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厘米生命通道“走”了2小时 他说:我们是负重前行的蜗牛

2020年08月22日 16:30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报道)“我可能比蜗牛还慢,25厘米的‘路’,‘走’了2个小时。经过一周的观察,12床病人各项指数都上来了,挺有成就感。”8月20日,回忆起一周前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进行的手术,自治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5号楼5病区医生陈骞说。

陈骞(右)(图由受访者提供)

  一周前,正在普通病区上夜班的陈骞,突然接到重症病区医生孙虎的电话,ICU有位重症患者,需要消化科医生前来会诊。“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战胜病毒很大程度要靠患者自身的抵抗力,营养吸收尤为重要,12床病人食道梗阻,营养物质无法到达肠道就无法吸收,只有疏通食道后放置肠道营养管,才能让患者的状况好起来,因此我们得请专科医生过来想办法。”孙虎说。

  开放性伤口下插入胃镜    

  陈骞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医生,今年初他曾作为自治区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赴武汉,“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我还挺担心。”陈骞说,协助他一起手术的是同在消化科的护士赵静。

  “本来我已经下班了,但是陈骞医生说要做食道疏通,这必须两个人配合,我便换上防护服进了ICU。”赵静说。

  当日20时许,陈骞和赵静来到12床病人旁边,当时,病人已经进行了气管插管,有开放性伤口,口腔内有水肿,疏通食道梗阻的手术必须插入胃镜,“开放性伤口下,插入胃镜,有暴露风险,患者的仰卧体位,更增加了难度。” 陈骞说,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在患者侧卧位时插入胃镜,为了适应仰卧体位,陈骞只能扭转身体,选择好角度,将胃镜插入。

  赵静说,在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症病房里做手术,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病人的病床旁本来就有三台仪器,再加上胃镜的仪器,留给医生护士操作的空间很小,“我们就是在各种仪器的夹缝中做手术,陈骞医生技术好,胃镜一下子就进去了。”

陈骞(左二)和赵静(右一)在工作中。(图由受访者提供)

  一波三折清理食道                

  胃镜进入患者体内后,陈骞发现,由于严重的胃食道反流炎,患者前期吞食的营养液等物质,形成了奶酪样的食糜,将整个食道堵死。“通不下去也取不出来,最好用碳酸氢钠溶解,溶解后的食糜会像液体一样流入胃部,食道就通了。”陈骞说。

  注入碳酸氢钠溶液,也是一波三折,食道上端堵塞最严重,哪怕注入一点点溶液,都可能反流进入嘴巴从而呛入肺部。“对新冠肺炎患者来说,溶液呛入肺部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们先在堵塞物中开出一条细细的通道,再注入溶液,确保溶解后的食糜可以向下流进胃里。” 陈骞说。               

  食道的长度是25厘米,陈骞和赵静用胃镜一下一下、一点一点地开凿。一个方向出现疏通困难,他们就重新调整胃镜角度,寻找更好穿透的地方,“食管直径不到2厘米,做这种手术,就是要耐着性子,盯着监视器,不停转动手上的操作仪器,直到打出通道。”陈骞说,时间持续了大概1个小时,通道完成。

  接下来,陈骞和赵静通过胃镜的管道,注入碳酸氢钠溶液,一人把控胃镜的角度和方向,一人注射溶液,溶液的量要恰到好处,正好溶解堵塞物的同时,还要保证能够顺着通道流到胃部。就这样,一点点融化,一点点清理,等到完全将食道疏通,时间已经过去了2个小时。“最后一步,就是通过食道和胃置入一根管子到空肠内,这样营养物质可以直达肠道,患者可以不通过食道和胃,直接吸收营养,增强免疫力。”陈骞说。

  我们是负重前行的蜗牛                        

  手术完成后,在场的医生都对陈骞和赵静竖起大拇指。“非常艰难,两个多小时,我们见识到了内镜匠人的精细和巧妙。”孙虎说,“手术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好转,各项指标都上来了。”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那天,陈骞在朋友圈里发出一张蜗牛的图片,这是他下夜班的清晨,在草丛里拍的,配文这样写道:“我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们也是负重前行的蜗牛。”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