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捡”来的哥哥一个家

——记二师三十七团一连职工罗海玉

2020年10月19日 16:32   来源:兵团日报

罗海玉(右)与王运友查看果树生长情况(资料片)。

  27年前的冬天,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奥依亚伊拉克镇,二师三十七团一连职工罗海玉在打工时,发现一名聋哑流浪汉蜷缩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热心的他把这个陌生人领回了家,从此相依为命,悉心照顾,不离不弃。

  今年9月,罗海玉荣获“助人为乐兵团好人”称号。

  10月12日,罗海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我与哥哥没有血缘关系,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我会继续尽心尽力照顾好他。”

  打工路上“捡”回聋哑哥哥

  “那是1992年12月的一天,天气特别冷,发现他时,他一个人蜷缩在路边,脸色苍白。我赶忙上前扶起他,看到他眼中含泪,一边打着手势,一边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我才知道他是一个聋哑人。”罗海玉回忆道。

  一位热心的路人告诉罗海玉,这个聋哑人3个月前曾在当地一家餐馆打工,后来被老板辞退了,无依无靠的他只得露宿街头。

  听着路人的诉说,望着眼前这个气息微弱的聋哑人,罗海玉当即决定,一定要想办法让他早日恢复健康。

  罗海玉花了15元钱,雇了辆毛驴车,一路颠簸赶回团场,把聋哑人送到了医院,并为他支付了500元医药费。

  医生让聋哑人写自己的名字,他笨拙地在本子上画了几道线,可是没有人能辨认出他写的是什么,只是觉得其中一个字很像“友”字。从此,大家都叫他“友”。

  为了节省住院费用,罗海玉每天自己做饭,把饭送到医院,并为“友”换洗衣服。他到处打听“友”的家人,但一无所获。

  一个月后,“友”出院了,罗海玉便把无依无靠的他接回自己家里。

  “我四处打听,想找到他的亲人,但一直没有找到。哥哥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我就想先照顾他,只要自己有口吃的,就不会让他饿着。”善良的罗海玉同情“友”的遭遇,收留了他,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为照顾哥哥而“拒婚”

  之后的几年里,除了让哥哥吃饱穿暖住好外,罗海玉还手把手地教他洗衣服、做饭等生活技能,带着他在周边打工维持生计。

  让罗海玉感动的是,有一次他生病了,哥哥不但费尽周折为他请医生,还烧火做饭,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到了他面前……

  当时,还是单身汉的罗海玉,为了婚姻大事,曾多次回河南老家相亲,但除了要彩礼,女方还提出了一个条件:“我可以接受你,但你的聋哑哥哥必须送走。”

  罗海玉有些生气:“那不中!他一个聋哑人与人交流都困难,更何况是独自生活!他的家人也没有找到,不能送走他。”

  就这样,一桩桩喜事化作泡影……

  27年过去了,罗海玉宁愿屡次在相亲中被女方拒绝,也不愿意抛弃“捡”来的“哥哥”。尽管家中并不富有,罗海玉还是会尽心尽力让哥哥吃上可口的饭菜,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岁月流逝中,他们相依为命,情同手足。

  坚持不懈为哥哥“寻亲”

  “友”有先天性语言障碍,双耳失聪,也不识字。27年来,罗海玉一次次帮他打听家人,但一直没有消息。连队和团场派出所也多方联系,排查“友”的户籍和行踪,但最终无果。

  2018年1月,在团场领导、一连党支部、派出所和二师铁门关市公安机关的沟通协调下,“友”办理了身份证,正式用名“王运友”。此后,连队又为王运友申请了低保。

  “现在哥哥生活有了保障,有了身份证,看病也能报销了。”虽然还没有找到哥哥的家人,但是看着他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罗海玉很开心。

  “每次出门办事,罗大哥都会找到邻居和连队‘两委’再三嘱咐:‘运友兄弟一个人在家,他身体不太好,你们帮我照应着点’。”三十七团一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陈建伟说,“罗海玉是一个胸怀宽广的善良人,也是我们身边助人为乐的榜样。”

  如今,王运友还生活在罗海玉家,没有人知道他来自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年龄,但大家知道,为了让王运友幸福地生活,罗海玉付出了很多很多。

  “我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22岁那年,我孤身一人来到兵团。和哥哥相处的这么多年,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有生之年,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他。”罗海玉说。

  采访手记

  27年,从满头黑发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大叔,罗海玉始终竭尽所能,照顾着“捡”回来的聋哑哥哥王运友。

  他把坚持和付出当作收获,让聋哑哥哥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展现了助人为乐的本色。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罗海玉说,这是他最喜欢的歌词。常怀助人为乐之心,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罗海玉的善举感动着无数身边人。

  积水成河,聚沙成丘。爱的善举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传递。从小做起,从细做起,从实做起,日积月累,就能把爱的种子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助人为乐的精神就会在兵团千家万户传承和弘扬。(兵团日报记者陈琼)

[责任编辑:王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