人次。特别是针对疫情影响,认真落实稳岗就业政策,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2.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49%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4.75万人次,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就业。办好民生实事,加强农牧区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传承弘扬“柯柯牙精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公园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压实责任 推动“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喀什地委

  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喀什地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总目标,抢抓社会稳定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红利,坚持新发展理念,突出就业导向,认真谋划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南疆支点的产业布局和产业体系,推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由“低”向“高”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压实政治责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巩固稳定成果的重要抓手,对标对表关于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脱贫标准,强化挂牌督战包联帮扶责任,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力攻坚。始终围绕解决贫困户就业谋划项目和产业,通过“一户一策、一人一岗”实现全地区28.31万贫困户和边缘户中有劳动能力的54.6万人全部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围绕“三保障”补短板、强弱项,全面落实“控辍保学”政策,结核病、地方病、重大疾病防治和医疗救助保险实现全覆盖,住房安全、饮水安全、贫困村“五通七有”已全部达标。建设12个残疾人事业保障中心、120个乡村幸福大院,做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严格抓好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问题整改等工作,确保今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二是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稳粮、优棉、增菜、扩经、兴果、强牧”,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突出一县一主导产业,带动就业36万人。种植的320万亩小麦商品化率实现80%以上,依托12县市馕产业园,发展馕、烘焙、列巴等系列产品,日产馕350万个,吸纳就业2.05万人。依托棉纺龙头企业200万锭的纺纱产能,实现540万亩优质棉花精深加工,推动轧花、棉纺、织布、服装产业化发展。依托企业及各县市配送中心,带动1.4万座温室、38万座拱棚、10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建设。依托林果加工龙头企业,带动650万亩特色优质林果生产基地建设。依托畜牧龙头企业和46个良繁中心,实现良种牲畜存出栏800万头(只)、禽类供应1亿羽(只)。

  三是改善营商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为26.34万市场主体减税降费6.36亿元、发放贷款111.3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5.5万个、同比增长55.03%。全地区培育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116家、种植养殖大户3.2万户。落实“一企一策一套班子”机制,全地区1406家工业企业复工13.3万人、复工率102.6%。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引进企业549家、同比增长30.7%,到位资金113.4亿元、同比增长90.7%,提供就业岗位5.5万个。基本形成了以喀什市、喀什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外贸加工、高新技术、电子信息等外向型产业聚集区;以莎车县、叶城县为中心的能源开发、建筑安装、棉纺等产业聚集区;以英吉沙县、岳普湖县、麦盖提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扎实抓好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半年实现项目投资253.8亿元,带动近10万人就地就近从事建筑业就业。加快开工建设一批项目,今年166个续建项目、945个新建项目,已完工482个。认真储备一批项目,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两新一重”领域储备项目2231个、2857亿元。2020年全地区累计储备的254个项目年内可转化为新开工项目200个,转化率78.8%。

  四是依托人文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坚持以3个5A级景区为龙头,以全地区46个景区景点为支撑,建设南疆民俗旅游区和高原风光体验区。围绕全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发就业岗位,带动旅游从业人员8.7万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夯实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快规划开发叶尔羌河流域千里旅游观光走廊,打造喀什旅游新名片。千方百计开拓疆内旅游市场。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646.19万人次、同比增长18.9%。

  五是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就业第一、教育优先,2万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全部就业。推进医疗惠民,通过医疗援疆推动喀什中医院和地区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分院建设,新增病床1700张。推进安居惠民,完成城镇1.69万套公租房建设、1.66万套棚户区改造和8696套老旧小区房屋改造。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扩大城镇生态绿地面积,加快建设和谐宜居的园林城镇。推进暖心惠民,完成“煤改电”35.37万户。推进“一市三县”大改水工程,彻底结束了喝苦咸水的历史。

  坚持稳中求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和田地委

  和田地区按照自治区党委工作部署,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经济实现了稳中求进、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逆势增长。

  一是千方百计抓产业,厚植发展基础。立足传统农业实际,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升级。向特色种植要效益,向特色林果要质量,向大田蔬菜要收入,把小庭院做成大经济,把设施农业做成新优势,形成了“4个40万亩+10万亩”传统产业格局,实现总产值62.7亿元。推动农业支柱产业提质。大力发展驴、多胎肉羊、兔、鸽、鹅、鸭、鸡、食用菌等产业,加大产业资金扶持力度,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林上林下、山上山下,延伸到村、覆盖到户,形成了“十万、百万、千万、亿”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实现总产值120.6亿元。推动建链补链强链。围绕主导产业,构建“饲料、种源、扩繁、养殖、防疫、屠宰、加工”全产业链,多家企业在全产业链上抱团发展,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二是想方设法抓就业,以充分就业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全面落实就业惠民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以充分就业促进高质量发展。让群众有能力就业。依托农牧民技工学校开展全覆盖式培训,提升就业技能。让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就业全覆盖。建立县乡村户四级产业架构,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469家,就地就近就业12万余人。按照“产业区、生活居住区、社会服务区”优化功能配套,提档升级现有产业园,新增就业5.4万人。接续实施就业计划,实现跨区域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季节性务工30万人。落实好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腾笼换鸟、转型转产、做大做强,提高劳动报酬,带动群众持续就业增收,实现群众受益与经济发展“双同步”。

  三是多措并举抓投资,让资本要素充分涌流。坚持投资唱主角、项目做平台,优化投向、增大投量、提高投效,最大限度发挥投资牵引作用。抓固定资产投资。紧盯投资基本盘,蹲点驻企抓进度、扩投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抓招商。着眼建强全产业链,优化营商环境,批次引进龙头企业45家,落地项目359个,到位资金107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抓融资。完善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发放个体工商贷款38.5亿元、撬动社会投资23.3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5.5亿元、撬动社会投资32.3亿元,发放专项信贷资金338亿元,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支撑。抓引导。依托自治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引导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加大畜禽养殖投保力度,推进产业保险、价格保险全覆盖,降低了产业风险,提升了企业发展能力。

  四是集中精力抓市场,促进经济活力竞相迸发。深化市场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挖掘市场潜力,放活微观主体,激活发展动力。释放市场活力。开放早市经营,做强夜市品牌,搞活农贸市场,带动就业11.3万人。释放中小微企业活力。开展企业结对帮促行动,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个体工商户由11.3万户逆势猛增至14.37万户,增长率达2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释放群众自主创业活力。落实群众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4亿元,推动新增自主创业群体3.2万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释放“一基地两中心”活力。建成绿色生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线上线下双物流集散中心,线上以网络销售公司为主渠道,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线下依托物流园,吸引销售企业入驻,形成集群优势,提升市场竞争能力。释放外贸市场活力。借助“一带一路”东联西出贸易通道优势,大力培育外贸多元主体,外贸企业猛增到42家。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5.81亿元,同比增长156.2%。

  五是锲而不舍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注重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绿,连片治理、集中建设23个万亩以上重点治理区,新增绿植215万亩。发挥1440名河湖长作用,加大对和田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力度。注重绿色发展持续治理。严守生态红线,坚决杜绝“三高”项目落地和田。利用沙漠气候光热特点,大力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和沙区特色养殖业,推动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可持续。注重生态惠民长期治理。引导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生态产业模式,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选聘1.4万名生态护林员、草原管护员带动4万贫困人口脱贫。组织1.23万户5.36万贫困人口从生态脆弱区搬入安置点,实现了稳得住、有业就、可脱贫、逐步能致富。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