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今日之新疆

2020年09月26日 11:08   来源:新疆日报

  9月22日,乌什县农民在晾晒核桃。目前,该县核桃面积达到31.4万亩,产值约8.6亿元,核桃等林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 46%,核桃产业链每年可带动2万人就业。王志清摄

  阿图什市阿湖乡托万买里村村民玛依努尔 · 托合提在家中和结对亲戚跳起欢快的舞蹈(摄于7月3日)。新疆日报记者约提克尔 · 尼加提摄

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上的一处村庄新貌(6月1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9月14日,员工在哈密金风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装配风机设备。哈密是新疆最大的风电制造业基地,今年上半年,风电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突破16亿元。新疆日报全媒体记者蔡增乐摄

尉犁县境内塔里木河湿地美景(9月21日无人机拍摄)。确 · 胡热摄

  和若铁路施工现场(摄于9月25日)。近日,和田至若羌铁路各项建设稳步推进。和若铁路于2020年5月正式开始铺轨。工程完工后,洛浦、策勒、于田、民丰、且末等地将结束不通火车的历史,和田群众出疆路程将缩短1000多公里。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扶贫扶志又扶智 有家有业有梦想

  ——新疆聚焦精准扶贫实施就业惠民工程综述

  新华社记者/阿依努尔 潘莹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就业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新疆各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后实现有序进城就业。特别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增就业人数近200万。如今,有技能、有事干、有钱挣成为南疆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各族群众的生活“底色”。生活条件好起来,“钱袋子”鼓起来,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更加迫切,当地群众劳动创业愿望越来越强烈,奋斗精神越来越足。

  6年新增就业人数近200万

  新疆受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影响,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多,特别是南疆四地州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就业承载能力严重不足,是国家深度贫困区域,“穷根”扎得深,百姓日子苦。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聚焦劳动就业重点群体和深度贫困地区,大力实施就业惠民工程,持续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各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有序进城就业和自主创业,扎实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为帮助新疆最后10个未摘帽县、4.21万户、16.58万人全部脱贫,新疆今年在北疆及东疆安排了5万个就业岗位,帮助南疆三个地州的贫困家庭通过转移就业实现脱贫。

  23岁的布再乃普 · 阿卜来海提是和田地区墨玉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6口人,只有2亩地,父亲和大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妹妹们还在上学,生活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

  今年春天,她下定决心外出务工,要靠双手改变生活。如今,她在福海县一家景区工作,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多攒钱、过上更好生活成了她的追求目标。

  2014年至2019年,新疆的劳动就业总人数从1135.24万人增加到1330.12万人;年均新增城镇就业47.12万人以上,其中,南疆地区14.8万人,占比31.4%;年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76.3万人次以上,其中,南疆地区167.8万人次,占比60%以上。

  从“要我干”到“我愿干”“我能干”

  过去,南疆一些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不高,就业意愿不足。扶贫干部为了劝说他们走就业增收之路,苦于“跑断腿、磨破嘴”。

  近年来,新疆在贯彻落实国家稳就业促就业决策部署中,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把尊重劳动者意愿作为制定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服务的重要依据。

  一边入户走访,及时掌握劳动者就业意愿和需求,另一边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努力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新疆各地政府努力在劳动力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设起一座座“桥梁”。

  和田地区洛浦县农民麦麦提明 · 艾萨江和妻子2018年3月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得知乌鲁木齐一家纺织企业正在招工,还免费培训技术,立刻报了名。他说,以前家里4口人只有不到5亩地,打零工一个月最多挣2000元,两个孩子正在上中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每月能挣1万元,超过过去全家一年的经济收入。

  “维吾尔人有一句谚语,‘树的珍贵在于果实,人的珍贵在于贡献’,我觉得我不仅找到了工作,还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更加明白了幸福的获得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的道理。”麦麦提明说。

  长期在南疆基层工作的新疆兵团第三师51团4连党支部书记霍树仓说,随着持续开展扶志扶智,愿意主动就业、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涌现出一批勤劳、进取的脱贫之星、致富能人,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笑容越来越灿烂。

  就业惠民顺民意得民心

  “家家有门路、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无论是在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还是广阔牧场上的“最远人家”,新疆就业惠民工程坚持多渠道增加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就业,成为造福当地群众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搬离位于昆仑山深处的叶城县柯克亚乡,阿布都热依木 · 麦麦提如今在叶城县阿克塔什镇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地建有乡村扶贫车间22座、沿街商铺130间、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处,还有保鲜库、净菜中心、农民创业园、畜牧养殖园区、温室大棚等,“这里是我们一家人新生活的开始。”他说。

  新疆各地注重制定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扩充就业容量,努力实现劳动者稳定就业、持续就业、长期就业。

  19岁的姑娘布麦热耶姆 · 吾西尔家世代生活在阿合奇县的大山里,家里人多地少,生活贫困。去年她高考没有考上本科,就决定到广东一家企业边打工边复习。现在她每月能攒下3500元钱,“明年我还要参加高考,用自己攒的钱实现大学梦。”

  目前,新疆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各族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5日电)

  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奔向好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王瑟

  78岁的王桂珍大妈又和姐妹们出门了,去参加每月一次的全县志愿服务日活动。虽然年纪已大,但她却走在队伍的前列,充满热情。

  近30年来,王桂珍大妈用自己的行动与热情,感动了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整个县城。名为“阿同汗”的爱心志愿服务队伍成为呼图壁最美的名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员有7000多人,汇聚了汉、维吾尔、哈萨克、回、锡伯、柯尔克孜等民族,并荣获全国百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荣誉。

  乌鲁木齐市市民李新光每天都要到自家附近的雅玛里克山转一圈,看着日渐葱郁的雅玛里克山。雅玛里克山曾是乌鲁木齐市最大的一座荒山。由于山上植被稀疏,每年大量的沙尘随大风刮入市区,成为乌鲁木齐市主要沙尘污染源,严重威胁着市区的生态环境。2017年秋天,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开始实施“树上山”项目,如今已植树270多万株,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绿化2.45万亩。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园林管理局副局长徐通说:“因为雅玛里克山山势陡峭,绿化条件恶劣,我们采取自上而下开展种植的工作模式,通过人工背树上山、接力运树等方式,有效解决了运输问题。同时,我们还实施了山前、后山区泵站、水系管线及运输道路铺设等工程,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确保实现种植任务。”

  2019年,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乡的果农们身边,来了个小伙子艾贝都拉 · 吾买尔。他与几个小伙伴成立吐鲁番欧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专门为乡亲们生产的农产品打开销路,开辟新的致富路。

  位于巴格尔路的欧佰电子商务的二层小楼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的电商业务却做得风生水起。直播间里,艾贝都拉 · 吾买尔正在为即将大量上市的库尔勒香梨做着直播。他们不仅直销乡亲们的农产品,还帮助乡亲们购买农资、生活用品,成为大家的贴心人。现在他们拥有乡级快递站、新疆特产体验店和多家网店,带动包装、运输等其他农牧民就业25人。

  说起自己的工作,艾贝都拉 · 吾买尔说:“我们这里拥有全国独有的光热等自然条件,生产的各种农产品都很好。我曾经在内地工作过几年,学会了用电商平台销售的办法,回到家乡后,我就和几个朋友创办了这个公司。我们把直播间搬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在直播他们生产的农产品的过程中,把吐鲁番的一些民俗风情加入进去,引来众多网民的关注与热捧。”

  艾贝都拉 · 吾买尔和他的小伙伴今年已经实现销售额800万元,他们定下的目标是1500万元。他说:“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个目标是可以超额完成的。因为我们销售越多,乡亲们得到的实惠就越多,这让我们的干劲很足。现在越来越多的乡亲们主动找到我们,请我们到他们的地里去做直播。他们说,能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销到全国,感到很幸福很快乐。”

  在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九龙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小院里,回城乡司法所所长哈斯也提 · 吐尔逊照例开始她的普法宣讲工作。民法典是今天的主讲内容,坐在会议室里的村民听得认真,不时还会提出问题,请她解答。

  一位年轻人急匆匆地走进二楼的公共法律服务室,看到服务室里坐着两位律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赶忙坐下来,顾不得寒暄,就说起了自己寻求解决的问题。

  这位年轻人是九龙树村的村民,叫买买提 · 司马义,他家里有15亩土地想种植青贮玉米,但没有资金购买生产资料。眼看着生产季节就要过去,他赶紧跑来进行咨询。

  作为九龙树村公共法律服务室的专职法律顾问,新疆吾提库尔律师事务所的艾赛提 · 买买提和吾甫尔 · 牙生律师在2019年九龙树村建立法律服务室后就开始成为村里的法律顾问,为全体村民提供法律服务的工作。艾赛提 · 买买提说:“我们都与这里签订了合同,每月必须保证8小时的法律服务时间。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法律服务,维护村民更多的权益,把矛盾与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党的治疆方略的正确指引下,新疆各地呈现出团结和谐、欣欣向荣、快速发展的新面貌,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奋斗,共同努力,他们的幸福生活也像石榴花一样,美丽,芬芳。(原载9月22日《光明日报》)

  天山潮涌气象新 ——新疆经济发展动能强劲活力充沛

  人民日报记者

  “新疆真是个好地方,金秋美景看不完!”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李玲望着蔚蓝的赛里木湖,连连赞叹。

  新疆旅游市场从2014年接待游客不足5000万人次,到2019年突破2亿人次。仅今年就新增旅游民宿1795家、床位2.85万张。

  天山南北好风光,旅游市场火爆只是新疆经济发展的一个例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新疆大地落地生根,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携手奋斗,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中欧班列日夜穿梭,发展动能不断释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呈现在新疆各族群众灿烂的笑脸上。

  推动产业升级,改善基础设施

  一路行车,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戈壁滩上,几座数十米高的钻井井架矗立在戈壁中央。

  “克拉玛依因油而生,是年轻的老油田。”新疆油田公司开发公司党委书记刘卫东解释,说“老”,因为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说“年轻”,是因为油田原油产量连续18年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产能充沛。

  刘卫东已在克拉玛依工作30多年,是油田发展的见证者:上世纪80年代,油田巡井全靠人工,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积雪没过膝盖,巡检员每两个小时巡查一次。“现在完全智能化,对着屏幕,钻井压力等参数一目了然!”刘卫东指着密布在管道上的传感设备介绍。

  在新疆,产业升级动能如这座智能油田一样汩汩不息,持续增强。2014年以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2019年达到13597亿元;今年1至7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速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扩大开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前8个月,新疆铁路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两个口岸站进出境中欧班列数量增多,过货量达1410万余吨,同比增长明显。中欧班列日夜穿梭,已经成为密切联系中亚、欧洲贸易的纽带。

  今年7月21日20时,2003次中欧班列从阿拉山口站开出,开往波兰马拉舍维奇。这标志着由阿拉山口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突破1.4万列。“通关24小时不断档、365天不停歇。”阿拉山口海关关长王传杰说,出口班列最快20分钟内即可办结转关核销手续。如今的阿拉山口中欧班列日均通行15列,同比增长50%,成为全国开行数量最多的口岸。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持续改善的基础设施,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今年,新疆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稳步攀升,截至6月底,共有各类市场主体(含兵团)197.7万户,较上年同期增长12.8%。

  “葡萄干价格透明公开,不用采购商讨价还价!”在新疆果业鄯善农产品交易中心,鄯善县艾斯力汗都村村民阿不都热合曼 · 阿不都依木指着大数据可视化平台上滚动的数据介绍,“合作社收购的葡萄干都来这里销售。今年已经卖了150多吨。”

  交易中心集葡萄干交易结算、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农产品加工等服务于一体。经过初检的葡萄干运送到标准化生产车间,清洗、精选、包装、入库直至销往全国。“疫情防控期间,中心推出不见面对接,错季销售和均衡供应,帮助合作社渡过了难关。”阿不都热合曼说。目前中心累计销售葡萄干超7200吨,销售额超7900万元。

  找对发展路子,腰包越来越鼓

  走进和田地区于田县兰干乡玉吉米力克阿尔喀村的致富带头人艾尼瓦尔 · 买买提明家,院子里核桃树长势喜人,树下的一群白鹅正欢快嬉戏着。

  “光是卖鹅蛋和鹅去年一年纯收入就有4万元,年底还能给20户入股的村民分红,带动了3个贫困户就业。”艾尼瓦尔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林下养殖,还能让核桃树长得更好。”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为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去年,于田县引进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农户”模式,打造从养殖到肉食加工的产业链,大力发展鹅产业。下一步将通过深加工及品牌打造,让鹅产品有更高的附加值。

  在新疆各地,不光有了“新钱袋”,传统技艺也变成脱贫“神器”。小馕饼长成大产业,近年来,馕产业在天山南北加快发展、遍地开花……截至2019年底,全区已有5万余户通过打馕脱贫致富。

  “干了一年多了,一个月工资4200元。”揉面团、揪剂子、擀馕饼……去年,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巴仁镇叶乐坎科其克村贫困户吾甫尔江 · 卡斯木打了个“翻身仗”,靠着一身打馕的手艺摘掉了贫困帽。

  “土馕坑、小作坊被整齐划一的集中生产车间取代,更加干净卫生,产品质量也更好把控。”伽师县副县长庞雪琴介绍,在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馕文化产业园里,已开发奶酥馕、玫瑰花酱馕等120多个品种,日均生产能力达50万个馕,日均销售量可达30万个,产业园安置就业1200人,其中贫困户有696人。

  手机就是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在新疆各地,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借助电商、直播带货等,把特色农产品卖得更远,扶贫产品销售找到了新出路。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手机镜头前,“95后”创业青年艾贝都拉 · 吾木尔表达流畅,表情生动,向直播间的观众推销自家瓜果。在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镇,艾贝都拉小有名气——他在短视频平台上有数十万粉丝,帮助周围农牧民线上销售瓜果。

  “不仅种得好,还要卖得好。”艾贝都拉说,很多人知道新疆水果好,可大多数没见过葡萄地,也不知道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眼见为实!直播把镜头对准葡萄地,消费者订单量跟着涨了上来。现在,艾贝都拉所在的欧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有10多名员工,职业主播就有6名。“今年营业额目标是1500万元!”艾贝都拉说,有信心完成目标,带动更多乡亲们增收致富!

  既安居又乐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灶台上茶壶蒸腾出水汽,房间里充盈着奶茶香。吾热孜汗 · 阿不都热阿合曼起身走向厨房,拎着茶壶往白瓷碗里倒茶,小儿子在隔壁房间里写着作业。

  而2016年7月之前,她一家8口人还挤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一处6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过着放牧生活。“遮不住雨雪,挡不了大风。”易地扶贫搬迁让吾热孜汗看到了希望。850余户、3300多名农牧民搬迁入住集中安置点,她顺利住进了和平社区。

  “搬得出”是第一步,还要“稳得住”“能致富”。在帮助搬迁群众挪穷窝、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当地积极吸引企业入驻,鼓励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吾热孜汗在镇上的幼儿园当保育员,丈夫在附近务工,加上土地流转费用,一家人一年收入能有6.6万多元。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4年至2019年,新疆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67.5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结束了农村贫困人口住危房的历史。

  走进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托里镇乌兰旦达盖村,整齐的房屋、笔直的马路映入眼帘。尽管与沙漠毗邻,但850亩的防护林挡住了风沙,村庄充满生机,广场上摆放着各种健身器材,村民休闲娱乐,孩子玩耍嬉闹……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房屋倒塌、满是泥泞的样子。

  2017年8月9日,精河县发生地震,地处震中的乌兰旦达盖村受损严重。“地震发生后,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在不到80天的时间里,完成了210户、1.68万平方米灾后重建房建设工作。”村第一书记巴特道尔基说。

  村民吉 · 乃德曼就是其中一户。走进他的新庭院,前院种植了蔬菜、葡萄,后院种植着果树,三室两厅的新房里,水冲式厕所、热水器等设施齐全。“住上安居房,还得加油干!”吉 · 乃德曼说,他家种了50多亩棉花,纯收入5万多元,还养了30只羊,能增收1.5万元。

  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1团6连职工伊力亚斯 · 阿布来提招呼两位邻居进了自家客厅,靠墙摆着的是一台袜子缝制设备。设备是市工业园的一家制袜企业免费提供的,企业将半成品送到家里,她们在家劳动,足不出户就能赚钱。

  乐业才能安居。伊力亚斯家位于该连的集中连片安置区,49套整齐划一的房子坐落于道路两旁,家家户户都有庭院,门口还有一小块菜园。利用当地政策支持,她将客厅改造成家庭作坊。“住得舒服多了,最关键的是有了赚钱机会,一台机器就能解决3个人就业。”

  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的无花果种植基地里,果子挂满枝头,等待采摘上市。大棚内,贫困户海日古丽 · 麦麦提和工友们正忙碌着。她是包装组成员,每个月有2500多元的收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端牢饭碗,日子越过越红火!”海日古丽说,下一步,她打算多跟技术员学习果树种植管理,争取成为技术骨干。

  (人民日报记者常钦、李亚楠、杨旭、程龙、阿尔达克)(原载9月22日《人民日报》)

  火了冰天雪地 美了绿水青山

  ——新疆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纪实

  经济日报新疆采访组

  对大多数人来说,新疆之美也许是千里花海、万里雪山,也许是高寒草甸、大漠胡杨;也许是灿烂星河、茫茫戈壁,也许是碧水如镜、层林尽染……在这些景象的背后,新疆之美更是人与自然的相依相伴,和谐共生。

  一句歌词的变迁

  “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克拉玛依之歌》是60多年前这座石油城市的真实写照。

  “找水,一直在找水。”忆及那段艰难而铿锵的岁月,克拉玛依市水务局局长梁建鹏说,建市之初,人们靠骆驼和卡车到几十公里以外运水。上世纪60年代开发了百口泉地下水源,建成75公里长的水渠;70年代在百公里以外寻找水源,修建了新的水渠和水库。为进一步破除缺水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在党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克拉玛依人民用4年时间修筑起463公里长的引水工程。2000年8月8日,清清河水流入克拉玛依市,从此,这座戈壁油城彻底告别缺水时代,这一天也被定为“克拉玛依水节”。

  入夜,游船在克拉玛依河上斩波而行。“小鸟在浪花上飞翔,鱼儿在清泉中穿梭,克拉玛依河,再不是没有草没有水的地方……”徜徉在《清清的克拉玛依河》欢快的旋律里,小桥流水与璀璨灯光交相辉映,诉说着城市与水的情缘。

  水来了,绿就不再遥远。站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上,孙栋建议记者脱下鞋袜,感受黄沙的温热。他是新疆油田公司行政事务中心造林减排作业区的副经理,克拉玛依人工造林工程的见证者。“这是我们特意保留的一块沙漠原始地貌。”孙栋环顾四周说,以前都是沙漠包围绿洲,在这里,人们可以看看绿树是怎么包围沙漠的。

  2001年起,克拉玛依开展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经过19年的艰苦奋斗,在一片荒原上建成万亩林海,形成网、片、带、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体系,成为横亘在城市与沙漠之间的生态屏障。

  据介绍,2014年以来,新疆持续实施天然林、重点防护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完成防沙治沙7317万亩、实现退耕还林1762万亩,78条河流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8.8%。良好的生态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更是人民幸福的增长点。

  一项运动的兴起

  在阿勒泰市将军山滑雪场的旱雪场地,滑雪爱好者们从坡顶一冲而下,感受贴地“飞翔”的速度与激情。北京奔流极限运动公司董事长杨勇刚,是这片旱雪场地的设计者和安装者,“旱雪场今年7月底刚交工,自此,将军山滑雪场突破了仅能冬季运营的瓶颈,转向四季营业”。

  阿勒泰地区位于世界滑雪黄金线,雪质雪量雪期、温度湿度坡度等滑雪条件均属世界一流,拥有“人类滑雪起源地”和“中国雪都”两块金字招牌。近年来,阿勒泰积极开发冰雪竞赛、表演、装备等冰雪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目的地。

  “将军山滑雪场去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滑雪客人13万人次。在冰雪经济带动下,全市去年接待游客4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9%和63.68%。”阿尔泰山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志强说。

  冰天雪地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自不待言。从人间仙境喀纳斯到绿色走廊吐鲁番,从空中草原那拉提到喀什泽普金胡杨……生态红利的持续释放,为旅游业带来井喷式发展。伴随旅游兴疆战略的全面实施,2019年,新疆接待境内外游客2.13亿人次,旅游总消费3632.58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了4.3倍和5.6倍,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已达63.3%。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变成百姓致富的“聚宝盆”。入夜,位于可可托海5A级景区附近的塔拉特村灯火通明。这个村子位于额尔齐斯河源头,被誉为“额河第一村”。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村里只有二十几户哈萨克族牧民的土坯房。2016年,塔拉特村依托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等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房变民宿、资源变资本、村庄变景点,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

  一颗豆子的旅程

  9月10日,在塔城托里天山小哥公司的鹰嘴豆原料分选车间,机器轰鸣、豆粒翻飞。烘干后的鹰嘴豆经过分选、精选、色选等层层筛选,被划分为不同品类。10毫米左右的特级豆,直接以成品豆形式销往全国,其余的豆子则进入后续环节,分别被加工成豆浆粉、胚芽营养粉、香酥豆等三大类10余种产品。

  鹰嘴豆被誉为“豆中之王”,是具有全营养的天然植物食品,对生长环境和气候的要求颇高。“找到适宜种植之地并不容易。”该公司总经理李伟介绍,“我们用了5年时间考察寻找最适合鹰嘴豆种植的基地,最后将厂房选定在这座蒙古语意为镜泉的城镇——托里。”

  托里县位于新疆西北部塔城地区、准噶尔盆地西侧,因城中有一汪清冽甘美的泉水,远望犹如明镜而得名。诚如其名,这里拥有充足的日照、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水源以及无污染的土地。“正因如此,我们种出的鹰嘴豆个头儿更大、籽粒儿更饱满、产量更丰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产品的前提和保障。”李伟说。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天山小哥等龙头公司的带动下,托里县加快鹰嘴豆、红花、蘑菇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今年种植鹰嘴豆13000余亩、红花5200余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蘑菇种植产业,日产平菇1吨以上。

  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新疆持续推进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兴特色,特色农牧业获得长足发展。去年棉花总产量500.2万吨,占全国的84.9%;林果业提质增效,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带动力不断增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特色农产品疆内疆外“两张网”建设和“百城千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疆外已建社区直营店、商超专柜3000余家。

  新疆在实践中擘画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大美境界,在祖国西部闪烁出璀璨光芒。

  (采访组成员:姜帆张双胡文鹏李彦臻江蓝执笔:张双) (原载9月23日《经济日报》)

  走出家门变身现代产业工人 “我喜欢上班的感觉”

  中国妇女报记者/王江平

  “我家摘掉了贫困帽子,脱贫了,开心。”9月20日,在新疆策勒一家现代化的工厂,来自固拉合玛镇的米合日古丽 · 艾萨告诉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网记者,从一名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成为现代工厂的管理人员,扣除五险一金外,她一个月有2300元的收入,每个季度还会拿到500—1500元不等的绩效考核奖励。

  今年26岁的米合日古丽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所在的乌守吾斯塘村离县城有40分钟电动车程,村里现在建设得特别漂亮,柏油路修到家门口,家家享受富民安居房政策,看病有合作医疗,清甜的自来水来自昆仑山雪水,村里各种活动丰富多彩。

  来工厂之前,米合日古丽的日常就是围着锅台转,做家务,看娃娃,对于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家里的所有收入就靠几亩土地。因为贫困,米合日古丽也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

  策勒县当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一户一人就业惠民政策,在有80条现代化生产线的工厂,像米合日古丽一样的193名贫困户,可实现人均年收入2.1万元以上。

  “跟做梦一样,我现在不仅学会了车间技工的所有技能,更学会了电脑,普通话也进步很快。下一步我还想学会计,不仅因为收入会增加,更因为这是我心目中的白领形象。”说起走出家门的经历,米合日古丽有着自己的规划。

  米合日古丽告诉记者,她特别喜欢自己工作挣钱的感觉。她忘不了村里人人都出去工作,自己在家暗暗着急的日子。在邻居布阿依夏木 · 依明的介绍下,米合日古丽来到了厂里,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初到工厂,现代化流水线的车间让她惊奇震撼。她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很快就成为了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

  有了稳定收入,米合日古丽对工作更加投入,她觉得只要自己努力肯学,珍惜工作,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在学习的过程中,米合日古丽也没少哭鼻子,好在厂里的同事和领导都鼓励她、帮助她,有什么困难随时给予解决,这些让她心里特别有依靠。来厂里仅仅5个月后,米合日古丽就成为了一名库管,还带起了徒弟。

  “虽然我没上过大学,但孩子一定要好好教育,让他们上大学,有更好的前途,走得更远。”当初连电脑开关机都不会的米合日古丽深感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每天孩子们去学校读书,母亲干公益性岗位每月有1500元收入,米合日古丽自己在工厂上班,这一切让她感到踏实。

  “我特别喜欢在厂里上班的感觉,发货、进货、开票,与疆内外客户打交道,感觉特别有价值,有尊严。”说起这些的时候,米合日古丽脸上满是幸福。

  除了工厂的收入,策勒当地政府扶贫项目给了米合日古丽27只羊补贴,每只羊她只掏400元。另外,米合日古丽还自己攒钱买了25只羊加入村里合作社。等母羊下了小羊羔,52只羊还会变更多,算着未来的账,米合日古丽发现,自己家的总收入很快就会超过10万元了。

  “我们现在可会化妆打扮了。白领丽人,只要努力就能做到。”国庆节快到了,米合日古丽打算跟布阿依夏木去县城喝喝咖啡,逛吃逛吃,买买买。

  (原载9月25日《中国妇女报》)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