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并肩迈向小康生活

2020年10月17日 11:05   来源:新疆日报

  【“访惠聚”驻村干部】阿迪力·艾力:戈壁滩上建成“大果园”

  “扶贫路上困难虽然很多,但只要我们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新疆日报讯(记者热依达报道)

  10月11日,走进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千亩林果基地,十几名护林员正在果树林里忙碌着。“我在基地承包了20亩地,种有杏子、桃子,还套种了西瓜,今年挣了1.6万元。”该村村民亚合甫江·毛拉说,“以前没想过光秃秃的戈壁滩也能挣钱,如今果园成了创造财富的‘大车间’。”

  戈壁滩上建成了“大果园”,依也勒干村成了阿克陶县的“明星村”。自治区纪委常委、自治区纪委监委驻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阿迪力·艾力正是这场变化的参与者、见证者。

  依也勒干村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不足1亩,全村759户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4户。2017年,阿迪力刚到村里时,村民们常说:“我们没有挣钱的地方,也没有像样的产业。”这些话让他很受触动。“治不了这个顽疾,村里就没办法发展。”阿迪力说。

  阿迪力与工作队队员深入调研、征求村民意见,最终决定将村西边4000亩戈壁荒地改造建设成林果基地,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面对遍地砂石,阿迪力带领工作队发动全体村民挖石填土,改良土质,邀请林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规划林果基地建设,开展测土配方,与水利部门商谈用水计划。

  两年半时间,60余万立方米土方量,换来了如今的林果基地。目前,4000亩林果基地完成建设,种上了巴仁杏、果桃、新梅等果树,还种有核桃和大果沙枣作为防护林。村里68名农民成为果树承包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人。村里还成立林果技术服务合作社,116名贫困村民成了护林员,实现了村集体有增收,农户有产业、务工有渠道。

  村民古丽阿扎提·达吾提说:“我在这里承包了10亩巴仁杏,还套种了小麦和西瓜,预计今年可收入1万元。有了林果基地,我们才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随着林果基地初具规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带动了一批项目落地。“‘水上乐园’农业观光项目已开工建设,村里还陆续建成驾校实训基地、面粉厂、木材加工厂、屠宰场等15家小微企业,正在对接落实养牛场、苗木培育实验基地等项目。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以上。”阿迪力说。

  【企业负责人】李鹏:播撒沙漠中那一抹“红”

  “我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热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产业致富梦。”

  新疆日报讯(记者拍热扎提·阿不都报道)

  10月8日,在策勒县策勒乡阿日希村红枣园里,熟透的红枣压弯了树枝。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鹏和村民在枣林里进进出出,收获满满。

  今年69岁的李鹏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也是阿日希村村民口中的李大哥。不少村民这样说:“只要我们还拿得动坎土曼,就要跟着李大哥一起干。”

  李鹏出生在山西吕梁山区一个农民家庭,2009年退休后,他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劝阻,一头扎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阿日希村种树,一干就是11年。

  头3年,先治沙。推沙丘、种白杨、挖渠修路,“砸”进去了不少钱。3年后,种下了枣树苗。他要实现红枣挂满枝头的梦想。

  如今,阿日希村2400亩沙丘变成了绿洲,成为当地生态型标准化红枣示范基地。

  村民买买江·司马伊力从枣园建立就跟着李鹏干,现在每年有稳定收入。“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是李大哥帮我们渡过了难关。现在,我和妻子都有了稳定的工作,盖了新房、买了羊,学会了红枣种植技术,自己也开始承包土地种枣树,我家6口人年收入达10万元。”他高兴地说。

  如今,当地许多村民都在李鹏的企业就业,月收入1800元至5000元不等,企业累计为当地解决就业13万人次。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8年,李鹏在阿日希村建设了一座万吨红枣初级加工厂,村里的枣送到这里进行分级、清洗、挑选,包装后再销售,价格提高了许多。他又成立了策勒县智慧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0人,累计为他们无偿加工红枣200吨。

  【转移就业榜样】帕夏古丽·克热木:带领乡亲闯出新天地

  “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改变了命运,摆脱了贫困。我希望带领更多人走出大山,一起靠勤劳的双手奔小康。”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瑞麟 通讯员刘媛报道)

  10月11日,时隔两年回家看望亲人的乌恰县膘尔托阔依乡阿合奇村村民帕夏古丽·克热木结束了探亲之旅,动身前往工作地广东省东莞市。

  “这次回家探亲,我发现家乡的变化很大,乡亲们都有了就业增收的渠道,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操着一口带有广东口音普通话的帕夏古丽说,“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们那么多好政策,让我们有了摆脱贫困的机会。我相信,只要努力过好每一天,我们就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如今,帕夏古丽的丈夫也在东莞市就业了,三岁的孩子上了当地的幼儿园,一家三口向着更美好的生活稳步前行。

  回忆起首次外出务工的经历,帕夏古丽说,2006年,乌恰县组织当地富余劳动力去内地务工,当时她不会说普通话,又缺乏技能,内心既向往又有些担心。不过,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帕夏古丽很快融入内地生活,并熟练掌握了职业技能,月工资现在近5000元。

  尝到转移就业甜头的帕夏古丽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家乡的亲戚朋友们,并鼓励他们外出务工。平时,帕夏古丽还常常给同样来自新疆的其他工人传授经验,与他们一起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技术,帮助他们尽早适应新环境。久而久之,厂里厂外都称她“热心古丽”。2017年,一起务工的阿瓦巴克力·阿塔木巴依突发重病,急需手术。帕夏古丽当即为他垫付手术费1.9万余元,还在他生病期间细心照顾。

  多年来,帕夏古丽一有机会就会向家乡群众宣传劳务输出的好处。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当地越来越多富余劳动力前往内地务工。2015年以来,帕夏古丽先后带领数百名富余劳动力前往广东等地务工,她也因此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等荣誉。

  “这次回家,我又帮三四个同乡联系了广东那边的工作,他们11月就要动身过去了。”帕夏古丽说,“不管外出务工还是就近就业,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生活。”

  【易地搬迁户】库尔班罕·买提肉孜:“沙漠部落”成网红景点

  “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乡亲们提高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让游客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让更多人爱上我的家乡。”

  新疆日报讯(记者拍热扎提·阿不都报道)

  “达里雅布依的羊肉,太香了,太好吃了吧!”

  “达里雅布依肉苁蓉,吃完秒变精神小伙儿!”

  ……

  10月12日,库尔班罕·买提肉孜一边带着游客在“老”达里雅布依游览,一边忙里偷闲更新着微信朋友圈。

  库尔班罕是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沙漠守望者农家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8年毕业于新疆财经大学的她,是乡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库尔班罕的家乡--达里雅布依乡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距离于田县城250公里。

  2019年9月,达里雅布依乡最后的114户乡亲搬离了沙漠腹地,搬至距县城91公里、设施齐全的易地扶贫安置点。至此,一度被称为“最后的沙漠部落”完成了整体搬迁,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沿河的成片胡杨林及沙漠腹地遗留的村落旧址,成为越野探险游客心中的网红打卡地。

  库尔班罕牵头成立沙漠守望者农家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当地10余名贫困户加入,带动乡亲们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

  走进达里雅布依新村,学校、卫生院、客运站及旅游接待中心等场所修葺一新。村民不仅家家户户住着新房,而且每家院子里都有一间参照宾馆标准间设置的客房。

  “这个房间是给客人们准备的。我们正大力鼓励村民发展民宿,目前已经开展了民宿管理、客房整理等方面的培训。”库尔班罕说,“一些乡亲已经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甜头,我们还要继续帮助乡亲们增强本领,依靠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

  9月底,库尔班罕参加了2020年全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培训班,全国各地民宿行业的新理念、新动态让她眼界大开。“现在,旅游市场复苏,我要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乡亲们,带领大家一起办好合作社。”库尔班罕说。

  【援疆干部】吴豪:湖羊产业孕育新希望

  “援疆,就要挑战困难,无私奉献。在柯坪发展羊产业,就是我全力以赴的一次挑战。”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治立报道)

  “养羊就像养孩子,尤其是多胎肉羊,母羊产羔多奶水不足,要像喂孩子一样给弱小的羊羔喂奶。”10月9日,在柯坪县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羊养殖区,浙江省湖州市援疆干部吴豪和技术人员分享养殖经验时说。

  湖州市援疆指挥部安排400余万元援疆资金,从湖州市引入2000只纯种湖羊。回湖州市挑选种羊的正是80后的吴豪。去年底,他主动报名参加湖州市第十批援疆工作。保留多胎肉羊纯种品系,要从良种繁育开始做文章。他在家乡多个种羊场专挑健硕活泼的种羊,这些种羊被装上8辆运输车后,他叮嘱运送人员一路上做好喂水喂料,观察羊的状态,还要求运送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给他发送定位和羊只状态的视频。

  2013年,湖州市计划往柯坪县引入湖羊时,吴豪以湖羊入疆考察组成员的身份到过柯坪。今年年初,作为援疆干部的吴豪再次调研柯坪养殖业,他发现畜牧业在当地已经催生了一批养殖企业和养殖合作社,农牧民养殖收入不断增加。

  养殖户帕提玛·阿布都热合曼响应号召率先养殖了湖羊,但是并没有获得预期收益。吴豪发现,湖羊和本地土羊不同,不能粗放养殖。

  “湖羊两年生三胎,与一年生一胎的传统土羊相比,繁殖率高、出肉率高,现在关键是要掌握养殖技术,不能嫌麻烦,科学养殖就是要眼到、手到、心到。”在柯坪县玉尔其乡尤库日斯村调研时,吴豪对帕提玛说。

  “吴豪对湖羊养殖非常专业,一有时间就往种羊养殖区跑,观察种羊适应情况,传授养殖技术,规划羊产业发展”,柯坪县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庄绪营说,“我们企业正在不断吸收贫困户到养殖场当工人,同时,帮助养殖户掌握技术、扩大规模。”

  【生态补偿受益人】托合塔木·沙吾尔:用绿色守护美丽家园

  “金色胡杨、青青草场,让我们这里游客更多、牛羊更肥。生态补偿给我们带来稳稳的幸福。”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治立报道)

  10月10日,当阳光洒进沙雅县哈德墩镇哈德墩村金色的胡杨林时,47岁的村民托合塔木·沙吾尔已喂完羊圈里的羊,骑上电瓶车奔向胡杨林深处。作为一名护草员,她要保证自己负责区域内的草场安全。

  2016年,为保护生态环境,哈德墩镇近91万亩草场有80万亩围栏禁牧,草场禁牧的5年里,每亩草场每年发放6元草场生态补偿款。托合塔木家有6250亩草场纳入禁牧范围。她家每年可以领到3.7万余元生态补偿款。

  “政府帮我们盖了安居房,分了耕地,还发放生态补偿款,我们家的日子一下宽裕了。”托合塔木说。由于她的丈夫去世早,她家曾经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收到政府发放的10只扶贫羊。

  告别放牧生活后,托合塔木在种植饲草料的同时,还用生态补偿款买草料扩大养殖规模。多胎绒山羊取代了“土著羊”,畜牧技术员上门指导纯种羊养殖技术,托合塔木养殖的羊不仅生长快、出肉率高,每公斤羊肉还从2015年的50元左右增长到现在的上百元。

  因为围栏禁牧,这里的植被条件明显变好,尤其是胡杨林得到生态灌溉后,大量的胡杨菇冒了出来。晾干后,一公斤胡杨菇可以卖四五百元。随着塔里木河畔乡村旅游的开发,一些村民还搞起了农家乐、牧家乐。

[责任编辑:王昕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