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当年的志愿军|卓华:山梁上监听敌台,敌机盘旋而来……

2020年10月23日 17:57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 聂宁 汪舟摄影报道)“眼前一片火红的野玫瑰花海,让我想起,刚刚走过的阵地上也是鲜红的,可那是战士们的鲜血啊!我想,如果没有战争,带着心爱的人在这水边赏花、钓鱼多好,是战争摧毁了一切美好……”

  如果不是亲耳聆听老兵卓华的讲述,很难想象,在惨烈的抗美援朝战场上,还有这源自心灵的浪漫。

  卓华生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从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之后毕业于黄埔军校。

  1951年,他随部队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79师作战参谋,因为参与支援180师的任务,他获得了朝鲜颁发的国际三等功勋章。

  在战场上,作为接受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作战参谋,卓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制作作战地图和阵地沙盘。这用上了他在军校学到的本领:先标注好经线、纬线,然后标好高度,将沙土堆积起来,按照军事图上的要求,一点点制作。

  “这是个技术活,我做好后,邀请营长、连长和一些班长来看,让他们提问题,所有人都对我竖大拇指。”卓华说。

  部队里有能人!看到卓华做完沙盘,一个干事提出他会用融化铅制作小人、坦克和大炮。“我说那太好了,我告诉他尺寸,他很快就做了出来,还有人把火药洒在我做好的地图上,再点燃,形成黑色的痕迹,和阵地上的样子一模一样,沙盘更加逼真了。”他说。

  做好沙盘后,大家对阵地有了全面的了解,卓华还给上级建议,对阵地上13个战斗小组的位置进行了调整,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在战场上,不论冲锋陷阵还是构建防御工事,都要有智慧。”卓华说,没有空中支援掩护,部队同样要渡河前进,为了躲过敌机轰炸,他和舟桥连的战友们想到了将桥面铺设在低于水面5厘米的地方,“从空中看是一条河,敌人就不会轰炸,这样晚上大部队就悄悄渡河了。”他说。

卓华的复员军人证。

  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卓华经常要一个人带着图包、手枪、子弹和手榴弹到一线去,凭借专业能力对地形地貌、作战环境做出准确的描述、制图,以供上级制定作战方案。

  “在朝鲜战场上,分不出前方和后方,处处都是战场,到处都有敌军。志愿军没有空中支援和保护力量,所以我们白天外出是很危险的。刚到前线时,山区还在下雪,为了掩护自己,我们都把棉衣反过来穿,用白色里子做伪装,有的战士还把白色床单披在身上。”卓华说。

  外出勘察、侦察都很危险,这也让卓华有了很多刻骨铭心的记忆。

  最危险的一次,他和朝鲜人民军士兵合作,监听敌人电台,好不容易在山梁上找到了敌台信号,刚听了两句,敌机就盘旋而来。卓华说:“那个时候真是啥也不怕了,我们就在山上待着,判断敌机炸弹炸落的方位在山梁左侧,我们就跳到右侧弹坑躲避,炸弹在山梁右侧,我们就到左侧躲避,一直等到敌机飞走,耳朵能听到声音了,再继续监听,虽然那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但也收集到了非常重要的情报。”

卓华讲述战场上的故事。

  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卓华的内心更加坚韧。“秋天执行任务路过山地时,漫山遍野的板栗树叶子泛着紫色的光,非常漂亮。想起牺牲的战友,眼前的景色越美,内心就越悲愤,越加坚定了狠狠打击侵略者,把他们赶回老家去的信念。”他说。

老兵卓华。

  1954年卓华回国后,1959年参加工作,至1992年退休。退休后的卓华,学习英语、拉小提琴,今年7月中旬,当记者来到他家时,随处可见他抄写背诵英语单词的便利贴。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