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脱贫攻坚 · 政策发布】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0年12月21日 10:08   来源:新疆日报

  ▶政策追踪】

  莎车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谐村,一座座整齐漂亮的小院与扶贫车间、幼儿园等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9月13日摄)。 新疆日报记者约提克尔 · 尼加提 摄

  ■核心阅读

  为进一步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力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致富,防止返贫,今年,自治区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落实好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提出,要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南疆四地州有困难的搬迁学校予以支持,合理配套建设安置区医疗机构;加强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做好安置区搬迁劳动力就业情况摸底登记工作,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安置区周边聚集,推进安置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安置区社区管理,指导地方配套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将安置区和搬迁群众纳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乡村文明培育行动,全力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

  新疆日报讯(记者石鑫 实习生张彬彬报道)“不再赶牛羊,也不再顶烈日,在距离新家不远的扶贫车间里,我有了一份新工作。能有这样的生活,真是想不到……”来自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偏远山村的依扎提夏 · 马巴提,已经在距离县城25公里的塔提库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家1年多。让他颇为兴奋的是,他分得了2.7亩耕地,地里铺设高效节水滴灌设施,使用现代农机进行耕种,让他“一步跨入了现代农业”。

  依扎提夏是新疆16.92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之一。“十三五”期间,新疆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搬迁群众喜迁新居。

  当前,新疆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对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上来。为确保他们“稳得住、能致富”,新疆立足安置区资源禀赋,整体谋划、分类施策、多措并举,通过加强和完善后续扶持工作,巩固已有成果,写好“后半篇文章”。

  聚焦产业和就业做好后续扶持

  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之地走出来,该怎样开始全新的生活?

  对于2019年从叶城县棋盘乡搬迁到阿克塔什镇的阿依古丽 · 沙吾尔来说,这种担心已渐渐远去了。搬入新家后,她参加缝纫培训班,继而进入阿克塔什镇工业园一家手套厂上班,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收入。

  “出家门进工厂,挣钱顾家两不误。”阿依古丽对搬迁后的生活既感到满意,又充满了期待。她说,“没有易地扶贫搬迁,哪有现在的好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致富,防止返贫。

  扶君上马,再送一程。新疆通过认真谋划后续产业发展,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后半篇文章”。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许斌介绍,各地认真落实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落实好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加大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各安置区结合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案和“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引导搬迁群众因地制宜,走特色优质高效发展之路。

  同时,各地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在安置区合理规划布局一二三产业,让搬迁群众有事干、有钱赚,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通过发展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业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积极实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大棚基地建设等工程,成立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开展消费扶贫,助推安置区特色农产品销售,努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许斌说。

  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内地企业在疆落地,积极引导和扶持安置区搬迁群众,依托乡村扶贫车间等,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组装、民族特色手工业、馕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确保搬迁群众有事做、能就业,搬迁群众真脱贫、脱真贫。

  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和“一人一岗”要求,积极拓展就业岗位,提升就业水平,确保搬迁群众实现“一人一岗”就业。数据显示,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年龄段有劳动力人口中具备就业条件人数79288人,劳动力就业率100%,做到了就业全覆盖,实现了“人人有事做”。

  紧贴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热沙来提 · 买买吐孙的新家在和田县沙田社区,这里是当地政府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区楼房林立、绿化完备,水泥道路整齐。

  住在80多平方米三居室的热沙来提时常感叹这里齐全又现代化的设施,完全不同于过去:室内宽敞明亮,地暖温度舒适;每套住宅内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以及沙发、床、餐桌等家具都由政府免费提供,就连米、面、油都准备充分,搬迁户可以“拎包入住”;小区周边,建设一新的幼儿园、小学、卫生院等配套工程已投入使用。“做梦也想不到,我们能住进像城里一样的楼房。”热沙来提说。

  “万亩土地万亩金,雪山大漠洗冬尘。昔日戈壁变良田,万亩良田惠民生。”这是青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最多的安置区——青河县阿魏灌区安置点的整体发展理念。

  在不到1年的时间,随着新建3个社区、投资3.68亿元的852套安置住房拔地而起、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来自青河县6个乡镇346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安全有序搬迁入住,一幅美好新家园的易地扶贫搬迁画卷在“青格里”徐徐展开。

  如今,走进新疆任何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些变化都是实实在在的。

  漫步于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卫生院、自来水厂、车站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还建起了旅游接待中心。在村民们的安置房里,“标配”的沙发、电视柜、茶几、床一应俱全,大都使用了电冰箱、吸油烟机等电器,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每家都有一间类似酒店标准间的客房,用于发展民宿。

  “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还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拧开水龙头,看着汩汩流出的自来水,70多岁的尼亚孜汉 · 托合孙乐得合不拢嘴。

  乡卫生院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病房干净敞亮,配备了B超、心电图仪等设备。59岁的巴克 · 如孜有腿疼的毛病,现在随时可以去卫生院检查、取药,再也不用以前的土方子了。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新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涉及集中安置区333个。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原则,新疆持续补齐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水、电、路、气、网、讯全部通达。

  各安置区通过建设、共享幼儿园、小学、初中、卫生室等,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安置区便民超市、社区管理用房、垃圾处理配套等一应俱全。搬迁后的家园,不仅是崭新的家园,更是贴心的家园。

  强化保障帮助搬迁群众“快融入”

  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之后,又如何让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生活?

  许斌说,易地扶贫搬迁带来城乡格局、城镇格局、产业和就业格局的深刻变化,有关部门及时跟进,重点从强化安置区社会治理、做好搬迁群众权益保障、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等方面入手,确保搬迁群众“快速融入”。

  目前,新疆已逐步建成集“管理、服务、文化、组织、自治”为一体的安置区村委会(社区)治理新格局,确保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同时,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做好搬迁群众就学、就医、社会保障。南疆四地州27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均建立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医务人员589名,12所乡镇卫生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县级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让群众“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全面完成不动产证发放和拆旧复垦工作,做好搬迁群众的户籍迁移工作,全力保障搬迁群众受教育权、生命权、健康权等各项权益。

  “我们不会忘记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帮扶,今后一定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和生活。”巴楚县巴楚镇幸福园小区居民古海尔妮沙 · 阿布杰力动情地说,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搬离沙漠住进了楼房,居住条件好了,致富的路更宽了,把日子越过越好的信心更足了。

  如今,在幸福园小区,居民抢着学技术,比着干工作,盼着早致富,感恩、期待和决心在越来越多居民身上折射和聚合,化作奋力迈向小康生活的精气神。大家说,以前也想过好日子,但条件不允许。现在条件好了,努力一分就会有一分的收获,要心怀感恩、倍加珍惜现在的好生活,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各地还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组织搬迁群众学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评选“文明家庭”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安置区都能看到形式多样的宣传展板、陈列室、文化长廊、感恩教育墙等宣传教育载体,搬迁群众随时随地可了解党的惠民政策,“五个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润物无声中带来的思想变化,让搬迁户一心脱贫致富、齐心共建家园的主动性更强了。

  许斌介绍,坚持“搬迁是手段、产业是路径、脱贫是目的”原则,新疆突出后续帮扶跟进,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制定安置区后续扶持方案,立足资源优势,紧贴民生,加快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绿色有机畜禽产品等特色产业,建设扶贫车间,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推动搬迁群众更好转变为现代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转变为城镇居民。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