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6日 17:23 来源:阿克苏日报
天山网讯(通讯员张强报道)从2014年的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稳步提升至如今的12000元,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排先拜巴扎乡努尔巴格村的整村脱贫,凝聚着新和县税务局一届又一届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心血。
“回顾我们村脱贫攻坚的历程,新和县税务局驻村工作队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汗水,对此,村里的每一名村民,都充满了感激。”8月23日,努尔巴格村致富带头人祖比艳·吾斯曼说。
认真细致访民情
2014年,工作队刚来到努尔巴格村的时候,看到这里到处都是破败的土坯房、残缺不全的木栅栏、尘土飞扬的泥土路、随意丢弃堆放的垃圾……面对村民好奇和怀疑的目光,所有工作队队员都陷入了沉思。
为及时打开局面,时任工作队队长的布尔汗·阿肯木深知,必须把村干部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于是,到村里的当天,他第一时间就召集村干部座谈,并当场表态,往后凡是村里的困难,工作队都会想办法予以解决。
经过同村干部座谈了解,原来该村人均实有耕地不到3亩,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贫困率达到20%……如何转变村民的思想?如何让他们摆脱贫困?如何发动大家的积极主动性?那一夜,包括布尔汗·阿肯木在内的所有工作队队员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但是,作为党员、干部,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调整好心态后,第二天布尔汗·阿肯木带领所有工作队队员开始入户走访,倾听群众心声,详细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打算,耐心宣传讲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调查,把全村372户村民的家庭实际情况都掌握清楚后,工作队在村里开始重新调整低保、残疾人补助,让这些补助资金发放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布尔汗·阿肯木说,不久后他们在村里搭起了乡村大舞台、办起了农牧民夜校……努尔巴格村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
精准扶贫惠民生
随着中央和自治区脱贫攻坚号角的吹响,党和政府一项项脱贫攻坚项目也相继在努尔巴格村落地:安居富民房、庭院改造、道路硬化、小额贴息贷款、黑木耳种植等24个项目517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投入,给村民带来了脱贫希望,也增强了他们勤劳致富的信心。
如何用好这些项目,牵动着第二任工作队队长阿布都萨拉·阿布都赛麦提的神经。此时的努尔巴格村,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而每一名工作队队员,就是这台机器的一个又一个关键零件。项目申请前的摸底、项目申请、项目实施、项目运行、后续监管、村民增收……为确保每一个项目精准实施,工作队实行24小时错时工作制,以激发队员的激情和潜力。
村民祖比艳·吾斯曼中专毕业后嫁为人妻,家中3口人全靠丈夫一人打工挣钱,她想利用家里的空置房开一个面食加工店,由于没有资金和经验又犹豫了。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帮助她争取扶贫项目“十小”工程,并给了她5000元扶贫资金作为开店周转资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祖比艳·吾斯曼的面食加工店很快开了起来。
“如今,我的面食加工店雇了7名村民,生产的饺子、馄饨等产品顾客每天还要提前预订,日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要是没有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和工作队的帮助,我就过不上今天幸福的生活。”祖比艳·吾斯曼说,现在她已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新和县税务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工作队和努尔巴格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柏油路通到了每个村民小组、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66户贫困户搬进了安居富民房,村民人均年收入大幅度提升。
“2016年底,努尔巴格村‘两不愁,三保障’‘五通七有’全部达标,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阿布都萨拉·阿布都赛麦提说。
发展产业聚民心
整村脱贫后的努尔巴格村,如何再提升村民的人均收入,成了第三任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买买提·艾买提一直思考的问题。
经过多次同村“两委”商议,买买提·艾买提决定由村里有经验、有技术的村民牵头成立养牛、养羊、养驴、黑木耳种植、林果业种植等合作社,实行牛、羊、驴托养,黑木耳托管,林果业专业技术人员田间管理的模式,既解决了村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达到了增收增效的目的。
2019年,该村养驴合作社给村里29户养驴托养户每户分红960元、养牛合作社给村里30户养牛托养户每户分红1200元、育肥牛合作社给村里8户村民每户分红2600元、黑木耳合作社给村里30户村民每户分红4000元、30户村民的154.4亩核桃增收10%以上,八小工程给8户村民每人分红1000元……
为解决村里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工作队跑烂了鞋、磨破了嘴、操碎了心,最终实现富余劳动力全部就业,为村民家庭带来了大幅度增收。
既然来驻村,就要实实在在为村里办些实事。望着夜间努尔巴格村黑漆漆的乡村公路,工作队又拿出“访惠聚”专项资金,给村里公路边装上了太阳能路灯……
而今,努尔巴格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早已超过了10000元。
买买提·艾买提说:“努尔巴格村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有赖于一届又一届驻村工作队的接力和村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今后,我们还要更加努力的工作,带领村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