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当年的志愿军 | 沈延顺: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

2020年10月25日 09:29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报道)今年国庆节前,电视新闻上播出了第七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专机护送回国的新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守在电视机前,一边看一边抹泪:“回家了,回来就好……”

沈延顺(图/哈巴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老兵叫沈延顺,今年已经84岁,1951年他从青海入伍,1953年1月入朝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1师1团的战士,1956年2月回国。在朝鲜期间,荣立两次三等功。

  1953年,沈延顺和战友坐着火车到了东北,一下火车,许多学生欢呼鼓掌欢迎,“我到现在都记得,广播里都说我们1军1师1团是保卫过延安的部队,是英雄的部队,我特别自豪。”他说。

  刚刚到达朝鲜战场时,为了躲避敌人飞机的轰炸,他们在地下挖了四通八达的地道,有的地道甚至挖到了敌人的阵地前。“勇敢的侦察兵,顺着地道摸到敌人的阵地,抓敌军获取情报。”沈延顺说。

沈延顺的军功章。

  在战场上,大家都把战友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重,沈延顺记得一次和班长运送弹药,当时敌机从头上呼啸而过,突然扔下了炸弹,班长负伤倒在血泊里。“我背起班长就跑,顾不上炸起来的土迷住了眼睛,闷着头一股脑地跑回了地道,最后班长得救了,我才发现自己的头上也受伤了。”他说。

  1953年7月27日,是停战协定签订的日子,直到最后一刻,战场上的枪炮声、飞机轰鸣声和投弹爆炸声才结束。阵地的广播里传出签订停战协定的消息,沈延顺和战友慢慢走出坑道,“几个月没见过阳光,眼睛不适应,一直流眼泪,可即便这样,大家也在欢呼、拥抱。”他说。

沈延顺的军功章。

年轻时的沈延顺。

  “停战后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安葬牺牲的战友。”沈延顺说,战后的朝鲜物资匮乏,安葬烈士的棺木都要从国内运来,他们一边流泪一边收集战友遗骨,还要认真记录烈士牺牲及埋葬的地方。

  停战后的日子,沈延顺和战友们开始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他们从深山里运出木材,为村民修建房屋、恢复生产,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也很亲,志愿军在河边洗衣服,就会有朝鲜大妈来帮他们洗,日子久了,战士们还学会了朝鲜语。

  沈延顺认识的一位朝鲜大妈,她的两个儿子已经牺牲,大妈时常带着两个孙子在部队附近捡豆子吃,“看到这个大妈,我就想到了我的妈妈,于是常常给他们送点米和面,大妈很感激我,还教我学朝鲜话。”他说。

沈延顺讲述战场上的故事。

  1956年,沈延顺和大妈一家告别,踏上了回国的路途。回国后,他回到了家乡青海,几年后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到哈巴河县从事农业生产,如今和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电视上一放志愿军遗骸回国的新闻,爷爷的情绪就会很激动,我是听着爷爷和他战友们的故事长大的,他说在朝鲜最难过的日子不是打仗,而是安葬战友,爷爷一生与世无争,知足常乐,因为他觉得比起牺牲的战友,他这辈子已经过得太好了。”孙子沈明海说。

[责任编辑:王昕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