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2日 10:16 来源:新疆日报
6月22日,大型收割机在伊犁河谷收割小麦。 陈洋 摄
6月8日,疏勒县巴仁乡尤喀克巴仁村,农民阿卜杜热伊木 · 亚森正在装运自己种植的香瓜。 新疆日报记者 李瑞 摄
6月25日,农民在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哈密瓜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采摘哈密瓜。 普拉提 · 尼亚孜 摄
8月12日,昌吉市三工镇庙工村农民在采摘葡萄。今年三工镇种植红提、巨峰、夏黑、里扎马特等品种的鲜食葡萄2万亩。 何龙 摄
9月15日,农民在阿瓦提县塔木托格拉克镇玉斯屯克塔木托格拉克村益万家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晾晒核桃。 包良廷 摄
蔬菜村:
兴菜富民四季鲜
新疆日报讯(记者韩沁言报道)“我们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上市。”莎车县恰尔巴格乡库特其村村民吐木尔 · 艾合买提边将刚收获的莲花白搬上车,边笑着说,“这一颗颗新鲜的莲花白承载着我们增收的希望。”
走进库特其村蔬菜种植基地,一座座蔬菜大棚蔚为壮观,村民采摘着火红的西红柿、翠绿的黄瓜,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村的人以前都买菜吃,现在自己种菜,省了一笔买菜钱不说,还多了一份收入。”56岁的吐木尔满怀信心地说,“照这样发展,我们一定能增收致富。”
库特其村位于莎车县城郊。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确立了“兴菜富民”的产业发展思路。目前,已建成600余亩大田蔬菜种植基地和日光温室大棚18座、拱棚117座。年产各类鲜菜1000吨左右,蔬菜产业总收入100余万元,仅今年上半年就已销售蔬菜300余吨,收入40余万元,人均增收1000余元。
“发展设施农业让我们告别了‘靠天吃饭’。”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驻库特其村第一书记李勇说,为引导村民发展蔬菜产业,增加村民收入,村里成立了金田园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种、管、育、摘、送等“一条龙”服务。
“蔬菜丰收不但使合作社成员赚钱,流转土地的村民也获得了高出市场价30%的收益。”合作社理事长买买提吐尔送 · 马木提高兴地说。
代言人: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驻莎车县恰尔巴格乡库特其村第一书记李勇
库特其村的蔬菜深受消费者青睐,不仅畅销周边乡镇和县城,还远销乌鲁木齐、和田、克拉玛依等城市。今年我村种植的白菜全部被新疆九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订单形式收购。
这里常年有瓜菜专家指导种植,精品种植理念深入人心,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农业和露地菜两种种植模式,确保一年四季向市场提供新鲜蔬菜,欢迎商家和消费者到我们村购买蔬菜。
渔业社区:
渔家实现新转型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婷 通讯员庄晓颇报道)9月13日,天还未亮透,一声清脆的马达声,打破了乌伦古湖的宁静。在小河口处,福海县福海镇赫勒社区的渔民王文献和其他渔民收拾利落船只,穿上救生衣准备出湖。
撒向湖面的沉甸甸的渔网承载着乌伦古湖开捕的收获,也承载着渔民致富的希望。
5个小时后,渔网缓缓拉出。数千公斤鲤鱼、鲢鱼、白斑狗鱼相继出水。此时,已有商贩的电瓶车、附近加工厂的卡车在岸上等待最新鲜的“水货”。
“高品质的乌伦古湖冷水鱼口感紧实,营养成分高。品质好的白斑狗鱼每公斤能卖到40元。”王文献说。
位于乌伦古湖边的赫勒社区,曾是一个渔村。生活在这里的很多家庭以捕鱼为生。早些年,因为过度捕捞、湖面污染等问题导致渔业资源式微,渔民望湖兴叹。
2004年,福海县对渔业进行改革,当地成立了福海县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加大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展鱼种繁育、大规格鱼种增殖放流,一些鱼种得以繁衍,生产效益连年攀升。
现在,乌伦古湖水域已成为全疆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产出的20多种冷水鱼均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水生环境的改善以及渔业资源的不断恢复给渔民带来了希望。社区里一部分渔民和水产公司签订了捕捞合同,按照捕捞到鱼的重量和种类领取捕捞费。赫勒社区还依托周边环境的改善以及丰富的渔业资源发展起旅游业,借助每年举办的冬捕节,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感受福海的独特魅力,推动了乡村特色旅游发展。一些渔民转行成了渔家乐老板,不再出船捕鱼,却依然靠这方水土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代言人:福海县福海镇赫勒社区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李蜀疆
我们这里产的鱼,肉质紧实、鲜美可口。冷水鱼宴是渔民经过几十年摸索出来的独特烹饪技术,吃一顿口齿三日留香。我们的冬捕节能领略北疆雪景,感受古老的渔猎文化,体会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赫勒,等您来打卡。
红枣村:
期货走进百姓家
新疆日报讯(记者宋卫国报道)9月12日,韩玉鹏经过村里的红枣风情园,看到一颗颗饱满的红枣挂在枝头,他知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若羌县从2001年开始推广种植红枣,在全国市场打响了新疆红枣的“第一炮”,韩玉鹏所在的铁干里克镇果勒吾斯塘村是若羌县第一批种红枣的村,更是远近闻名的“红枣村”。现在村里86%的土地都种上了红枣,处处都是好景色,家家都有致富果。
若羌县农业农村局驻果勒吾斯塘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贾金伟说,红枣已成为果勒吾斯塘村的一张名片,更是果勒吾斯塘村幸福生活的来源,红枣是该村村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年收入的90%以上。
近年来,果勒吾斯塘村的红枣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但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更重要的是让红枣卖出好价钱。
2019年4月,红枣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并在若羌县设立了两座红枣期货交割库。红枣期货开始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
若羌县靖祥物流园红枣交割库负责人窦卫红说,在红枣进入期货市场以前,若羌县的枣农对市场行情并不了解,红枣定价基本由商贩说了算,更不会对红枣进行分级筛选。现在红枣进入了期货市场,若羌红枣正和全国各地红枣在同一个交易平台上竞争。
“红枣进入期货市场之后,市场价格更加透明,同时也让枣农在红枣分级、种植技术等方面投入更多。”窦卫红说。
窦卫红介绍,这两年,在若羌县政府的支持下,靖祥物流园已建立了多个标准化厂房,并指导多家合作社引进色选机,提升了若羌红枣的分级加工能力和加工工艺,吸引更多的红枣加工企业落户若羌县。
代言人:果勒吾斯塘村爱健康红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玉鹏
若羌县被誉为“红枣之乡”,果勒吾斯塘村是远近闻名的“红枣村”,这里的红枣色泽鲜亮、皮薄肉厚,清甜爽口,是村民走向富裕生活的“致富果”。我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红枣填满了我儿时的记忆,现在又成了我的事业,这一颗颗饱满、甜蜜的果实,预示着我们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兔子村:
规模养殖奔富路
新疆日报讯(记者宋雅文报道)“这200多只兔子再养几天就可以出栏了,能有3000多元收入,自从养了兔子,月月都有收入。”9月13日,和田县布扎克乡坎特艾日克村养殖户吐送巴克 · 巴吾墩来到兔舍里,看着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兔子,心里高兴极了。
“我从去年8月开始养殖兔子,到今年6月已经卖了7批兔子,收入1万多元。我又帮助7户贫困户托养了700只种兔,现在一共养了800只种兔。”算起今年的增收账,吐送巴克乐呵呵地说。
如今,在坎特艾日克村,村民们个个都是养兔能手,家家户户都有兔子。他们养殖的种兔都来自新疆枣兔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2019年3月,和田县引进新疆枣兔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种兔养殖示范基地落地布扎克乡。该公司总经理王跃介绍,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统一供种、统一供应饲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保护价收购商品兔等保障措施,指导和带动贫困户利用现有庭院内圈舍养殖兔子。
“目前公司养殖种兔43万只,全县种兔入户2000多户,可直接带动1万多人实现增收,已形成从育种、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到兔肉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王跃说。
由于种兔养殖项目受到圈舍、劳动力等因素制约,有些家庭没有养殖条件。在企业的帮助下,坎特艾日克村成立了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了20个养兔圈舍,集中养殖了8000多只种兔,出栏肉兔2万多只。
“贫困户用100只种兔入股,每年最少可以得到6000元的分红,既解放了劳动力,又提高了收入。目前全村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种兔养殖全覆盖。”自治区司法厅驻坎特艾日克村第一书记王德勇说。
代言人:自治区司法厅驻和田县布扎克乡坎特艾日克村第一书记王德勇
和田地区气候干燥,非常适合兔子生长。养殖兔子让我们村变了样儿,才一年时间,我们村已经从深度贫困村变成了“兔子养殖村”,这一只只小兔子真正让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小麦村:
“绿色”带来好收益
新疆日报讯(记者盖有军报道)9月13日上午,在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有机小麦种植基地里,两台装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正在宽阔平整的条田里进行播种作业。在地头,被称为“土地管家”的腰站子村丰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社员张德优,仔细查看着播种情况。
在村里的合作社,像张德优这样分片负责土地种植管理的社员有80多位。
“我今年管理的片区,有机小麦产量和品质都很好,因此我拿到了‘土地管家’里最高的12万元年薪,加上合作社分红、土地流转费和家人务工收入等,我家今年估计能挣20万元。”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张德优说话间,笑意写在脸上。
奇台县是全国优质小麦种植基地县,而腰站子村又是全县绿色有机小麦种植示范村。村合作社今年种植绿色和有机小麦7万多亩,从种到收全程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保证了小麦产量和品质。
在合作社的面粉加工车间,小麦经过数条生产线被加工成不同类型的面粉。村合作社理事李强说:“我们的绿色有机面粉、挂面等产品销往乌鲁木齐市很多商超,还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方式打开了内地市场。”
在有机手工挂面加工车间,村民王加奎干得得心应手。
从农民转型成为企业工人,王加奎现在每月工资在8000元以上。“工资加上合作社分红等,今年收入能有12万元。”他说。
李强说,发展绿色农业给村民带来了好收益。预计全村人均收入在去年2.33万元的基础上,还能实现稳定增长。
代言人: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培科
我们村致力于发展绿色农业,目前已经形成了集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链,绿色有机面粉、挂面、食用油等产品,都是市场上的俏销货。接下来,我们还要把腰站子村的优质“农字号”产品推向全国。
在腰站子村的带动下,奇台县有机小麦在各乡镇遍地开花,我们将继续做好做优绿色农业,让消费者满意。
棉花村:
云海行“舟”花正好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治立报道)白露过后,植棉大县沙雅县无垠的棉田里,呈现出“银光点染兆年丰,万顷星摇似雪融”的景象。9月13日,在沙雅县古勒巴格镇库木托喀依村,马占明等村里的棉花种植大户尝试用无人机喷施脱叶剂,为棉花的机械化采收做准备。
“今年没有自然灾害,棉花单产比去年增加几十公斤,再加上从种到收全是机械化作业,一亩地至少增收300元。”马占明说。
从春种到夏管,再到眼下的秋收,马占明和其他种植户操作着大马力快速旋耕机、无人驾驶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智能化滴灌系统等现代化设备,把播下的一粒粒棉种变成了连片“棉海”。棉花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节本增效,而节本的关键在最后结尾的棉花采收环节。
库木托喀依村多年来以种棉花为主,村里人把棉花采收方面的投入不知算了多少遍。村党支部书记蔡宝吉说,以近两年每公斤2.1元的拾花费计算,单产300公斤的棉田,人工采收一亩地需要投入630元,而采棉机采收一亩地只需投入170元。今年棉花增产,机械保障充足,用采棉机采棉一亩地投入150元就够了。
人工拾棉花除了成本高,采收周期也长。蔡宝吉做了一个对比,以前农户种30亩棉花,采收需10天;现在种3000亩棉花,采收期也是10天。现代化、智能化的机械将村里高低不平的零散地块变成了平整的条田,村里从2018年开始推广机采棉种植模式,一部分农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一边收取土地流转费,一边在合作社务工管地,算下来收入比单纯种地更高。
马占明等7户种植大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后,种植了上万亩棉花。去年,虽然受天气影响棉花减产,但机械化采收将损失减到最低限度。今年,他们真正迎来了丰收年。
代言人:沙雅县古勒巴格镇库木托喀依村棉花种植大户马占明
这些年,党的政策好,农民干劲足,古勒巴格镇建设得真像花园一样!要问花园里的什么花最好?我说棉花最好。就拿我们村的人来说,种了几十年棉花,家家户户通过种棉花脱贫致富,种出的棉花质量也越来越好。这里的棉花纤维长、色泽好、品级高,而且一致性好、没有污染,纺出的纱线质地均匀,织布染色均匀。欢迎企业参与到我们这里的棉花产业发展中,欢迎朋友们来观光旅游,了解先进的棉花生产过程。
养牛村:
改良换来“牛”日子
新疆日报讯(记者加孜拉 · 泥斯拜克报道)9月14日一大早,新源县阿勒玛勒镇吾瑞克特阿热勒村村民阿德勒奴尔 · 吐孙别克从夏牧场回到县城,想租赁一台收割机来储备饲草料,再过1个月他家的120多头新疆褐牛就要回到村里,住进温暖宽敞的牛舍里过冬了。
吾瑞克特阿热勒村紧挨着伊犁州新疆褐牛种牛场。伴随着牛场的发展,村里良种繁育推广也经历了近20年。20年来,吾瑞克特阿热勒村的良种繁育从无到有,从少变多,由弱变强,这个曾经靠传统畜牧业发展的村落因为牛的提质增效逐渐发展成远近闻名的“牛”村。
阿德勒奴尔是村里这场“畜牧业革命”的受益者。2002年,阿德勒奴尔与父母分户后收到父亲赠予的两头品种改良牛。这些牛是村里“改良”牛一代,就是这样一个起点,让阿德勒奴尔走上了对牛持续进行品种改良的道路。2006年更是在村里盖了第一批现代化牛舍,占地200平方米。
“在这之前,我没想过牛也应该住进雨淋不到、风吹不着的房子里。”阿德勒奴尔说,“牛舍环境好了,牛生病也少了,数量也快速增加。”
牛舍现代化让喂养方式也变得精细化,阿德勒奴尔每年投入2万多元储备青储玉米,自制饲料。如今他家的牛每头能卖3万多元,2019年他家的收入达到30多万元。
在吾瑞克特阿热勒村,受益于良种繁育的村民有350多户,包括村里全部养殖户,其中养殖大户的数量也从2014年的两三户发展到现在的56户,“改良牛”的存栏量从3000多头发展到8000多头,一头牛的价格从2000多元增长到3万多元。
虽然牛圈很多,但村里也很注重“颜值”,尤其是2017年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村民格外重视房前屋后的卫生。
“如今走在村庄里,见不到过去满地的牛粪和草料,我们穿着皮鞋进牛舍也能干干净净地出来。”阿德勒奴尔说。
代言人:新源县阿勒玛勒镇畜牧兽医站站长胡安奴尔 · 胡勒曼拜
说吾瑞克特阿热勒村是“牛”村名副其实,这里牛的数量是人的2倍多,每头牛都值钱,养殖户们也都很“牛气”。此外,村里环境优美,村民的房前屋后很整洁,巷道里也没有了过去乱堆的牛粪和草料,必须为这样持续增收又有颜值的“牛”村点赞。
葡萄村:
深耕品质甜心间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瑞麟报道)9月12日正午,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英吐尔村村民艾合买提 · 热西提站在“空荡荡”的葡萄架下,开心不已。
“订单年初就下了,现在鲜食葡萄订单已经采收完了,剩下的准备晾晒成葡萄干,今年葡萄干的收购价比去年高一些,我的葡萄品质好,价格肯定低不了。”艾合买提说话底气十足,“咱这葡萄,个大汁多味甜,年年不愁卖。”
艾合买提小时候就跟着父亲种葡萄。那时候,葡萄串结得多就是令全家高兴的事,因为销售可以“走量”。
近些年,艾合买提发现“走量”这条路似乎到头了。“不仅是甜度,一串葡萄的形状也能影响销售价格。”村里的技术员告诉他,“多”未必是好事,质量提升才能带来更高的收入。
对于瓜果遍地的吐鲁番来说,因地制宜进一步强化特色林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重点工作之一。
2016年,英吐尔村开始尝试葡萄标准化种植,首先就是葡萄架势改造。
高高架起的葡萄架让农户们在修剪枝叶、管理葡萄时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猫”着腰干活。离天空更“近”的葡萄,接触到了更多的阳光,果实圆润饱满,口感也愈发清脆爽甜。如今,村里的架势改造面积已有2500亩左右。
架势改造推进的同时,林果专家和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讲解修剪、施肥技术。
“按照要求科学化种植的葡萄,串型好看,客商出价也高。随着葡萄提质增效工作不断深入,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以前葡萄熟了才有客商来收,现在3月份葡萄还没长出来就已经有订单了。”艾合买提说。
7月上旬的葡萄测产显示,英吐尔村葡萄每亩单产为2149公斤,可收入3000元至5000元。
代言人:吐鲁番市自然资源局高昌区分局驻高昌区三堡乡英吐尔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艾克拜尔 · 肉孜
英吐尔村村民祖祖辈辈都是种葡萄的,这些年随着提质增效工作不断深入,葡萄产量越来越高。如今,村里葡萄种植面积近8000亩,不仅产量高,而且葡萄的颗粒大、口感好。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村里游玩,尝一尝这里的鲜食葡萄,那清脆爽甜的口感一定会醉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