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慧农业、布局农机市场、打造创富平台——

【石榴云融媒大连线】合作社里年轻人大显身手

2020年11月17日 10:02   来源:新疆日报

  连线主持人/新疆日报记者 夏青

  在天山南北广大农村,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有文化,眼界开阔,头脑灵活,胸怀大志。曾经,他们离开农村外出求学;如今,他们选择回乡创业,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让我们连线各地,感受这些年轻人如何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这场“大戏”里大显身手。

  智慧植保 科技兴农有作为

  连线人:巴音郭楞日报融媒体中心 李伶

  今年32岁的陈修健是尉犁县墩阔坦乡人,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建筑工地干过,和父母一起种过棉花。2019年,陈修健接触无人机植保作业后,决心依托科技手段为乡亲们做点事。

  说干就干,陈修健购买了2架极飞植保无人机。去年秋收时节,载着脱叶剂的植保无人机盘旋在棉田上空作业,以前需要3名工人两天完成的作业量,无人机半天就完成了。

  陈修健操控无人机喷洒脱叶剂时,旁边地头用拖拉机打药的棉农看着眼馋,跃跃欲试。这让陈修健看到了商机。今年,他和7名“80后”“90后”返乡青年一起成立了巴州闪农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用无人机为尉犁县棉农提供植保服务。陈修健担任这个合作社的负责人。

  “目前,我们合作社有8名社员、10架植保无人机。今年6月—9月,我们为尉犁县上百户棉农提供了无人机植保服务,服务面积达10万亩,按每亩地作业费6元计算,合作社收入突破了60万元。”陈修健说。

  墩阔坦乡棉农李明家里种了500亩棉花,今年他找到陈修健,第一次尝试用无人机打脱叶剂。看着小伙子用智能手机同时操控两架无人机在棉田上空作业,李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以前喷洒脱叶剂要么靠人力,要么用拖拉机。人工喷洒效率太低,拖拉机打药又特别伤棉株,无人机作业把这两种问题都解决了,费用也比过去便宜很多。”

  陈修健说,无人机植保作业喷洒方式更精准,使用非常少量的药剂就能达到和人工喷洒一样的效果。

  “现在的农村大有作为,人人都有出彩机会。”陈修健说,明年,他计划带动更多棉农加入合作社,统一提供物美价廉的农资和全面的无人机植保服务,帮助棉农增收。

  组团服务 发展壮大合作社

  连线人:昌吉市融媒体中心 刘甜甜

  “理事长,我们今年秋季一共采收1.89万亩棉花,有几辆采收机出现了小故障,现已修好。这几天已经开始用大马力拖拉机犁地平地了。”11月3日,昌吉市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建飞,正通过视频了解老龙河腾飞农场今年的棉花采收情况。

  2003年,“80后”马建飞从内地回到家乡协助父亲进行农场管理和经营。“内地农村依托高效农机作业,不仅节约时间,提高了农作物生产效益,还可以外出接单挣钱,我决定在家乡发展现代农业。”

  采购设备需要大笔资金,马建飞的父母一度持反对意见。于是,马建飞就和同乡的几个年轻人一起试验,通过实际效果对比,让老一辈看到了用现代化农机作业带来的好处。2010年,马建飞牵头成立了昌吉市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走上了利用现代农机、依靠科学农艺、发展现代农业的致富之路。

  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合作社业务范围已从简单的农机服务,扩展到土地流转、耕种管收、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服务。

  2018年6月,马建飞牵头,联合昌吉回族自治州42家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和服务机构,组建了昌吉州农机合作服务联盟,组团发展。

  “目前联盟成员已发展到400多家,作业区域覆盖全疆各地州市。我们通过农机和农业的融合,将农作物春播作业期从25天压缩至8天。同时,利用南北疆的时间差,开展跨区域作业。”马建飞说,如今联盟已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联盟成员合作社拥有各类机具1万余台(套),可实现120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同时作业,高峰期日均收获量超过10万亩。

  对于未来几年的发展,马建飞已有新规划:“我们在尉犁县成立了农机公司,并在部分地州市完成了市场调研。到2021年,我们最少要在4个地州市建立自己的分部。”

  牵头销售 带领乡亲富起来

  连线人:布尔津县融媒体中心 李慧玲

  11月4日,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经理张凯,在抖音平台上直播销售优质布尔津牛羊肉。

  今年25岁的张凯自小在布尔津县阔斯特克镇喀拉墩村长大,牛羊养殖是他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小时候,张凯在学习之余常常帮父亲喂牛放羊,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长大后,和牛羊打交道会成为他的事业。

  2011年,张凯的父亲看到同村的农牧民还在为养不好、卖不出牛羊而发愁,便组建了布尔津县绿农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在阿勒泰地区率先实行“托牛所”管理模式,为贫困户提供托管服务。此举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而且贫困户每年还能分到红利。

  在天津求学的张凯敏锐地发现,当下人们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布尔津环境优美、天蓝水清,丰沛的雨水雪水滋润了广阔草场。我们的牛羊肉品质那么好,应该走出布尔津,销往更多地方。”张凯说。

  寒暑假期间,张凯去了内地很多养殖合作社取经。2015年,张凯与父亲商量注册成立了禾木喀纳斯肉食品公司,为农民提供服务。

  2018年,大学毕业的张凯毅然选择回乡。他说:“把新疆最好吃的牛羊肉推向更远的地方是我的责任,引导当地贫困农户转换角色,从传统养牛户变成科技养牛户,过上‘牛’日子是我的义务。”

  目前,禾木喀纳斯肉食品公司已开发出四大类19个品种的产品,今年已加工销售绿色有机牛羊肉1240吨,实现产值超过千万元,并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地开设了直销点,直接带动70多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间接带动和辐射周边230余户村民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

  当互联网日渐成为主要销售平台,张凯也化身带货主播,向广大网友展示布尔津县牛羊良好的生长环境、优良的品质,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抢购热潮。

  “现在,除了电商直播外,我还要去各地参加产品推介会,一边学习牛羊养殖技术,一边学习销售技巧,让布尔津的牛羊肉销售得更远,让更多乡亲更快富起来。”张凯说。

  特色种植 开辟增收新路径

  连线人: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蒋晓俊 张军森

  11月5日,来到温宿县克孜勒镇喀什克沙亚提村绿疆园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40岁出头的合作社理事长田开建正和副理事长、部分社员一起分析明年杏李市场行情。

  “这里曾经是一片盐碱地。2000年,我们100多户农民来到这里,主要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2014年温宿县佳木镇杏李试种成功,第二年我就跟着田开建学种杏李。今年我家的55亩果园产量30多吨,收入50万元,前期的投资全部收回来了。”合作社社员刘玉堂说。

  当日,在合作社的保鲜库里,10多名工人正忙着包装杏李,杏李经过分选、过秤、包网套、装箱后迅速装车运走。在这里,包装工人一天的工资是200元。

  谈起合作社的成长历程,田开建感慨地说:“因为是新品种,大家都没种过,刚开始许多人都有些不情愿,只有5户果农同意加入合作社种杏李。”

  2015年,为引导广大果农加入合作社,田开建率先将自家的500亩地全部种上了杏李,投资达1000万元。为种好杏李,他专程前往新疆农业科学院向专家请教。回来后他从选苗、栽植的行距、株距和水肥管理等环节抓起,丝毫不敢大意。

  2019年秋,杏李挂果了,合作社2000亩杏李只产了200多吨,但十分畅销,而且价格不低。受此鼓舞,又有2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成员已达70余户。

  “今年,合作社杏李产量达1800吨,价格每公斤20元左右,目前已基本销售完。”田开建自豪地说。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