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帽不松劲 攻坚谋振兴

——来自青河县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

2020年12月04日 10:28   来源:新疆日报

青河县阿格达拉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点周边建了很多工厂,为搬迁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新疆日报资料片

  新疆日报讯(记者林火灿 张婷报道)11月初的青河县,已经开启了漫长的冬季模式。不过,阿热勒镇达巴特村村民叶尔兰别克·哈那提汗的屋里却温暖如春。

  在叶尔兰别克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张荣誉证书——他刚被村里评为“代牧之星”。回想起结婚头几年,叶尔兰别克记忆犹新:一间破旧土坯房,一到冬天就漏风;家里没有耕地,只能打零工或代牧;生活上常靠父母接济,生病时没钱看病……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叶尔兰别克在政策帮扶下养了500多只羊,每个月光卖羊奶就有1000多元收入。如今他家已住上120平方米的新房子,还用上了电暖气。

  地处阿勒泰地区东部的青河县,是多灾易灾县,生产资料匮乏,农牧民生活成本高,增收十分困难。1996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重点贫困县,2002年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河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2017年11月1日,国务院扶贫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青河县摘帽指标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减贫退村摘帽”任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青河把巩固脱贫成效摆在突出重要位置,落实落细落地“四个不摘”,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动许许多多像叶尔兰别克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彻底打了“翻身仗”,日子越过越红火。

  精准施策

  在巩固成果上下足绣花功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扎实推进“七个一批”攻坚举措之一。易地搬迁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搬迁户能稳定增收、持续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面临的挑战之一——

  青河县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边缘,地处高寒山区。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三道海子这样独特的风光,但也让青河的冬季格外寒冷漫长。全县暴风雪灾害、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给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偏远山区的农牧民常年处于游牧状态,饱受恶劣自然环境袭扰,而且生产资料极少,生活条件艰苦。2016年以前,全县耕地20多万亩,人均耕地不足3亩。

  要彻底改变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必须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2016年,青河县确定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任务数1258户4357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的40%。

  阿格达拉镇是青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6年10月,全县852户345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搬进阿格达拉镇。为确保贫困户“稳得住”,青河县还出台搬迁到阿格达拉镇的贫困户人均耕地不足10亩的,补足10亩的优惠政策,并统一土地流转。

  搬得出,这只是第一步。从简陋的土坯房搬进配套设施齐全的楼房,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建档立卡贫困户秦邦·恰依木拉提刚搬进新房时,兴奋劲还没过,“麻烦”就找上门了:“老头子要吃饭,煤气灶不会点;孩子要洗澡,热水器温度调不好;上卫生间时,总觉得马桶别扭……”各种城里人习以为常的事,成了困扰搬迁户的“难题”。阿格达拉镇专门成立了管理服务机构,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供贴心服务。

  阿格达拉镇党委书记刘先举回忆,乡镇最初抽调30多名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指导。有些群众把马桶当成垃圾桶,什么东西都往里倒,乡镇干部甚至凌晨二三时还在帮忙清理下水道。

  在阿尕什敖包乡阿克加尔村,包括库开依·汗得汗在内的48户村民从山脚下破旧的土坯房,搬到阿克加尔村的集中安置点。在村“两委”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家家户户的庭院种上了蔬菜。“我们过去很少吃蔬菜,更不会种菜。搬到新房子后,村里免费发放菜苗,还上门指导种菜。现在,我们的餐桌丰富了,每天都能吃上新鲜蔬菜。”库开依说。

  生活上的“难题”克服了,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生计问题,这是彻底甩掉贫困帽的关键。

  “刚开始,许多有生产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不愿外出务工,早上九点十点还不起床。没有稳定的收入,住再好的房子也没意义。”刘先举说,2017年3月起,乡镇和社区干部每天早上挨家挨户动员,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乡镇还专门安排班车接送。

  “‘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这种思想观念肯定要不得。易地扶贫搬迁要真正‘拔穷根’,既要靠思想动员,更要有实实在在的举措。”青河县委书记简庭卫说。

  青河县出台了以奖代补的鼓励性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每挣1000元,政府就奖励100元,封顶奖励1000元。同时,县里免费开展劳动技能培训,鼓励农牧民托管牲畜、流转土地,释放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就业,实现生产资料有收益,务工也有收入,确保增收效果到位。

  贫困户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阿格达拉镇,劳务经纪人如今只要提前一天把用工需求发布到微信群,很快就能组织起队伍,有的经纪人一天时间就能组织200多名劳动力。

  5年来,青河已累计发放转移就业奖补资金超过800万元。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逐步转变,脱贫光荣的思想意识深入人心。有了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加之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贫困户彻底甩掉了贫困帽,生活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

  青河县阿热勒镇阔布村村民在采摘、搬运沙棘。目前,该县沙棘种植面积已有10万余亩,年产沙棘5000余吨,沙棘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摄于9月14日)。 新疆日报记者 甄世新摄

  牧歌新唱

  立足县情打造养殖业主引擎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有三分之二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的青河,产业振兴的着力点在哪里?青河从实际县情出发,以农牧业生产为主导,既夯实了脱贫基础,又推动了乡村产业兴旺——

  在巩固脱贫攻坚中,要增强贫困户的“造血”能力,产业扶贫是最为关键的一招。在推动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

  青河县没有机场,不通火车,也不通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的短板,是青河县产业发展最大的掣肘,直接或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更影响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

  “我们不能等基础设施短板都补齐了再谋发展。而且,在脱贫成果的巩固提升期,如果新建产业项目,也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青河等不及,也耗不起。”简庭卫说,综合考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空间、农民种养习惯、资金和技术保障条件等情况,青河决定从全县有三分之二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实际出发,把一产作为“主引擎”。

  “青河县是传统的畜牧业大县,发展养殖确实是最适用、最稳妥的致富途径之一。”青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窦华说,做好以农牧业生产为主导的产业文章,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

  被称为“中蒙边境第一村”的查干郭勒乡萨尔布拉克村,是以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牧业村。阿勒泰地区税务局驻萨尔布拉克村“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颜波超告诉记者,村“两委”和工作队发现,骆驼养殖效益高于牛羊养殖,于是在镇上的支持下,投入了300万元专项资金,从内蒙古首批引进300峰骆驼,再承包给有经验的3户村民。按照协议,承包户80%以上的用工须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集体每年获得30万元分红,用于帮助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

  库尔可木别克·胡斯曼成了萨尔布拉克村骆驼养殖互助组的带头人。去年,他承包养殖60峰骆驼,带着贫困户放骆驼、卖驼奶,光驼奶的收入就有6万元左右。他告诉记者,一公斤鲜牛奶大概卖3.5元,而一公斤驼奶保底价40元。养一峰骆驼和一头奶牛相比,一年光卖鲜奶的收入就能多出3000元—5000元。

  为推动养殖业上规模、上水平,青河县还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化经营,发挥好优势农业产业化对贫困户就业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

  10月25日,记者来到距离阿格达拉镇镇区约5公里的大田里,村民阿布多拉·达列力正忙碌着。他要把打包好的草料装上货车。每装一捆草料,阿布多拉能挣0.75元。

  阿布多拉是阿格达拉镇易地搬迁户,原来家里没土地,以代牧为生。易地搬迁后,阿布多拉一家分到30亩土地,统一流转后每年有1万多元收入。现在,他农忙时就到大田里耙地、播种、收滴灌带……一年下来,他能有3万多元劳务收入。冬闲时,他忙着照看牲畜,日子过得很充实。

  在阿格达拉镇,依托马铃薯种植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每年可为贫困群众提供长期稳定就业岗位400个,季节性务工岗位6000个,基本形成了“农户种植(养殖)企业精深加工+批量出售”的产业链。

  青河县还积极引导贫困户以耕地、草场、牲畜、家禽等生产资料入股到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探索多种形式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

  青河县梦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青河县一家集养殖、繁育、驴乳制品深加工、成品销售于一体的企业。2016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牧民”的经营模式,梦圆养殖合作社启动“奶驴进农户”行动,免费提供奶驴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公司负责收购鲜奶。

  梦圆养殖合作社理事于治成告诉记者,合作社优先照顾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干不了重活、出不了远门的贫困户,帮助他们搞好驴养殖,鲜驴奶按不低于保底价的价格收购。同时,统一购买农业保险,费用由合作社承担,打消养殖户的顾虑。目前,已有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养殖奶驴超过400头。

  如今,青河县通过政策扶持,撬动本县企业家、致富带头人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大力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全县已建起了26个扶贫羊、奶牛、驴、马、骆驼养殖基地,农牧民增收有了新动能、新引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气越来越足,乡村产业振兴的根基也越来越牢。

  四个不摘

  工作机制平稳接续不松劲

  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着船到码头车到站。“四个不摘”等在脱贫攻坚中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仍然可以继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2020年8月,这是青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特别值得铭记的月份——这个月,青河县顺利完成脱贫攻坚普查。

  事实上,青河县早在2017年就已顺利摘帽,成为全疆第一批5个脱贫摘帽县之一。2019年,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512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26.9%下降到零,“两不愁”问题已经解决,“三保障”全面保障。

  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着船到码头车到站。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在青河县,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举措,并没有随着脱贫摘帽而退出。最近这些天,萨尔托海乡喀拉乔拉村第一书记伊永红忙着走家串户,他要向群众继续宣传创业小额扶贫贷款政策。

  “群众积极性特别高,今年提出申请的已经有20多户。”伊永红说,许多群众有闯劲,但缺资金,小额贷款能帮助他们迈出最艰难的第一步。

  2016年,青河县财政筹资1000万元,设立精准扶贫贷款担保贴息基金,金融部门按照1∶10放大到1亿元发放贷款。虽然已经完成脱贫攻坚普查,但这项好政策仍在延续。“脱贫了也不能松劲,村里还要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向实现乡村振兴冲刺。”伊永红充满了干劲。

  今年以来,为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和发生新的贫困,自治区依托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健全完善了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采取“红橙黄绿”四色信号灯分级预警、区地县乡村五级分级负责,确保及时精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动态帮扶。

  这套大数据平台,在青河县落实“四个不摘”中发挥了大作用。在阿热勒镇喀让格托海村,村民吾仁巴萨尔·胡安别克身患残疾,与父亲相依为命,日子一度艰难。经过帮扶,2016年,他家摘掉了贫困帽。可是,去年底,吾仁巴萨尔父亲的病情加重,刚有起色的日子眼看就要按下“后退键”,这让吾仁巴萨尔一筹莫展。

  转机出现了。今年2月,由于吾仁巴萨尔父亲有连续大额医疗支出记录,大数据平台亮起“红灯”。青河县扶贫办立刻与喀让格托海村“两委”联系,安排村干部实地走访,并协调相关部门联动,为吾仁巴萨尔办理低保、申请补贴……吾仁巴萨尔一家看到了希望。

  “以前各部门数据分散,无法精准掌握贫困户、边缘户的动态信息。有了大数据平台,我们第一时间就能监测到贫困户、边缘户的动态信息,只要‘信号灯’一有变化,就第一时间介入,及时有效防止返贫。”窦华说。

  为确保“四个不摘”落到实处,青河县纪委监委还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为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青河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宁晓勇告诉记者,青河县坚持脱贫攻坚进展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哪些方面有问题,就重点督察哪些方面,充分发挥督察“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乡镇党委书记是谁”“帮扶干部是谁,多久来一次”“家里收入怎么样”“今年享受了哪些优惠政策”……每个月,青河县的“两员”(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都要直接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核查信访问题线索,对脱贫攻坚中政策走偏受阻、资金管理使用违规违纪、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等问题重点监督。

  “青河已经摘帽,但监督执纪护航脱贫攻坚的力度不会弱化。”宁晓勇表示,在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建设项目多,项目资金规模大,更要在项目招投标、资金管理等各环节加强监管,确保资金精准高效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压茬推进

  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

  青河正处于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和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压茬推进乡村振兴中,必须推动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再聚焦、再集结,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有效衔接——

  在阿格达拉镇采访时,午饭时间,记者来到镇上一家小饭馆。饭馆经营者巴合提古丽·托列根一家是易地扶贫搬迁户。

  “过去没房子、没土地、没牛羊,两口子只能打零工。”巴合提古丽说,搬到阿格达拉镇后,学烹饪的儿子职业高中毕业了,一家人决定在镇上开饭馆。

  巴合提古丽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盘下了现在的饭馆。为鼓励创业,政府连续3年给易地扶贫搬迁的“创客”补贴80%的房租。在政府帮扶下,巴合提古丽一家用心经营,小饭馆每月收入1万多元。

  巴合提古丽告诉记者,明年家里打算拿出积蓄,再申请一笔小额贷款,把饭馆重新装修一番。“大家日子越来越好了,我们把小店弄得整洁舒适些,升级一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既要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更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们重任在肩。”简庭卫说。

  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青河县围绕《青河县乡村振兴战略五年发展规划》,制定了现代农牧业、全域旅游、消费扶贫、光伏发电等多个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新方向,激活产业发展新动力。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涉农企业发挥了大作用。在接续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们仍然要夯实产业发展的成果,充分发挥涉农企业的带动能力。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产业兴旺了,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才会不断集聚,推动乡村振兴才会有更加有力的抓手。”简庭卫说。

  记者了解到,在推动乡村振兴中,青河将继续依托坤元泰和种业公司、新疆魁仙食品有限公司和青河县梦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投资规模超过千万元的涉农企业,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各类要素再聚焦、再集结。

  青河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3年来,青河县乡村旅游带动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1.5万元,民宿经济、旅游综合体等业态不断向前迈进。在谋划传统种植养殖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同时,青河县也已着手谋划深挖旅游资源,加快推动旅游产业链的打造,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11月初,记者来到查干郭勒乡江布塔斯村时,村里正在对家家户户的围墙进行改造,统一更换木围栏。在村史文化展览馆里,整齐摆放着镌刻着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烙印的各种老物件。坐落在村口的“黑肥皂体验工坊”已经竣工,来年开春后,游客可在村里黑肥皂互助小组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黑肥皂……

  “江布塔斯村村民已经全面脱贫。下一阶段,村里要充分挖掘毗邻三道海子风景区的独特优势,搞活牧家乐、农家乐,把特色手工业融入旅游业发展之中,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链。”查干郭勒乡党委书记王威说。

  王威举例说,江布塔斯村妇女有用当地天然动植物原料做黑肥皂的传统,这几年,在乡里的支持下,村里组织成立了黑肥皂互助小组,还对黑肥皂进行统一包装设计和品质提升。现在,借助互联网平台,黑肥皂已卖到全国各地。

  “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我们要把更多特色手工艺品的加工、销售、品牌推广融入旅游业中,通过旗舰店展示、手工作坊体验,做活手工业,打造知名度,打开市场销路,为村民创造更稳固的增收渠道。”王威说。

  目前,青河县正在加快完善旅游产业链,打造全域旅游,并加快推动阿热勒镇和阿格达拉镇两个沙棘特色小镇的建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构供应链,使特色产业与旅游观光的融合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简庭卫表示,“十四五”期间,青河县将立足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和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再聚焦、再集结,大力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工程,重点强化特色农业产业和光伏、生态旅游产业为主的经济带建设,培育和发展壮大产业扶贫主体,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