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千年牧道上演转场新传

2020年11月17日 10:22   来源:新疆日报

6月1日,福海县百万牲畜夏季转场在阿勒泰市红墩镇沙尔布拉克村的千年牧道上演。 王远来摄

  新疆日报讯(记者黑宏伟报道)11月8日,66岁的金恩斯·吾拉尔别克通过机械转场,半天时间就将羊群转移到了“冬窝子”。

  金恩斯是裕民县江克斯乡牧业新村牧民,这条转场的牧道,打他小时候起就不知往返了多少回。如今,同样的牧道似乎“短”了许多。“原来需要三四天的路程,现在很快就能到了,冬牧场里政府给修建了房子,还有太阳能发电设施,非常方便。”金恩斯说。

  千年牧道见证的转场变迁,背后是我区畜牧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的变革,记录着牧民们走向现代生活的脚步。

  条条牧道变通途

  在新疆,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逐水草而居,在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进行迁徙的游牧方式,称之为转场。

  牧场按季节分春、夏、秋、冬四季牧场,根据季节的变化、牧草的生长周期每年要进行4次转场,每年的9月,牧民们赶着牛羊去秋牧场;11月,进入冬牧场,俗称“冬窝子”;来年3月,转到春牧场;6月,来到夏牧场……如此反复,年复一年。

  当下,正值北疆牧民把牛羊转入“冬窝子”的时节。以往这个时候,大批牧民赶着牛羊,全家上路,由骆驼驮着毡房和全部家当,辗转几天甚至十几天才能到达目的地。如今,机械化转场让这个过程变得轻松了不少。

  今年,裕民县投资3480万元,修建了6条牧道。江克斯乡党委委员奥旦别克·哈布得尔哈扎克告诉记者,该乡的机械化转场率已达70%,如今通往冬牧场的柏油路已经建好,让转场变得更加轻松。

  近年来,我区一直把推进牲畜机械化转场工作,作为变革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手段推进。

  “开展牲畜机械化转场具有成本低、损失小、效率高的优势,正逐步被广大牧民接受认可。”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决肯·阿尼瓦什说。

  “大力推动牧区牲畜机械化转场工作,必须有便利的道路交通条件保证。”新疆畜牧科学院研究员张艳花表示。

  为推进牧道建设,自治区专门出台方案,按照尊重客观规律、量力而行、顺路搭车、就近挂接、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统筹牧区道路建设,把牧道建设与草地生态保护、区域牧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建管并重,最终实现“道路建设规范化、牲畜转场机械化、道路管护常规化”。

  11月9日,霍尔果斯市果子沟牧场场长赛里克包·达吾提正和工作人员做转场之前的准备,“以前转场经过果子沟地段,路难路险且不说,遇上暴风雪随时都会出现牲畜冻伤冻死、遭遇雪崩的危险。牧道修好后,消除了很多安全隐患,牧道上的积雪也会被及时清理。我们还设置了两个指挥部为牧民提供免费餐食和住宿。”

  有着“伊犁第一景”之称的果子沟路段,是伊犁河谷牲畜转场的重要通道,承载着40万头(只)牲畜的转场重任。为保障牲畜顺利转场,2013年,政府修建了与赛果高速公路并行的果子沟转场牧道。

  如今,道路通畅了,牧民放心了,古老的牧道焕发新生机。

  生产生活大变样

  从1983年开始,吉木乃县托普铁热克镇拉斯特村53岁村民叶尔扎提·苏里坦就开始跟着父辈转场,“以前转场时是真正的风餐露宿,一路带着毡房,带着家当,赶着牛羊,中间还有可能遇到风吹雪。现在道路通畅了,家里也有了汽车,遇到啥事还可以打电话求助,很方便。”

  2016年至今,叶尔波力跟着父亲叶尔扎提放牧已有4个年头,“现在我就琢磨着等孩子大一点,把羊托管出去,在县城买套房子方便孩子上学,我有装修的手艺,到时候在县上找份工作。”叶尔波力说。

  叶尔扎提的女儿努尔古丽今年21岁,学幼儿师范专业的她想找一份幼儿教师的工作,“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转场,这里全是我的回忆。现在回到这里呼吸新鲜空气挺好,但是待不久,也不习惯放牧生活了。”

  叶尔扎提过去总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变懒了,还特别爱玩手机,如今在孩子们的影响下,叶尔扎提放牧时也会抱着手机看短视频。

  与生活的变化同步发生的,是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

  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和牲畜越冬草料储备制度的落实,我区部分农业县已实现了冷季定居点圈养舍饲,暖季夏牧场放牧生产方式,具备了从定居点到夏牧场“点对点”转场条件。

  近年来,自治区因地制宜开展牧民定居建设,通过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牧区不仅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安全饮水、教育、医疗卫生、通信等生产生活设施也配备齐全。

  放牧不再是牧民的唯一选择。许多人投身二三产业,开办商业网点,从事交通运输、旅游服务业、牛奶产业和短期劳务活动等。

  昭苏县夏特柯尔克孜族乡别斯卡拉盖村牧民达拉拜·先别克5年前将羊换成了新疆褐牛,因为购买了优质品种牛,一头牛能卖上一万多元。“我们现在的房子漂亮得很,医院、学校、幼儿园都有,又靠着旅游景区,我想开一家牧家乐增加收入。”达拉拜说。

  该村党支部书记阿斯哈提·那斯甫介绍,因为村子的夏牧场位于景区,县上实施围栏禁牧、草原生态奖补等措施,让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草场恢复了,旅游也火了,现在村里很多牧民都干起了牧家乐、制作工艺品等生意。

  转场也有“附加值”

  10月2日,“千里牧道,千年牧游”百万阿勒泰羊转场文化旅游节——牧归活动在福海县沙尔布拉克转场文化旅游小镇拉开帷幕。来自疆内外的2.5万游客用手机从不同角度记录着百万阿勒泰羊转场的壮观场景,第一时间上传到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各大互联网平台。

  福海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吉兰峡谷—沙尔布拉克—红山嘴牧道是目前距离最长、转场规模最大、转场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牧道,南北单程长度接近480公里,有“千里牧道”之称,是阿勒泰地区牧业转场的典型代表,也是福海县打造转场文化旅游的关键节点。

  如今,壮观的“百万阿勒泰大尾羊大转场”已成为阿勒泰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赛马、叼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特色鲜明的转场文化,也借助互联网平台越传越远,每年吸引着大批来自内地的游客。很多转场牧民也因此吃上了“旅游饭”。

  “穿着羊绒衫,走的黄金路,喝的矿泉水,吃的中草药,拉的是六味地黄丸。”一句流传民间的俗语形容了新疆转场的羊。

  新疆牧区养殖具有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品牌优势和低耗高效的发展潜力,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下裕民县已转场牲畜21万头(只),其中部分优质的巴什拜羊将被新疆谢利盖畜牧有限责任公司收购。

  “我们每年和牧民签订收购合同,有机羊认可度很高,每年销售300吨羊肉,2万多只羊,主要销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放牧的巴什拜羊比育肥羊价格每公斤高5元左右。”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戴作权说。

  “市场规律也倒逼牧民进行品种改良、提高品质。”决肯说。

  去年底,自治区建立牧区肉羊品种选育推广技术体系,重点对哈萨克羊、阿勒泰羊、巴什拜羊、巴音布鲁克羊、柯尔克孜羊5个地方品种进行品种选育提高。

  “我们在推广技术的同时,也在进行培训,提高农牧民特别是青年农牧民的从业水平,改变牧区畜牧业从业人员的观念,提高转场牲畜附加值,助力牧区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让转场这个古老的畜牧方式焕发新的活力。”张艳花说。

11月3日,裕民县江克斯乡吉兰德村牧民通过机械转场方式将牛羊转往冬牧场。 叶克盆摄

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师在福海县沙尔布拉克牧道上拍摄壮观的转场画面。 新疆日报资料片

  【点评经纬】

  在变迁中走向美好新生活

  在新疆,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便开始搬家,更换牧场。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有着丰富的牧草和广袤的牧区,牧民们根据气候、地形和牧草生长情况划分一年四季的牧区,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牧场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居”。轮牧也是传统牧区经年累月形成的智慧。

  转场有着自己的优势:可以及时给牲畜提供优质牧草,保证牲畜的成长和数量的增加;可使畜牧生产专业化;可使各种牲畜自然淘汰,有利于品种优化。

  但是,也不可否认,无论对于牧民还是牛羊来说,传统的转场都是一场艰辛的旅程。转场路上住宿、饮食、卫生、医疗等条件十分简陋,孩子们也跟着大人辗转放牧,难以得到良好的就学保证。而一场暴风雪就足以导致牲畜大批死亡。

  也正因为如此,对年轻一代的牧民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定居的生活方式,在就业途径上也有更多的选择,这是时代的进步。

  近年来,随着定居兴牧工程的推进,牧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传统的转场也被赋予新的内涵。

  有机、绿色、无公害的牛羊肉深得消费者喜爱,在草原承载量有限的情况下,集约化、高品质的转场被逐渐推广,机械化、半舍饲的方式提高了转场效率,提升了畜牧产品的品质。

  转场的文化内涵也得到了更好挖掘。在转场中形成了姑娘追、赛马、阿肯弹唱等民俗文化活动,成为一种文化品牌。每年一到转场时,会有很多内地游客、摄影师慕名而来,领略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并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让大美新疆走入更多人心中。许多牧民从中发现了商机,通过开办“牧家乐”等多种方式,投身旅游服务,实现了脱贫致富。

  绵延千年牧道上的转场在较长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伴随着传统畜牧业加快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我们期待转场路上更多的变化,带给牧民们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黑宏伟)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