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扛枪一手握笔“戈亭诗派”展览馆在浙江德清开馆

2020年09月04日 15:50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一手持枪浴血痛击小鬼子,一手握笔撰文高呼爱国音。这批活跃在上世纪40年代的“双枪战士”,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当天,“走”入人民视线,走进人民心里。

  9月3日,专门展示抗战时期浙江文化史上独一无二文化现象的“戈亭诗派”展览馆,在浙江德清县钟管镇戈亭村开馆。“戈亭诗派”的部分后人,研究学者、当地政府官员、群众等百余人参与见证。这也是目前浙江省唯一一个全面反映“戈亭诗派”抗日诗人群体的主题展览馆。

  上世纪40年代初期,德清钟管镇戈亭村作为抗日时期德清县政府驻地,汇聚了不少仁人志士:既有湖州早期共产党组织创建人之一、地下党员、早期中共党员后人,又有爱国抗日将领、政府工作人员、爱国文人、进步青年等,他们与浙西行署的一些爱国人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仇敌忾。

  战场上,他们拿起武器冲锋陷阵,与敌人浴血奋战;战斗间隙,他们拿笔写下一句句爱国诗词,激励广大中华儿女投身战斗,逐步形成了以朱希和他周围工作人员为核心的爱国诗派——“戈亭诗派”,并影响辐射到整个浙西地区(即现在的浙北杭嘉湖地区)。

  这个诗派的共同主张就是抗日救国,存民族于危亡、拯黎民于水火。35位诗人年龄跨度大、籍贯地域不同、身份背景各异,但是爱国抗日信仰相同。1944年12月,在历经艰辛磨难,35位诗人的303首(或者34人,302首)抗日爱国诗集以《戈亭风雨集》之名得以积集出版。

  《戈亭风雨集》是浙江抗日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旧体爱国诗集,作品以鲜明的浪漫主义为其主要特色。特别是其中较为优秀的作品,文辞雄丽,音调高亢,气魄宏伟,光芒灿然,是一部救亡图存的壮歌,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当地镇、村对于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非常重视。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建设过程中,更是组织专人挖掘走访、搜寻资料,历时数年,建成“戈亭诗派”展览馆,对外开放,从而让这段峥嵘岁月的革命历史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那一群在戈亭土地上携笔从戎,为抗战做出贡献的英雄们走进大众视线。

  展馆分为上下两层,由戈亭沧桑记忆、抗日重镇——戈亭、红色记忆、戈亭诗派作者生平、戈亭诗派著作等6大内容布局组成。

  馆内展出的200多件珍贵文物,将人们的记忆拉回从前。朱希亲自攻打的《三山之战》过程、民国政府(德清)迁至戈亭主要工作人员介绍、戈亭诗派作品……许多珍贵文物首次亮相,生动全面地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浙西人民14年间为民族独立解放英勇奋斗的历史画卷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开馆仪式上,“戈亭诗派”后人冯正平慷慨致辞:“……淞沪会战后,我爷爷冯子鸣随同黄埔军校同届同学、同乡朱希将军,在德清县一带继续领导部队和日寇斗争,战余吟诗作赋,自成‘戈亭诗派’,相互传递抗日救国之情。期间,爷爷还和朱希爷爷一起主持了当时德清县的政府工作,鼓励和激发人民群众大力发展农业特别是蚕桑养殖业和渔业……,爷爷及其前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现场还有一位特殊的参观者——《戈亭风雨集》主编、朱希将军之女朱影莉女士。“1941年1月,父亲朱希临危受命,出任德清县长,团结周围一批抗日志士,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主编出版了抗日爱国诗集《戈亭风雨集》,戈亭成为德清抗日中心,浙西抗日重镇。父亲为湖州解放和以后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看着馆内的场景,71岁的朱影莉十分激动自豪,感慨道,“抗日战争胜利,非常不容易,这段历史不能被遗忘!我们今天纪念父亲与他的同仁,主要是学习他们的抗日爱国精神,牢记历史,不忘初心。自己今后也会带兄弟和女儿、女婿等多来先人战斗过的地方访古、学习,让爱国奉献、不屈不挠的‘戈亭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这是钟管镇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取得的一项可喜成果。”钟管镇党委书记宣坚锋表示,展馆不仅是一个交流和展示文物的崭新平台,更是弘扬“戈亭诗派”抗日诗人携笔从戎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新基地。接下来,将不断加强戈亭诗派的宣传和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共同推进戈亭村文化发展、繁荣,力争把戈亭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模范村,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红枫 通讯员 王力中 )

[责任编辑:王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