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 11:19 来源:天山网
车辆在没有公路的雅丹地貌区行驶。
天山网讯(记者谢凡报道)在沟壑相间雅丹地貌中的楼兰遗址,周围上百公里渺无人烟,常年吹刮的东北风不断风蚀,导致古城主要遗址区“三间房遗址”所赋存的台地发生危及本体安全的坍塌,急需进行抢险加固。从2020年6月13日开始,中国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开始对楼兰古城三间房和佛塔遗址进行抢救性修复,截至11月30日,该项目全部完工。
楼兰古城位置位于罗布泊无人区核心区域,该项目负责人周鹏说:“大家主要的担心不在业务上,而是队员们能否克服恶劣的天气环境坚持作业,按时完成工程进度。”20余名专家和工人170天在罗布泊荒漠的极端天气下进行抢修工作,为队员们带来了一份独特的体验。
风沙天气,工人们仍然坚持工作。
住地窝子 戴口罩作业
周鹏带的这支队伍参加过库车市的苏巴什故城修复工作,对于极端天气和沙尘环境并不陌生。2020年5月接到对楼兰古城三间房和佛塔遗址进行抢救性修复的任务,大家挺兴奋,周鹏说:“入无人之境进行修复,对专家和工人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为此我专门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
六月周鹏带队进场,车辆经过100余公里的沥青路,接着便穿行在罗布泊无人区的200多公里砂石路,最后车在没有公路的雅丹地貌区行驶,而沿途漫漫黄沙将是他们接下来170天中最常见的画面。
下班后,项目部成员朱多彦洗脸时半脸朝上更省水。
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施工人员有些吃不消,周鹏清晰地记得6月17日那天的情形:“一场大风之后,有7名工人受不了风沙、酷热,等风一停就走了。”更糟的是,7月12日开始连刮3天沙尘暴,那时起工人们纷纷想要离开工地。
为了安抚工人的情绪并留住他们,项目部专家组建议项目施工单位在遗址周边的雅丹台地中开挖洞穴,搭建地窝子作为宿舍,在沙漠荒地,挖一个两三米深、五六米宽的土坑,周遭糊上一层草泥,顶层再铺上一层树枝,白天太热大家就躲在地窝子里,不停喝水避免中暑。等气温下降后再外出作业,施工单位项目部的办公室和宿舍就在地窝子里。
工人清理营地前厚厚的沙尘。
沙尘暴是这里的“常客”。据统计,楼兰古城年均8级大风天数高达80天,浮尘天气115~193天,差不多两三天就有一次沙尘暴。
7月的一天,安全员白海峰突然发现远处一堵“沙墙”快速向他们靠近,他赶紧招呼大家“沙尘暴来了,快到地窝子里避一避!”几分钟后,沙尘暴淹没了整个项目部,泥沙从地窝子的缝隙中飘进来,2个小时后,大家的头上、身上全裹满了沙尘。为了让这种常见的沙尘暴天气不影响工期进度,工人们必须戴口罩作业。
沙尘暴来袭。
在无人区作业生活,缺水是首要问题,项目部每天要派车到200公里外的罗布泊镇运水,大家为了尽可能节约水,纷纷减少洗脸、刷牙、洗澡的次数,项目部买来了一种本地叫“阿布都瓦”的水壶洗脸,水可以均匀地洒在脸上,不会浪费。
在这里,没电没手机信号,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项目部运来了一部发电机,晚间吃饭和休息时供电2小时左右,大家可以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放松一下,夕阳下的楼兰在这时格外美。
周鹏(右)和他的队友。
地下埋设隔水土工材料
楼兰古城区域表层土黏性较好的粉砂,粘土颗粒较多,土层表现更致密,抗风蚀能力较强,而台地下层土黏性较差,土层表现更疏松,抗风蚀能力较弱,在风沙频繁的罗布泊环境中,台地下层土更容易被风吹蚀和磨蚀,造成台地表层土发生崩落和坍塌,这就是三间房和佛塔遗址台地发生掏蚀坍塌的原因。
专家对楼兰古城遗址本体和遗址赋存台地给予了不同的保护原则:遗址本体抢险加固是以安全稳定为目标的最小干预,最大限度保留其历史信息的原则。而遗址所赋存的台地加固则给予了一定的冗余度。
项目部成员初次用小型注浆机注浆。
根据现场勘查和室内试验,确定采取与本体土坯材料一致的原土材料进行注浆封堵、土坯砌补支顶。“周工,焖制的土料又干了,这样下去一天运输一趟水就不够用了,又没条件运输两趟,咱们的工程进度肯定完不成。”周鹏看着大家精心焖制的土料在2小时后就因水分蒸发过多而达不到焖制条件,心里十分着急。
水是这里最宝贵的资源,需要从几百公里外的罗布泊镇运送进来,然而土料焖制和土坯制作又是项目的主要工作,也是用水量最大的两个工艺过程,罗布泊白天最高温度达45.8℃,如何在高蒸发量的环境下制作质量良好的土坯,又能尽量节约用水使成本受控,也是项目顺利实施需解决的关键性难题。
楼兰日出。
夜晚,周鹏彻夜难眠,外面空旷寂静,地窝子里也有了一丝凉意,他起床关窗时,感觉晚上气温比白天低很多,而且还能感觉到空气的湿度,为什么不晚上拌水焖制土料呢?周鹏灵机一动,迅速叫醒其他项目成员。当天凌晨三点,大家集思广益,决定立即尝试进行夜间土料焖制,项目部技术员甘志新还提出可以在地下0.6m处埋设隔水土工材料,这样又能将含水率只有0.63%极其干燥的周边原土隔离开,进一步阻断水分迁移散失的路径。最终,他们成功焖制出合格的土料。
周鹏说:“我们在对台地坍塌悬空区进行砌筑支顶后,又向外延伸砌筑了一定范围,这样可以防止遗址台地因其风蚀悬空再次引起较大程度的坍塌。”
遗址台地的材料问题解决了,大家都舒了一口气,烈日炎炎,工人陈希超和朱秉贵在对楼兰古城三间房进行裂缝修复时发现由于水分蒸发的太快,新修补上去的材料出现开裂,他们迅速向专家甘志新反映,大家一起想办法,甘志新说:“当时大家一致认为改善局部小环境就要解决如何遮阳。”当天下午,大家就拉起了一张遮阳网,不但解决了水分蒸发快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风沙。
项目部成员正在收集气象数据。
甘志新经过和专家组的讨论,采用了在裂缝修复材料里面加麻丝,麻丝对材料有加筋作用,这样大大提高了裂缝材料的延展度,能够更好抵御风沙和强烈的日照。
目前,遗址暂未对外开发,但每年慕名而来的探险者却不在少数。因楼兰古城区域交通极为不便,文物巡查困难,对楼兰古城中现存的重要遗址三间房和佛塔遗址周围设置了保护性围栏,为了让保护性围栏与遗址周边环境更加协调统一,在围栏两侧按一定间隔绑扎了芦苇秆,选择芦苇秆是因为在楼兰古城一些残存的墙体中常见这种材料。
据了解,抢险加固后三间房和佛塔遗址的三维激光扫描数字模型和以每小时为间隔采集了近一年的风力、风向等气象数据,为将来遗址表面风蚀研究与防护提供参数。(图片由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