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拂绿塔里木 万里携手绘“疆”来 新一轮对口援疆10年间的“浙江行动”

2020年10月10日 10:0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何军、孙哲

  2010年,国家号召,19省市扛鼎,新一轮对口援疆正式启动。

  浙江省迅速响应,对口支援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的阿克苏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成为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年来,浙江省共投入援疆资金150多亿元,推动数千个援疆项目在受援地落地生根,10多万浙商在南疆各地创业创新;同时选派4000多名干部和人才,分批进疆开展援疆工作,利用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的先进技术和现代理念,推进富民兴疆,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夯实基础。

  借助援疆东风,阿克苏地区、兵团第一师社会形势和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崛起,内生发展动力日趋增强,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能力明显改善,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指挥长朱林森表示,坚决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强同新疆协调配合,长期坚持对口援疆,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与受援地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奋斗,共同绘就更加美丽的“疆”来。

  跨越万里,4000多名干部和人才接力援疆

  从江南水乡到南疆戈壁。10年间,来自浙江省各行各业的4000多名干部和人才,先后背上行囊,万里驰援新疆。

  教育援疆一直是浙江对口支援的着力点。新疆理工学院、阿克苏教育学院附属之江实验幼儿园、阿克苏市多浪第一幼儿园等一批项目,在援疆资金的支持下相继落成。

  以教育人才为核心的“软件”建设更为重要,浙江推进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链式推进”“全学科覆盖”“全员培训”的组团式教育援疆模式,累计选派援疆教师2900多人,在当地建立几十个传帮带工作室,对接培养上万名当地老师,受援地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祝永志第一次与新疆结缘是在2012年3月。两年的时间,他从零开始,完成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现代纺织技术两个专业的建设。

  援疆期间,他有着两段难过的回忆。2012年10月30日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验收,同年10月26日祝永志父亲病危。2013年11月30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验收,同年11月25日祝永志母亲病危。“两个专业我都是汇报人,时间、人员是早就定了的,没办法,我不能走,没见上父母最后一面。”相隔一年,两段五天的煎熬,留下了遗憾。但他的坚守,换来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两个专业在自治区验收中的名列前茅。

  多年来,浙江创新推进医疗援疆体系建设,“大组团、大卫生、大帮带、远程医疗、远程培训”的医疗援疆格局全面铺开,实施门诊6000余人次、手术2000余人次,120余项医疗技术填补了当地空白。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借助援疆力量快速成长,100多名浙江医疗专家来到这里,探索“组团包院”“以院包科”、浙阿跨省医联体等,开展“组团式”帮扶。目前,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达89%以上,比沿海地区也不逊色。

  援疆过程中,一些干部人才与新疆结下不解之缘,他们放弃高薪,离开环境优美的故乡,毅然决定扎根边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副书记、副师长李斌,原是台州对口援疆指挥长。在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期间,他跑遍了团场连队,满脑子装着兵团的发展。

  李斌曾经担任台州温岭市市长,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组织征求他是否愿意留下时,他答应了。“兵团的壮大和发展需要有人奉献,或许是被兵团精神感动了,选择了留下”。原本三年援疆变成了留任,李斌并不后悔。随后不久,在浙江一所大学任教的妻子将工作调到了阿拉尔,女儿也转学过来,一家人坚定决心扎根边疆。

  3年援疆,有的人长眠在了新疆。2015年8月11日晚,浙江省湖州市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指挥部指挥长黄群超倒在了援疆岗位上,由于心脏病突发,生命定格在了47岁。湖羊发展中心、红枣园、红沙河、防风林的白杨树下……黄群超的一半骨灰留在柯坪,一半随家人回到故乡——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

  “来的时候是一粒种子,离别的时候要满园硕果。”刚来援疆时,黄群超曾在日记本里留下这样的期待。援疆期间,黄群超每天早到晚退,调研时常常错过饭点,就在路边摊上买个馕随便对付。夜里,大家经过他的办公室,总能看到房间亮着灯。

  从原先工作生活的地方来援疆,每一位干部的身上都有奉献精神,也都克服了很多困难。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王忠民说,既然选择了援疆,就要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多为边疆建设作贡献,多为各族群众谋幸福。

  精准助力脱贫攻坚,稳步推进富民兴疆

  日前,10辆大型挂车装载300吨纸皮核桃,从阿克苏商贸物流产业园驶出。这批核桃将上架鲜丰水果在浙江的827家门店柜台,并陆续发往全国19省市的1900家鲜丰水果门店。

  为了克服疫情给新疆农产品销售带来的影响,杭州援疆指挥部火速利用自身资源,与浙江省内农产品零售龙头企业对接,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杭州市援疆指挥部指挥长黄建正表示,杭州援疆着力拓展疆果东送、产销对接的主流销售渠道和销售平台,推进构建“龙头销售企业+合作社+农户”销售模式。今年以来,杭州市援疆指挥部先后与鲜丰水果、杭州联华华商集团等合作,设立阿克苏特色产品消费援疆专柜专区,充分发挥杭州市场优势,合力推进阿克苏农产品“十城百店”工程提质增效。

  自2020年以来,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出台打造“十城百店”升级版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受援地建强补齐农产品产业链短板,切实增强阿克苏地区农产品销售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1-8月,通过“十城百店”渠道销售阿克苏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产品4.7万吨,销售额8.5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

  截至今年8月底,浙江省援疆指挥部通过实施“十城百店”工程,在浙江省已累计建成门店(终端)618个,开设网店31家,建设仓储冷库11个;在阿克苏地区建设仓储冷库10个,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9家,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27个,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314个,惠及当地农牧民群众近15万人。

  援疆期间,浙江打造了“十城百店、百村千厂、万亩亿元”等一批聚焦脱贫攻坚的援疆项目,并帮助受援地培育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稳步推进富民兴疆。

  目前,“十城百店”已在浙江设立600多个阿克苏农产品销售终端,同时构建“疆果东送、浙产西进”的双向现代流通体系,累计销售阿克苏农产品32万吨、销售额近50亿元;“百村千厂”在镇村新改建标准化厂房,就近解决居民就业问题。目前,112个镇村已建653座“卫星工厂”,提供就业岗位2.2万多个,当地农民有了稳定增收之路;“万亩亿元”力争让农户“万亩以上生产、亿元以上增收”,在茫茫戈壁培育新鲜黑木耳、茭白、莲藕、甜瓜等经济作物,其中黑木耳在100个贫困村试种,人均增收1300多元。

  从农林牧渔到新型材料,从光伏发电到电子商务……如今,阿克苏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本土产业茁壮成长。

  产业援疆,是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全力实施“211行动”的重要支撑。“211行动”全称为助推脱贫攻坚211行动计划,是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的一项创新举措,即将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和扶贫资源向阿克苏地区乌什、柯坪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倾斜,发动浙江强企与受援地100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多渠道解决1万人就业增收,助力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9年年底,阿克苏的两个深度贫困县乌什、柯坪甩掉了贫困帽子,阿克苏地区实现26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54万户24.66万人整体脱贫的目标。

  为受援地各族群众谋幸福,是援疆工作不变的初心。10年来,浙江援疆把80%的援疆资金投向基层和投向民生。学校、医院、安居保障房、农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当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乌什县喀塔玉吉买村,古丽·木克热姆即将搬入自己的新家。80平方米的房子,水、电、暖、气、厕齐全,自家只花2万多元,其余由政府补贴。外面一亩地的院子里,种着花和蔬菜,牛羊也有专门的棚舍。这是村里的最后一期安居富民房工程。它的完工,意味着674户村民都将告别“住房破旧、人畜混居”的历史。村委会副主任乌普尔·图尔贡说:“感谢浙江援疆,不仅补助每户一万元,还派专人指导建房。”

  10年援疆,浙江投入60多亿元,帮助近38万户农牧民新建安居房,新改扩建100多所学校、医院,城乡居民的生活、就学和就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浙江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陈海涛说,改善民生,关乎各族群众幸福指数,是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推进富民兴疆的切实举措。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共绘美丽“疆”来

  “我的‘女儿’,目标是考浙江大学,我在浙江等着她。”第九批浙江援疆教师竺建江在电话那头告诉记者,“很难忘支教这段时间,现在还和阿克苏这边的老师保持联系。”竺建江口中的“女儿”,是目前就读于阿克苏杭州高级中学的木尼热·玉散,2年前,竺建江与她结识,并且与她的家人成了一家人。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竺建江从木尼热·玉散身上看到了新疆孩子的倔强、脆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以来,竺建江就在他的思政课教学中尝试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采用对话和思辨的方式,一步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和竺建江一样,2010年开始,一批批支教教师进入阿克苏后,他们不仅仅是来授业解惑的,他们和这边的孩子,亦师亦友更是亲人。除了教师,来自浙江的所有援疆干部人才还都参与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他们与当地各民族同志结成亲戚,定期走访交流,为有困难的亲戚排忧解难。

  为了解决困难群众需求、拉近各民族感情,宁波援疆2018年启动了“点亮万个微心愿”活动,引导宁波50万党员为受援地万余名困难党员群众完成一个“微心愿”。从电饭煲到血压计,从书包书架到千元助学金……库车援疆指挥部把每一个“微心愿”联系人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期望实现时间都一一记录在册,发往宁波,通过网上公益平台发布,形成“滚动征集、动态发布、线上认领、线下服务、实时管理”浙江和新疆两地党员互动、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在援疆干部的宣传和倡导下,活动得到了宁波市各级组织部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响应与鼎力支持,征集的“微心愿”一经各类平台发布,很快便被“一抢而空”。3年来,先后为库车市困难群众实现各类“微心愿”8000多个,也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迹。

  “点亮万个微心愿”活动借鉴了宁波市党员志愿服务、公益集市等做法的先进经验,旨在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参与援疆工作,点对点精准帮扶,增加两地交流交往。宁波援疆指挥部指挥长单继诚说,今年宁波援疆还成立1890便民服务中心,以公益服务为依托,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各族群众提供各类帮助,真正做到了电话“一拨就灵”。

  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浙江援疆不断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浙江文化强省优势,构建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新格局。“浙阿同心·携手圆梦”系列文化体育活动不断开展,体育联赛、“阿克苏好声音”、诗歌朗诵、中华传统文化才艺秀、双语小品和农民画大赛等,吸引了众多当地人参与。今年,援疆指挥部又组织开展10个文化交流合作工程。

  浙江援疆还把讲好身边人身边事,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载体。去年,以已故援疆教师姚仁汉为原型的大型原创援疆题材话剧《天山的灯》被搬上舞台;以“改革先锋”、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为原型的电影《奔腾的托什干河》,登上银幕。通过文化交流,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心中。2020年开始的浙阿“百校十万‘石榴籽’”工程,以小学生为重点组织开展青少年交往交流活动。

  朱林森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同胞血浓于水,只要团结互助、携手奋进,新疆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