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脱贫攻坚52县】甘泉润心惠民生,饮水思源

2020年09月27日 10:45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20209月23电(记者毛卫华)“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有水就有绿洲,无水皆为荒漠,这就是新疆策勒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过去吃的是涝坝水,水不但苦、咸、涩的,还有一股子土腥味。我们要跑很远的地方用驴车拉水,涝坝水也只够人们日常饮水,更谈不上牲畜用水,浇地。一到冬季,吃水就更困难,家里人洗澡和洗衣服更是难事。”今年68岁的策勒县阿克库勒村村民日介甫·哈斯木沉重的向记者诉述着。

  策勒县南依皑皑昆仑山脉,北靠浩瀚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典型的暖温带大陆干旱气候。虽然境内有九条河流源于昆仑山,由于是冰雪融水极不稳定,河流又要流经近百公里的沙漠,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匀成为严重制约全县各族人民生活、生产和县域经会发展的“瓶颈”。吃水难、水安全,尤其是饮水安全形势异常严峻。

  长期以来,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策勒县持续推进改水惠民工程,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策勒县供水总厂外景。摄影胡虎虎

  记者从县水利局了解到,1960年,策勒县决定修建一条全长86.3公里的水利工程。开工当天,正值古尔邦节,但全县几万名群众,放弃节日,自发的奔向了施工现场。

  “水利工地缺水,缺食物,人们一天只有三缸子水、三个馕,晚上露宿戈壁,没有机械和运输设备,只有靠肩扛手挖。吃的饭都是用脏水做的,有些同志看到都恶心的吐。”原策勒县水利局副局长阿西木·肉孜回忆说。

供水总厂工作人员监测供水流量设备。摄影毛卫华

  流淌着河流注定是时间的凝聚,策勒战斗渠水,像岁月一样从戈壁沙漠中流过,时间整整跨越30年,历经三代人,这条被命名为“战斗渠”的水利工程,终于在1990年胜利竣工,策勒县也摆脱了长期缺水的困境,水是立不住碑的,而战天斗地的“战斗渠精神”也成为了当地宝贵的精神财富。

供水总厂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检测水质。摄影胡虎虎

  “1985年,在国家实施‘防病改水’工程的背景之下,全县累计投入161.25万元,共打机井13眼、修水塔7座、铺设管道726.25公里,当时结束了27482户、82446人世代取用涝坝水的历史,涝坝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策勒县水利局局长祁振东介绍说。

  据祁振东介绍,2005年,水质问题日益受到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为彻底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策勒县在国家和天津市的援助下先后投资近8.7亿,启动实施了《策勒县城乡供水工程》、《平原区三乡一镇安全饮水管网巩固提升改造正程》等一大批涉及民生改善的安全饮水工程。

供水总厂储水过滤设备。摄影毛卫华

  祁振东说,尤其是策勒县城乡供水工程和平原区三乡一镇安全饮水管网巩固提升改造正程。工程以奴尔水库为一级水源地,铺设高标准涂望钢管87km,新建日处理能力3.5万立方的的自动化水厂一座,铺设各类供水管网余638km,彻底解决了平原两乡两镇及县城区及小康新村等13.4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据悉,上个世纪90年代(1985-1994年),当时农牧民生活饮用水主要通过从河道、涝坝里手提肩扛、畜驮等方式来解决,夏季汛期存水经过长时间粗放沉淀后饮用,冬季雪砸冰融化来用水,水质不达标导致地方病高发频发,严重影响农牧民的身心健康。连基本的水质、水量都得不到保障,用水极不方便。

  经过艰苦卓越的努力,如当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人们打开水龙头,取水做饭洗衣这种曾经让民羡慕不已的城市生活已经惠及策勒县千家万户普通农家。这个曾经因缺水在历史上三易县址的地区,现在不但用上了稳定、安全、干净的水源,而且还做起了“水经济”的大文章。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