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一线身影⑫】扶贫再拼一点日子更好一些

2020年07月21日 10:05   来源:新疆日报

陈慧媛(右)指导村里的村干部开展党建信息系统管理工作。

  新疆日报讯(记者盖有军 通讯员梁宏涛摄影报道)“基层工作千条线,抓好落实一根针。当好村第一书记,十八般武艺都得会使。”7月14日,陈慧媛告诉记者。

  昌吉市发改委驻六工镇下六工村第一书记、“访惠聚”工作队队长陈慧媛,带领村“两委”从“强班子、找路子、树牌子”入手,抓班子建设、促增收致富、谋乡村振兴,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让班子强起来

  今年42岁的刘杰从2008年开始任村团支部书记,远程教育工作启动后,他承担起了管理员的职责。

  “我以前是农民,刚开始接触这个新事物时一头懵,感觉比种地难多了。”刘杰说。

  2019年9月,陈慧媛到任村第一书记后,主动与刘杰结对子,从平台操作、课程安排入手,一点一点地教。

  光会操作还不够。陈慧媛带着刘杰一起琢磨如何运用这一平台把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发展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吸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今,刘杰不仅成了远程教育的行家里手,还担任了该村党总支副书记,下六工村的这项工作也走在了全市前列。村里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学、致富能手示范学、农民群众跟着学的良好氛围。

  陈慧媛安排工作队队员‘一对一’和村干部结对子,还积极给村里申请来了3名大学生,给村“两委”班子输入了新鲜血液。

  “通过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大家肩上责任感更强了,都争着抢着往前干。”刘杰说。

  让产业兴起来

  这几天,下六工村的制种玉米进入了田间管理关键期,陈慧媛每天都要下地里去看看。

  “这块地今天是最后一次打药了吧?感觉今年长势挺好,收入应该不错。”在村民王建设家的制种豇豆地里,陈慧媛和王建设聊了起来。

  “我估计每亩最少能收入3000元,这得感谢陈书记和工作队忙前忙后操心啊。”王建设笑着说。

  下六工村有耕地面积1.1万亩,但过去是家家户户分散种植,效益一般。

  陈慧媛和村干部商量,决定整合土地,引导村民集中连片种植制种作物,并让信誉好的种子公司进驻,实施订单化种植,从根子上解决种不好、种好销不好的难题。

  今年,村里从事制种农业生产的农户达300多户,制种面积3000多亩,通过科学种植、订单收购等措施,每年可为村民带来近450万元的收入。

  陈慧媛介绍,从种到收村里全程进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保证卖出去的种子都是优质产品。下六工村的制种产业也渐渐有了名气,形成了品牌。很多村民靠制种农业过上了好日子。

  让村子美起来

  盛夏时节,漫步下六工村,道路宽阔整洁,两旁白墙灰瓦的房屋整齐气派,门前的观赏型花卉争相吐艳,小鸟清脆的鸣叫声环绕枝头……形成一幅环境优美的乡村图景。

  望着眼前的场景,陈慧媛感慨万千。驻村伊始,村里的环境是她的心病。

  “村里有些道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陈慧媛说。村子离镇区这么近,特色产品这么多,不能因为基础设施短板影响了村民增收。

  争取派驻单位支持、跑办项目、落实施工进度……那段时间,陈慧媛几乎天天在施工现场、相关单位、村委会来回跑,整个人瘦了一圈。2019年初冬,村里道路全部拓宽硬化。

  “现在的路攒劲得很,出行方便了,签了订单的企业也能直接来村里拉货。”村民杨新花开心地说。

  村民的认可给了陈慧媛更大的信心和动力,她从提升村容村貌和庭院改造入手,引领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栽种绿植、铺设污水管网、修建卫生厕所……下六工村换上了新装。

  忙并快乐着。陈慧媛和村干部们用一件件实事,改变着下六工村。

  “只要是事关村民利益的大小事情,陈书记都是第一个主动靠上去,虽然她年龄不大,但工作能力不小!”村党总支书记徐勇说。

  扶贫感言

  磨砺自己真切为民

  群众的事,不论大小都是我们放在心头的事。一个村子不论大小,都需要我们驻村干部带着强烈的为民情怀、责任意识,把村庄这方天地当作磨砺自己的广阔舞台,履行好第一书记这一神圣职责,真真切切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我相信,只要我们带着感情、扑下身子,下足绣花功夫,群众工作就能做好,群众的事就能办好,群众的生活也会越过越好。——陈慧媛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