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脱贫攻坚 · 战贫故事】来听听他们的脱贫致富故事

2020年12月07日 10:08   来源:新疆日报

  阿卜杜拉 · 喀热:争取早日实现当翻译的梦想

  讲述人:阿卜杜拉 · 喀热

  记录:王新红 陈建东

  我今年21岁,来自英吉沙县苏盖提乡色日格拉村,如今在乌鲁木齐临空中建机场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中建八局项目部办公室工作。

  我家有5口人,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在我上初二的时候去世了,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每年秋天,她都会去周边的县市拾棉花增加收入。

  2017年7月,我从浙江省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回到村里。今年3月,我和乡里的伙伴们一起来乌鲁木齐务工。这是我第一次外出务工呢!列车停到乌鲁木齐站的时候,我很兴奋。下了火车,我们来到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部,并被分配到临空中建机场建设运营公司中建八局项目部工地。

  很快我就和工友们打成一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迅速提高。后来,项目部领导发现我在学语言上很有天赋,就安排我到办公室整理资料,这位领导是我的伯乐。

  这次转移就业不仅帮助我家摆脱了贫困,还为我将来的长久幸福奠定了基础。工作之余,我在网上自学英语已半年多了。我学英语的目的,是想将来做一个翻译。过一两年,我打算先做小生意,然后自己再创业,把新疆的特产多多卖到内地去。

  刚到公司的时候,我的工资是3000多元,现在我的工资涨到4000多元。稳定的收入和较为轻松的办公室工作,为我学英语提供了很大便利。

  今年我和家人的收入加在一起超过了4万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工作平台。

  转移就业照亮了我的梦想之路,明年春天工地复工后,我还会到这里工作,努力多挣些钱,让家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我还会全力以赴学好英语,不断提升自己,争取早日实现当翻译的梦想!

  麦日耶姆 · 奥布加喀斯木:产业“铲”了我家穷根

  讲述人:麦日耶姆 · 奥布加喀斯木

  记录:张治立 李铁林

  11月30日下班后,我和老公各骑一辆电动车回家。不到20分钟,我们就进了家门。

  走进后院,暖圈里的羊“咩咩”地叫了起来,我老公赶紧过去给它们添加草料。我则洗洗手,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晚饭。

  这是普通的一天,也是快乐的一天。自从我们夫妻俩到阿克苏金勺果业有限公司上班后,每天都是这么充实而快乐。这份快乐传递到体弱多病的公公婆婆身上,他俩眉头舒展了,气色比以前好了;传递到孩子身上,他的笑脸更灿烂了,比以前活泼了。

  我家在乌什县阿克托海乡吉格代力克村,我们村以前是深度贫困村,我家是村里1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以前,虽然村里的干部经常来嘘寒问暖、送这送那,但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摆脱贫困。我公公有冠心病,婆婆患高血压,孩子又小,我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家人的收入来源只能靠我老公一个人。

  家里的4亩核桃地,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我老公农闲时出去打零工,有时候活多,有时候活少,平均一个月也就1000来元,微薄的收入勉强应付家里的开支。幸运的是,我们县的核桃产业在不断发展,地里的核桃产量在增加,家门口还有了加工核桃的企业。我家的穷根,就是被核桃产业给铲除了。

  2019年秋季,阿克苏金勺果业有限公司投产并大量招工,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我和老公一起来这里工作。最初,我们夫妻俩只会简单的分拣工作,公司看到我们肯干,就安排人员教我们熬糖、调味。能够独立操作后,我们每个月的收入达到了3500元。

  今年,我家顺利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我老公被公司评为优秀员工,还奖励了1200元,我们高兴地数着奖金,盘算着怎样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买了一辆新电动车,买了4只羊,添置了几样新家具。公司里像我们这样在核桃深加工产业项目中脱贫增收的有200多人。

  再看看我们村的其他脱贫户,他们也都受益于核桃或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的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务工,有的免费学到修剪等技术成了林果技术员,有的学会了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果品。

  刘国孝:土地流转了,收入增加了

  讲述人:刘国孝

  记录:盖有军 任东升

  我是吉木萨尔县庆阳湖乡西庆村村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以前,我从没想过离开村里,离开我伺候了半辈子的土地。

  过去每年到了冬天,我们农民就闲在家里。但近两年来,我这个“老农民”不但没闲着,而且有活干、有钱赚。眼下这段时间,我就在乌苏市红星塔林环保有限公司务工挣钱,心里特别充实。

  两年前,我来这家公司务工。我的工作是每天定时查看机器运转情况,相对比较轻松。公司管吃管住,每个月工资除去“五险”拿到手还有4100元,我很满意。

  我家之前有3口人,有22亩地。在农村,有22亩地可算是大户,可那时候女儿还在上大学,老伴身有残疾又有慢性病,家里就我一个劳动力,种这22亩地实在是有心无力。2013年,乡政府了解到我家的困难,把我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为老伴争取各项惠民政策,资助女儿上学,每年农忙的时候乡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还帮我干农活,在大家的帮扶下,我的日子有了起色。

  后来老伴去世了,女儿也大学毕业留在外地工作了,家里就剩我一个人,年纪也越来越大了,守着22亩地艰难度日。2018年,村里成立种粮合作社,打算流转村民1000亩地,很多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外出务工,我也动了这个念头。但又想起老一辈人讲土地就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我有些犹豫,离开了土地我出去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把想法告诉了乡干部,他们给我算了笔账:如果继续种地,我既要雇人,又要雇机械,收入也不稳定,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流转土地既能有稳定的流转费收入,又能外出务工挣钱,一举两得。算明白了这笔账,我也拿定了主意,以一年每亩350元的价格流转了22亩土地,合同一签,钱就拿到手了。

  土地流转出去,人也不能闲着,乡里为我提供了很多就业信息。2018年,我选择了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的乌苏市红星塔林环保有限公司,经过简单地培训,顺利上岗。如今收入稳定,工作也不累,一年下来加上土地流转费能有五六万元收入。

  时代在变,咱农民也要转变思想,党和政府的政策这么好,只要自己肯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吐尔干那力 · 吐如巴依:我开上了小轿车

  讲述人:吐尔干那力 · 吐如巴依

  记录:张瑞麟

  我的家乡在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玛依丹村,这是一个有着53公里边境线的抵边村。

  村里平均海拔达到2450米,在人均耕地面积仅0.85亩的高原地区,村民大都以放牧为主要收入来源。

  近几年,村里全面落实自治区边民补贴和护边员补助政策,将脱贫攻坚和守边固边相结合。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2016年,我和儿子成为光荣的护边员,从此有了一份固定收入。

  护边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只要巡逻在边防线上,我就有种使命感和荣誉感,更何况,这还是一份带我奔向小康生活的工作。

  正式成为护边员以后,我的责任感增强了,脱贫的干劲也比以前更足。每次巡逻结束回来,我就投入养殖工作中。村里为了帮助我们增收,不断加强农牧业技术服务,每年都会开展多次疫病防治。这几年家里养羊的规模扩大,加上护边员工资,我家人均收入从4000余元,增加到现在的1.5万余元。收入高了,家里一下有了新样子,2016年以前我家连摩托车都没有,现在我开上了小轿车,女儿也顺利从大学毕业了。

  这几年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美,村民都住上了安居房,生活条件也好了,村民们的就业渠道广了。去年底,我们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整村退出,在党的好政策的带领下生活展开新画卷,村民们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边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我现在已经是护边员小组长,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会尽职尽责做好我的工作,为守护好边境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胡尔买提 · 别克木哈买提:当上护林员摘下贫困帽

  讲述人:胡尔买提 · 别克木哈买提

  记录:张婷 米丽

  我以前是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强吐别克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是一名生态护林员。

  每天早晨喂完牛羊,我就背着巡山包进山,平均每天要走10多公里山路。冬季,要排查湿地里动物是否啃树,还要检查是否有人砍伐、私采滥挖保护植物,违法猎捕野生动物。一年365天,刮风下雨我都去巡逻,我喜欢这份工作。

  在我的悉心看护下,2019年至今,我负责的管护区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林木资源和野生动物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过去,我的生活过得很困难。由于缺少生产资料和劳动技能,上有年迈双亲,下有将上学的孩子,贫困户的帽子怎么也摘不下来。

  2019年,布尔津县实施的生态扶贫政策让我看到了希望——村“两委”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我入选了。这份工作给我家的生活锦上添花。今年,我领到了1万多元的生态护林员补贴,加上我家的种植养殖收入,收入达到7万多元。

  这些年,乡里鼓励我们发展农区畜牧业,我也搞起了养殖。去年,我在家里已有的8亩地基础上又承包了12亩地,种了青贮玉米,每亩地享受青贮玉米种植补贴120元,还种了5亩地洋芋。

  今年我在村委会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申请到了9万元扶贫小额贷款,买了8头品种牛。如今我的暖圈里有25头牛。

  这些年,随着布尔津县旅游业的发展,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多了。抓住这个商机,夏天我妻子就制作些奶制品销售,除了奶疙瘩、奶酪,我现在每天到县城卖50公斤牛奶和25公斤酸奶,一天纯收入能达到500元。

  我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的惠民政策,也离不开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今年我种的5亩地洋芋收了6吨,正发愁如何销售时,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为我解决了销售难题,让我更坚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乔力帕汗 · 买提肉孜:“住进新房,一切像做梦一样”

  讲述人:乔力帕汗 · 买提肉孜

  记录:拍热扎提 · 阿不都

  2019年9月27日,我与同村113户乡亲搬离了大漠腹地,搬到了距离县城91公里、设施齐全的易地扶贫安置点。

  搬迁前,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距离于田县城以北25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世代沿河而居。村民们分散在无边的沙漠里,户与户之间有的相隔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村民们世世代代靠放牧为生,住的是用红柳枝或芦苇扎的、涂有薄泥墙面的“笆子房”,喝的是含氟量较高的苦咸水,点的是煤油灯。直到2002年,才通了电,但每天只能提供几小时照明。

  搬来达里雅布依乡新的达里雅布依村一年多了,今天,我还觉得这一切像是做梦一样。

  我现在住的新房里,沙发、茶几、电视机、电冰箱都有,还有干净的厕所。房子冬暖夏凉,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大网电、接入了天然气、网络信号全覆盖,一些以前没有用过的电器也用上了。

  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长方形的火塘,用来烧火取暖、制作美食。那个时候,烧火做饭很费时费力。

  现在,做拉条子用不到一个小时,蒸米饭用电饭锅。现在买蔬菜、水果都很方便,可以换着花样做饭,餐桌上的食物丰富了不少。我最欢喜的是用上了电热水器,每天都可以洗热水澡。

  新村有学校、卫生院、客运站,孩子们上学、看病就医、去县城都很方便。村里栽种了梭梭、大芸,成立了养羊合作社、大芸种植加工销售合作社和旅游合作社,一个个看得见的变化得益于党的好政策。

  如今,我们已经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接下来,我们准备在新村开小商店,再加上养殖和种大芸的收入,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色勒克江 · 拜散巴依:拄着双拐开起网店

  讲述人:色勒克江 · 拜散巴依

  记录:宋雅文

  我叫色勒克江 · 拜散巴依,今年44岁,是精河县托里镇乌拉斯塔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说起我以前的生活,只能用“穷”字来描述。

  我患有小儿麻痹症,不能正常行走。我以前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每天干的最多的就是躺在床上,生活依靠家中20多亩地的承包费维持。

  2014年,我被村里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感到很羞愧,尽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补助能让我过得更好一点。

  精河县社会保险服务中心驻乌拉斯塔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刘永立经常到我家走访,帮我打扫庭院,还常常送来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他给我详细讲解了扶贫政策,告诉我要树立信心,勇敢面对困难。

  听了刘永立书记的话,我意识到美好生活是需要勤劳的双手创造,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争取早日摘掉那块挂在门头上的“贫困户”牌子。

  为了提高我的收入,工作队和村“两委”想了很多办法,建议我去就近的工厂打工、发展种植养殖业,但最终都因我的身体条件不允许而放弃。最后,工作队和村“两委”为我量身定制了脱贫方案,鼓励我从事电商。

  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电商,心里没底,也不相信自己能干好。为了消除我的顾虑,工作队和村“两委”专门请来有电商经验的人员,上门“一对一”教我开网店的相关知识,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和培训,我逐渐掌握了电商运营技巧。

  货源和资金又成了大问题,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帮我协调货源,又帮我申请扶贫贴息小额贷款,并不断鼓励我把电商这件事坚持下去。正是大家的支持与鼓励,才让我坚定了发展电商的信心。

  现在我的网店已经稳步运行了,村民们的枸杞、馕、干果……成为我店里的热销产品,每个月最少能收入1000多元,我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把贫困户的牌子给摘了下来。

  不仅如此,我还享受到安居房政策,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日子越来越滋润。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