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以沙为媒 沙漠经济热起来

2020年12月28日 10:15   来源:新疆日报

11月21日,且末县英吾斯塘乡英吾斯塘村村民在搬运肉苁蓉。近年来,且末县大力发展肉苁蓉产业,为农民开辟了稳定增收的新路子。 热孜万古丽摄

  9月14日,青河县阿热勒镇阔布村村民在采摘、搬运沙棘。目前,该县沙棘种植面积10万余亩,年产沙棘5000余吨。沙棘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新疆日报记者甄世新摄

  新疆日报讯(记者刘翔报道)新疆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省区,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面积就超过了四分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木塔格沙漠以及一些面积较小的沙漠分布在天山南北。

  近年来,新疆将发展沙漠经济作为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加以推进。随着沙海播绿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昔日“穷荒绝漠鸟不飞”的不毛之地,今朝黄龙伏地,生机勃发。

  日前,新疆出台《加快推进沙漠经济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就今后5年发展沙漠经济作出全面规划。

  变沙为宝

  产业拓宽增收路

  12月12日6时,青河县室外温度接近零下30℃,严寒似乎将夜色凝固。

  此时,王久勤家已经有了响动。映着屋内暖黄色的灯光,他穿上棉衣棉裤厚大衣,拿起手电筒出了门,走向自家的沙棘地。

  沙棘一般在每年八九月份成熟,晚熟品种冬季不落果,一直挂在树上,冬季可以采摘冬果。“沙棘是小浆果,冬天只要气温足够低,就会冻成一个个小‘铁疙瘩’,都不用剪枝,敲打一下全落下来,不但保护了沙棘树,也不会破坏沙棘果。”王久勤利索地摘着果子,眉毛和发梢上已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晶。

  地处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荒漠边缘的青河县,至今已有近20年种植沙棘的历史。依靠这个“黄金小果”,青河县不仅完成了艰巨的防沙治沙任务,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农牧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目前,青河县的沙棘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产业。沃土之上,一批做沙棘“文章”的企业也逐渐崛起,不断延伸着产业链条。

  “为了把青河沙棘的潜在价值挖掘出来,我们制定了开发各类精深加工产品的发展策略。经过这几年的研发,公司的大果沙棘精深加工产品已有10余种。”新疆德康天佑大果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正伦说。

  在阿勒泰地区,如今沙棘产业已让2.5万人从中受益,其中3000余人实现脱贫增收,辐射和间接带动5万余人实现就业,全地区的沙棘总产值达2.7亿元。

  由北向南,黄沙更是漫漫。曾经,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塔吾尕孜村村民买买提明·吐地面对近在咫尺的沙漠,常常愁眉不展。可现在,同样是这片沙漠,却是他增收致富的希望所在。

  “红柳不仅能固沙,还能为寄生在其根部的肉苁蓉(红柳大芸)提供养分。红柳大芸被称作‘沙漠人参’,是滋补、保健佳品。”买买提明乐呵呵地说,“我家的红柳大芸成熟后,基本都有近一米长,成年人的手臂那么粗。合作企业会定期来收购,每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左右。”

  据统计,目前,全区肉苁蓉、酿酒葡萄、沙棘、枸杞、玫瑰、甘草、黑加仑等沙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136.32万亩,总产值38.53亿元。沙生特色经济已成为新疆沙漠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新疆将在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建立3个沙棘产业优势区,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建立5个枸杞产业优势区,在吐鲁番市、巴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建立4个肉苁蓉产业优势区,建设沙生作物示范基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工作,进一步创新发展沙生特色产业。

  乘沙而上

  沙漠旅游人气旺

  兵团第一师11团位于阿拉尔市东南部、塔里木河南岸,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沙漠之门”。2013年夏,阿拉尔市在这里举办了首届越野一族T3英雄挑战赛,自此赛事不断,吸引一批批越野爱好者造访。

  “赛事+旅游”,既赚人气又赚吆喝。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沙漠之门”建成了综合型专业赛场,原本平凡的沙丘,摇身一变成为国际综合型专业赛事基地。

  作为我国距离县城最近的沙漠,库木塔格沙漠与鄯善县老城南部直接相连。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鄯善县在县城边缘建设了一座沙山公园。公园北连城区、南接沙山,东西两侧有泉水、溪流、耕地和果园,分为沙漠游览区和绿洲游览区,黄绿相得益彰。经过多年发展,库木塔格沙漠景区各类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品愈发丰富,成为集科研、考察、探险、沙地运动、沙疗保健、大漠观光于一体的风景区,是新疆最成熟的景区之一。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新疆各地沙漠旅游虽立足于沙漠,但绝不千“沙”一律。

  从库尔勒市向南85公里处,罗布人村寨景区坐落于此。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塔里木河在这里交会,大漠、胡杨、河流、湖泊、古村寨共同形成了黄金品质的天然奇观。

  “我的家乡有沙漠,也去过很多沙漠游玩,但这里是唯一一处令我感到跨越千年、真正身临古丝路之中的沙漠景区。”来自内蒙古的游客秦涛感慨道。

  据统计,目前,全疆有26家景区以沙漠游为主题。2019年,新疆沙漠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未来,新疆还将充分发掘沙漠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人文性、景观性、体验性相结合,组织各地开展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加快沙漠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丰富沙漠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沙漠旅游成为“新疆是个好地方”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点沙成金

  科技引领后劲足

  任何产业的持续发展,都要借助科技手段,沙漠经济亦无例外。

  和田、皮山、墨玉三县交界处,沙漠土壤化技术使沙漠变成植物生长的乐园。

  “沙漠土壤化”,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而利用这项技术所得到的成果也的确令人震撼。

  2017年之前,这里还是贫瘠的沙漠,如今,这里不但能种草,还能种庄稼。

  “这一切,得益于重庆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沙漠土壤化’快速生态恢复项目的成功实践。”和田县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陈国昌说。

  2017年7月,重庆交通大学的科研人员种了200亩饲草料进行试验。2018年5月,研究团队根据试验的情况,又自筹资金在农业科技园区3000亩沙地进行试验示范。

  简单来说,这是一项利用力学原理,把植物提取物掺到沙子里,让散沙约束成团,保水保肥,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的技术。

  5个多月过去,沙地里长满了茂盛的高粱、狼尾草、苜蓿,新鲜的萝卜、菠菜、香菜青翠欲滴。

  和田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人均耕地不足1亩,研究团队的成功经验,无疑为当地开展沙漠治理以及发展畜牧业拓出一条新路。

  借助项目的成功,和田县引进新疆博正和天山牧歌两家饲草种植龙头企业,建起了现代化的饲草料基地。2020年,饲草料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在实验基地种植的1800亩“晋糯3号”高粱,当年平均亩产达到了614公斤。这一测产数据是全国高粱平均亩产的近两倍。

  沙漠经济属知识密集型的新经济形态,需要重塑发展动力,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的商业模式等新动力来加快经济发展,和田县“沙漠土壤化”的实践便是明证。

  一点不足以撑面,在业内相关人士看来,当前,科学技术对沙漠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体现得还远远不够,基础研究多、成果转化慢、利用与开发等方面的技术缺口较大。

  按照自治区《加快推进沙漠经济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今后5年,新疆将在创新发展沙漠现代科技上狠下功夫,围绕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水平等方面,把握关键动向,为沙漠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同时,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技术合作,走产学研有机结合道路。

9月3日,在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游客骑骆驼游览沙漠风光。 李飞摄

  【点评经纬】

  以新发展理念点沙成金

  黄沙漫漫,百害无利。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沙漠的价值,似乎就此定格。

  然而,从全疆各地发展沙漠经济的生动实践来看,茫茫沙海之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只要善加利用,沙漠也能在高质量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可否认,新疆沙漠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从简单利用到综合开发,还需要一个过程,还有待于在文旅、交通、体育、康养、农业、新能源、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发力。

  发力点看似繁杂,实则万变不离其宗——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走一条符合各地实际、资源消耗少、群众实惠多的发展之路。

  沙漠变“黄金”,靠的是尊重自然、科学治沙、持续创新,简而言之,就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无论是发展沙漠旅游、沙生特色产业抑或沙漠康养、沙漠绿色建材,概莫能外,这是沙漠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石。

  那继续做大做强呢?依照天山南北沙漠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一定要在政策引导下,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根据自治区《加快推进沙漠经济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到2025年,新疆要基本解决沙漠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有效投入不足、规模化程度低、综合效益不高、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可以说,政策导向已十分鲜明。

  接下来,还需各地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做好建立奖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工作,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参与生态治理和沙产业发展,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的沙产业发展格局,共同唤醒沙漠资源,做好独特性这篇大文章,让新疆的沙漠经济动力澎湃,造福各族人民。 (刘翔)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