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圣林:养鸡“三级跳”成就财富梦

2020年08月17日 12:30   来源:哈密日报

  天山网讯(记者李文龙报道)21年前,新疆哈密市伊州区大泉湾乡农民白圣林在乡政府的帮助下白手起家搞蛋鸡养殖。21年间,养鸡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他创办的“长鸣”品牌如今已是哈密知名鸡蛋品牌,固定资产达4000万余元。8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哈密市长鸣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采访。

  在离伊州区城区40公里的东天山脚下,笔直的公路边有一片湛蓝色屋顶的建筑,这就是该合作社4年前投建的新型蛋鸡养殖场。

  当日,专业疫苗服务公司工作人员来给鸡打疫苗。“5号舍这批蛋鸡从出壳到现在已5个月,这5个月里要打26次疫苗,每一次都很重要,这是最后一次,打完后就进入为期一年的产蛋期。”白圣林介绍,5号舍有4.98万只鸡,养鸡设备为全自动智能控制,鸡舍温度、湿度、照明全由微电脑处理,就连饲料投放、喂水、除粪、收蛋也全部实现自动化,近5万只蛋鸡仅需两名员工打理,在这个养鸡场里,这样的全自动化智控鸡舍有6座。从21年前的纯人工养殖到如今的全自动化养殖,白圣林的事业发展经历了“三级跳”。

  1994年,白圣林夫妇从山东老家来到大泉湾乡大泉湾村落户,来种了几年地后,白圣林想重新拾起自己在老家曾从事过的蛋鸡养殖。“那是1999年,当时哈密养蛋鸡的人不多,利润率还不错,我自筹了几万块钱,乡政府给我提供了担保贷款,投资120万元建起了第一个养鸡场,以‘圣林’作为产品品牌。”这是白圣林事业的“第一跳”。

  在那个养鸡完全由人工完成的时代,为了节约成本,白圣林夫妇长年累月坚守在鸡舍里,买鸡苗、拌饲料、喂养、打疫苗、打扫鸡舍、收蛋、卖蛋,每一道工序他们都亲力亲为。白圣林回忆:“当时没钱雇人,什么活都是自己干,特别是打疫苗的时候,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回家就不想动了。”

  虽然辛苦,但鸡蛋属于市场“硬通货”,消费者一年四季都需要,只要管理得好,产量和效益就能上得去。经过5年打拼,养鸡场蛋鸡数量从1.6万只扩大到2.4万只,每天的纯收入从700多元增加到5000多元。此时,白圣林扩大养殖规模的信心更坚定了。

  2004年,白圣林投资400多万元建起第二个养鸡场,这是白圣林事业的“第二跳”。养殖场占地60亩,10个鸡舍,养鸡规模达到5万多只,日产鸡蛋2.6吨,“圣林”牌鸡蛋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与建第一个养鸡场不同,白圣林清晰地意识到科技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在投建第二个养鸡场时,他选择了当时比较成熟的半自动化养鸡设施,饲养劳动强度得到了较大缓解,

  节省了不少人工,一个鸡舍两人管理就可养鸡5000只。而白圣林致富后没有忘记政府的帮助,更没有忘记乡亲,他雇请了本乡6对困难家庭夫妇管理养鸡场,每对夫妇月工资超过5000元。

  2012年,哈密市长鸣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长鸣”和“圣林”品牌同步走向市场。

  2016年,白圣林的“第三跳”跳得更高。合作社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全自动化智能养殖鸡舍6个,每个鸡舍可养蛋鸡4.98万只,总饲养量达到了22万只,占哈密蛋鸡饲养量的二分之一,日产鲜蛋17.5吨,占哈密市场日用蛋量的三分之一。

  经历了“三级跳”,白圣林充分感受到了科技现代化带来的生产优势,不仅养殖工作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且经过科学管理,每只蛋鸡每年比传统养殖蛋鸡要多产1.5公斤鸡蛋,这意味着每年多收入上百万元。

  对于今后合作社的发展,白圣林充满期望:“我还想再扩大规模,目前本地鲜蛋供不应求,如果让哈密各族群众每天都能吃到本地保质保量的新鲜鸡蛋,还可以继续增加20万只鸡左右的规模,用全自动智能养殖设施,这完全可以实现。”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