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当年的志愿军丨蔡兴芳:一枚小印章见证朝鲜战场血与火

2020年10月23日 08:40   来源:天山网

蔡兴芳保留了近70年的印章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 尹通元 汪舟摄影报道)一枚小拇指指甲盖大小的印章,是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蔡兴芳的传家宝。

  孩子们都知道,这枚印章比他们的年龄都大,是父亲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带回来的。

  “我负责仓库,从我这领走枪支弹药时,要在本子上做记录,还要盖上有我名字的印章,这是国防部发给我的章子,所以我一直留着。”蔡兴芳说。

蔡兴芳

  1952年,蔡兴芳入朝作战,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军137师410团2营的司务长,马踏里战役时,他身负重伤,于1954年回国治疗,随后转业。

  “要不是我在城外写生时,正好遇到肖全夫同志,也许我的人生轨迹就变了。”蔡兴芳说。

  1949年夏天,16岁的蔡兴芳还是湖南美术学院的学生,喜欢画画的他,经常到城外写生。

  一天,他正好遇到了行进中的解放军,他就用画笔记录下了这一幕,画得正入迷,突然画板被人拿走了,只见有个解放军拿着他的画夸赞:“这小子画得好,有山有水,有远有近,还画了这么多人,是画的我们解放军吧。”

  说话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6军137师师长肖全夫,得知蔡兴芳是学生,肖全夫找到了他所在的学校,“肖全夫通过校长联系到我的家人,说要带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让我画解放军,家人虽有不舍,但还是同意了,就这样我参了军。”蔡兴芳说。

蔡兴芳荣获的军功章

  蔡兴芳入伍后,到军校学习了三年的军事文化知识,1952年,随肖全夫率领的部队从广东惠州出发,历经七天七夜到达鸭绿江边。

  这时的鸭绿江上有一条大索桥,只能人走,马和汽车都走不了,“就是板子架在锁链上的桥,整个部队摇摇晃晃走了一天才全部通过。”他说。

  战场上,蔡兴芳在弹药库房做司务长,“库房是个大山洞,里面放置着各种手雷、炮弹、冲锋枪、子弹、手榴弹。”他说。

  他每天把枪擦得很光亮,还对枪弹进行整齐的摆放和归类,方便各个连队领取,连彭德怀司令员来检查工作时,都夸奖他干活精细。

蔡兴芳

  在历经危险和艰苦之时,志愿军战士最高兴的就是能收到来自祖国的问候,同胞的关怀。蔡兴芳难忘当年国内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到前线慰问演出的情景,“常香玉、陈伯华,我都看到了,真的是含着泪看他们表演,他们也把祖国的温暖送到我们心坎上,是我们在阵前拼命的动力。”他说。

  马踏里战役前,蔡兴芳和战友们在挖战壕,可才挖到膝盖那么深,战斗就打响了,敌机开始轰炸,没过多久,负责05号库房弹药运输的运输排战士全都牺牲了。

蔡兴芳的战友们

  这时蔡兴芳听到报话机里一直呼叫:快点送手榴弹来,快点送弹药来!

  “只有我自己送了!不然前线的战友就是等死!”他说。他用一个黑皮袋装满了手榴弹、子弹,背着这个几十公斤重的袋子往火线跑去。因为战壕太浅,他很容易被敌机发现,第一次顺利送到,但第二次运输中,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炸开,他感觉到背上弹药全部压了下来,在剧痛中昏迷过去,等醒来时,已到了战地医院。“医生说我头部受了重伤,眼睛、鼻子、耳朵、嘴都有出血。在前线进行了简单的手术后,我被送回国,1954年我在吉林继续进行手术治疗。”他说。至今,在蔡兴芳老人的右额角,还留着经历开颅手术后那道长长的疤痕。

蔡兴芳和家人来到新疆后的合影

  1956年,蔡兴芳从部队转业到湖南祁东县从事教育工作,随后带着妻儿来到新疆阿勒泰红墩乡,投身边疆建设,并扎根于此。“父亲一生多坎坷,他教会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豁达和坚韧。”蔡兴芳的女儿说。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