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融媒大连线】把幸福收入“馕”中

2020年08月18日 10:22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热依达报道)近年来,我区各地把发展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抓手、农民增收的法宝、经济发展的亮点。如今,我区馕产业园呈遍地开花、快速发展之势。7月14日,本报刊登党政言文章《特色小馕饼兴疆大产业——关于新疆馕产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对新疆馕产业发展前景、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全面阐述。

  近日,记者连线各地融媒体,请他们进一步介绍当地馕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产业新模式

  把馕生产场景 建成旅游景观

  连线人:麦盖提县融媒体中心 苏衍宽

  7月19日上午,在麦盖提县“刀馕巴扎”烘焙区的烤馕屋,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馕制作的全过程。在这里,馕的生产已经走入现代化、标准化的中央厨房,和面、称重、制作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流水线。

  “刀馕巴扎”位于库木库萨尔乡夏普鲁克村,拥有49个打馕屋,按照“馕产业+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以传承新疆美食文化、打造特色品牌、解决劳动力就业为目标,致力于打造集文化、旅游、观光、餐饮、购物、婚庆、民宿、休闲娱乐、歌舞演艺、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特色旅游园区。目前,“刀馕巴扎”的烘焙区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馕文化展示区、餐饮区、婚庆区、歌舞演艺区正在紧张建设中。

  据了解,通过前期招商,“刀馕巴扎”已入驻商户56户,包括咖啡厅、蛋糕坊、茶馆、超市等。“整个工程建成后可带动1000人就业创业,培育打馕传承人100人,创建以馕为主题的4A级旅游景区1个,打造疆内名优馕产业“刀馕”品牌,培育馕产业龙头企业1家,完成全县馕产业战略布局。”麦盖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永东说。

  目前,“刀馕巴扎”日产馕3万个,将来还可根据销售量进一步提高生产量。

  连线人:英吉沙县融媒体中心 刘露 余飞

  在英吉沙县古街,一大早,新疆祖传食品有限公司的打馕店前就围满了前来买馕的顾客。“这里的馕特别香,特别好吃。”英吉沙县居民竹耀凤每天都会来这里买馕。

  公司负责人艾力·尤力瓦斯一家人打馕已经有50多年了,最初只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地理位置也比较偏,规模较小。去年,英吉沙县委和政府将馕产业发展同古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底蕴相结合,着手打造英吉沙县“打馕一条街”,艾力借机把自家的打馕店搬到了热闹的古街,现在一天能打五六百个馕,当天就能卖完。

  目前落户古街的打馕店有9家,为了让馕产业在良性竞争中更具品牌竞争力,英吉沙县委和政府投入8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打馕手艺人成立企业,将传统馕坑换成了电馕坑,推动打馕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馕的种类也从最初的七八种增加到现在的27种。

  下一步,英吉沙县将以龙头企业为牵引,辐射带动馕产业合作社,走集约化发展之路。着力创新馕产品营销模式,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努力扩大消费、促进就业。全力打造英吉沙馕产业品牌,将馕产业做大做强。

  各地加快推进馕产业基地建设,建立馕产业园、馕文化园,依托农村合作社带动乡村打馕车间,加大馕产品开发力度,推动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目前,喀什、和田、阿克苏、昌吉、吐鲁番五地州市有馕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312家。全区日产馕约650吨,品种达175种以上,销往内地21个省区市,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局面。

  ——摘自《特色小馕饼兴疆大产业》

  销售新渠道

  上淘宝进商超 线上线下发力

  连线人:尼勒克县融媒体中心 朱宇

  “借助电商助农平台,我们将馕产品在抖音及京东、淘宝等平台进行宣传售卖。”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党委副书记李冠辰说。

  每天一早,走在尼勒克县苏布台乡远近闻名的“贝纳木”旱田馕销售一条街上,阵阵麦香味扑鼻而来。这条街上有20家馕店,“贝纳木”系列馕产品选用当地特产的旱田小麦粉,经过十几道传统工艺精心制作。

  有着多年打馕经验的库尔班江·斯拉木从2016年就在这条街上经营旱田馕店,生意越来越好,他家早在2018年就脱贫了。伴随着库尔班江的连续叫卖声,一个个香酥可口、口味独特的旱田馕出炉了,许多当地群众和来往游客排队购买。库尔班江的馕不仅在店里卖得好,他还会定期把烤制好的馕送到附近的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网络平台将馕卖到更远的地方。

  苏布台乡电子商务服务站负责人蒋旭说,他们通过电商平台把苏布台乡的绿色产品以及“贝纳木”馕系列产品销售到上海、黑龙江、江苏等省市。

  农村电商拉近了农副产品与市场的距离,让尼勒克县的旱田馕、黑蜂蜂蜜、农家鸡蛋、柯赛阿帕手工皂等卖得更远、卖得更好,成为增收的重要抓手。

  连线人: 精河县融媒体中心 古丽逊娜依·阿地力巴依 吾米提古丽·哈利

  “现在我们是在精河镇馕文化产业示范培训基地展厅,直播间推荐的新品是枸杞馕,美味又营养……”7月13日,精河县电商达人朱虹美正在展厅为“精杞馕”直播带货。

  擀馕饼、戳花纹、烤馕……在精河镇馕文化产业示范培训基地的打馕生产车间,打馕师傅们统一着装,在不同工序上各自忙碌,空气里弥漫着烤馕的香味。

  据了解,精河镇馕文化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总投资240万元,总面积990.5平方米,7月10日建成并投入使用,设有馕文化产品展示区、馕生产基地等。主要采取“电商+实体”线上线下的营销方式,打造“精杞馕”为品牌的馕产品,目前产品已进驻精河县各大商超。

  发挥龙头企业市场优势和产业带动作用,发展“电商+实体”营销模式,不断拓展和完善销售网络,建立与学校、园区、企业等直供配送体系,推动大小商超经营实体、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发力,构建本地市场、内地市场、周边市场全方位、多元化销售网络。

  ——摘自《特色小馕饼兴疆大产业》

  赚钱新路子

  建馕园创品牌 促就业稳增收

  连线人:霍城县融媒体中心 张晓慧

  在霍城县兰干乡新荣村馕产业园,5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买合比孜来·卡斯木正在熟练地制作馕坯。和买合比孜来一起工作的还有4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在馕产业园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2014年,买合比孜来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村委会给她家发了扶贫牛,她又把家里7亩地流转出去,自己在外打零工。现在孩子们长大了,都有了工作,家里已经脱贫,买合比孜来不愿意在家闲着,通过村委会的介绍,成为馕产业园的一名工人。

  为了发展馕产业,让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兰干乡争取上级专项扶贫资金,借助闲置的工厂、厂棚等集体资产,分东、南、西三个片区,在新荣村、双渠村、中心村打造“一园三区”的丝路农桑馕产业园,整合辖区相关人员、优秀技师和市场资源,集中90个零散家庭馕作坊入园,新建土馕坑55个、电馕坑20个,统一注册“丝路农桑馕”品牌。

  目前,丝路农桑馕产业园有打馕师傅56人、和面师傅107人,外部销售、运输管理人员147人,后勤服务人员73人,共解决就业岗位383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3人。

  兰干乡宣传委员周丽君介绍,根据工种不同,工人的月工资在2000元至4500元。

  连线人:疏附县融媒体中心 凯丽比努尔·奥斯曼 米尔阿迪力江·麦麦提图尔荪

  走进疏附县乌帕尔镇的绿桥面制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车间可以看到工人们身穿统一配发的工作服在各自岗位忙碌着,“馕”助力他们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乌帕尔镇智慧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艾孜热提·艾力以前生活过得拮据。虽然他有打馕技术,但是他的商铺位置不好,馕的种类也不多,每天的收入也不高。自去年11月开始在合作社务工后,艾孜热提的打馕技术提高了,还学会了七八种馕的做法,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

  合作社经过近1年的运行,形成了一定规模,日均打馕3000至4000个,种类也由传统“窝窝馕”扩展到现在的辣子馕、菜馕、瓜子馕、牛奶馕、玫瑰花酱馕、糖馕等20多个。因为种类多、味道好,买馕的顾客越来越多。如今合作社有25名员工,员工月工资在2500元至5000元。

  合作社负责人玉山江·吾斯曼说:“合作社刚成立时资金不足,通过镇政府协调,解决了20万元贷款,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为了提高馕的知名度,他申请注册了“库克其”馕商标,打算走品牌经营之路。他还计划在喀什开设连锁店销售合作社的馕,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

  馕产业带动就业能力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到目前已有5万余户家庭通过打馕脱贫致富。各地依托馕产业发展,推进相关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以及旅游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对带动就业的综合承载能力。在原材料生产方面,通过发展种植养殖、技术服务、农产品收割、储运等方面带动了一批就业。在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以工促农”作用,围绕加工、销售、运输等产业链,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摘自《特色小馕饼兴疆大产业》

7月16日,昌吉市滨湖镇新疆丝路源疆馕文化产业园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智能烤馕生产线上工作。□何 龙摄

7月17日,工人在霍尔果斯馕产业园自动化生产线上整理刚生产出来的馕。□赖宇宁摄

8月3日,伊宁县胡地亚于孜镇上胡地亚于孜村的“弓月馕”生产分车间正在打馕。 □伊宁县融媒体中心李梅摄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