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当年的志愿军丨刘祖良:那场战斗,13个人的班仅剩下3个人

2020年10月22日 08:41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 聂宁 汪舟摄影报道)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在岁月安澜时,我们不能忘记曾为捍卫世界和平奉献生命与青春的先辈。

  今起,我们推出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报道——《我是当年的志愿军》,我们先后采访到了多位生活在新疆的抗美援朝老兵:刘祖良、卓华、蔡兴芳、沈延顺、王树华……他们在血气方刚的年华雄赳赳气昂昂入朝作战,在硝烟散尽时来到新疆,投身边疆建设,用热血、忠诚、担当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刘祖良:那场战斗,13个人的班仅剩下3个人

抗美援朝老兵刘祖良。

  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刘祖良,直到近些年,才陆陆续续和儿孙们讲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事。

  “以前,一想到牺牲的战友我就难受,所以不想说。但现在我年龄大了,我怕等我走了,孩子们什么都不知道,就不会有人记得我那些战友了。”

  1951年,17岁的刘祖良从四川遂宁县参军,随后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1师541团一营三连的战士。

  在接到入朝作战通知前,刘祖良和战友们通过参加诉苦大会,激发战斗热情。

  “当时都是秘密通知,所以连家人都不知道我们要出国作战。”他说。

抗美援朝纪念章。

  接到通知后,刘祖良和战友从遂宁到绵阳,又穿过秦岭,坐着火车到了河北。

  在河北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战前训练。

  除了日常的体能和枪械的训练外,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坟地练胆子。

  “战友们都很年轻,没上过战场,有勇气但也会有恐惧,所以练胆量就是必修课。”他说。

  1951年3月的一个黄昏,太阳快落山时,刘祖良随部队来到鸭绿江边,趁着夜色渡江。

  “我们身上背六七十斤重的背包,里面有棉被、大衣、炒面、高粱米、食盐,大家都是跑步通过大桥。”他说。

刘祖良年轻时的照片。

在儿子的陪伴下,刘祖良重返鸭绿江边。

  由于志愿军缺乏空中力量支援,大部队只能在夜晚行军。

  行军途中,刘祖良看到公路两旁随处可见炸毁的坦克、汽车和摩托车,朝鲜老百姓的房屋都被炸毁。

  到达阵地后,大家都住在坑道里,坑道里很潮湿有很多水,只能把雨衣垫在身下隔潮,和衣而睡。

  没过多久,刘祖良的副班长在参加阵地前小分队行动时牺牲。

  谈起这段经历,刘祖良的脸色暗下来,“那天,天空中飘着雨夹雪,我背着副班长的遗体回阵地,走一步滑一跤,他嘴里一直淌着血,染透了他的棉衣。那些天,我只要一闭上眼睛,就是副班长的样子,心里想的都是为他报仇。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突然不怕死了,心里就一个信念,要跟敌人干到底。”

刘祖良和战友们的合影。

纪念章。

  1953年5月,刘祖良参加了攻打方形山战役,此时的他已成为副班长。

  一天,敌人攻占了一处无名高地,我军伤员被困在坑洞里,刘祖良和一个班的战友被派去抢救伤员并守住阵地,等待增援。

  营长给全班每个同志敬了一碗壮行酒,并将全营最好的冲锋枪发给了他们,刘祖良还领到了200发子弹、8枚手榴弹和1个手雷。

  在战斗中,班长头部负伤下撤,刘祖良临危受命,带领全班继续战斗。

  “等打退敌人进攻后,发现新兵小赵不在了,后来我们在弹坑里发现了他,手里还抱着枪……”说到这里,刘祖良泣不成声。

说到牺牲的战友,刘祖良泣不成声。

  战斗到第三天时,敌人退了,这时刘祖良所在的13个人的班,仅剩下3个人。当晚,运送弹药的战士给他们送来了子弹,还带来了一袋青萝卜,“那可是阵地上最好的菜了,只有参加战斗的人才能吃到。”他说,死里逃生之后,战士们终于感觉到饿了,炊事班给端来夹了鸡蛋的馒头,特别香,可想起三天里牺牲的战友,大家吃着哭着。

  因为这次无名高地反击战,刘祖良荣立三等功一次。

刘祖良讲述战斗故事。

  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刘祖良更加坚定了为祖国奉献一生的信念。

  1954年,刘祖良回国,到军校学习。脱下军装后的他,在1964年带着妻儿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工作。

  “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能活着已是幸运,所以守护边疆再苦再累,我都无怨无悔。当我骑着马,踏冰卧雪守边时,心里特别踏实。”他说。

  坚持屯垦戍边的刘祖良一直到退休后,才随儿女来到乌鲁木齐生活。

  “我只是千千万万志愿军里的普通一兵,有幸走到今天,我想我是带着一些使命的,把我们那一代年轻人的故事,告诉现在的年轻人,让他们知道,和平来之不易,后辈仍须努力。”刘祖良说。

刘祖良和儿子、女儿在一起。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