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一只蟹+一碗米” 生态效益助民踏上致富路

2020年12月30日 16:19   来源:新华网

  寒冬已至,荷花池内荷根早已被冰封,池边蒙古包和木屋顶被厚厚白雪覆盖……

  新疆博乐市林哈日莫墩乡52岁的农家乐老板王艳玲身着红色大衣,站在雪地里,望着自己承包的近5亩荷花池,感慨万千。

  18年来,王艳玲经历下岗、承包鱼塘、引进“蟹稻共生”立体种养殖技术……走出一条生态致富路。

王艳玲和爱人查看水稻生长情况。(资料照片)新华网发张新燕摄

  “别人都不去掺和,就你下了岗还爱折腾逞能。”家人曾经非常不理解王艳玲。2002年,刚下岗的她决定承包村里4个亏损多年的鱼塘。她说,那时自己心里有股劲,一定要让这里成为依山傍水、田园诗意的度假村。

  说干就干,王艳玲四处奔波,拉沙子铺路、架线扯电、割芦苇、建小木屋和蒙古包……怀揣着对未来的期望,王艳玲放养了11吨鱼苗,过上每天起早摸黑割草喂鱼的生活。

  尽管一开始没挣上钱,但王艳玲改变了过去鱼塘没有路、不通电、芦苇丛生的恶劣环境,也算是小有成就。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就在鱼塘养殖渐渐有了起色时,一场始料未及的灾难差点击垮王艳玲。

  2006年8月,眼看着活蹦乱跳的鱼儿就要大量上市,却连续下了一周雨,鱼塘全部翻塘。王艳玲像被抽走精气神,瘫坐在鱼塘边。

荷花池夏季景色诱人。(资料照片)新华网发李强摄

  “看着满塘死鱼,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可后来想通了,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坚定走下去。” 王艳玲大哭一场,哭出所有委屈和难过后,决心从头再来。

  可清理鱼塘的沉积物又成为王艳玲的头疼事。每个鱼塘的清淤费用大概是8万元,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算了一笔账后,王艳玲冒出一个大胆想法:贝林哈日莫墩乡本来就是“鱼米之乡”,为何不利用淤泥的养分种植水稻?鱼塘里种出的水稻绝对是上品。

  王艳玲从此踏上水稻种植之路。2010年秋天,王艳玲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脱了壳的大米色泽光亮、香味浓郁,上市后供不应求。不仅如此,她还从内地引进荷花,在鱼塘里试种。

  2011年夏天,王艳玲迎来她事业的“高光时刻”,她开的小荷度假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绿油油的稻田、粉扑扑的荷花、香气四溢的农家特色饭菜,都成为小荷度假村的魅力所在。

王艳玲查看螃蟹生长情况。(资料照片)新华网发李强摄

  之后,王艳玲开始学习“蟹稻共生”立体种养殖模式,即把蟹苗放入水稻田中养殖,螃蟹在稻田里吃虫除草,排出的蟹粪可成为稻田里的天然肥料。

  “这几年我们发展更快了,不仅有大米、螃蟹产出售卖,还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王艳玲充满感慨地说。

  如今,王艳玲的度假村拥有11间包厢和一座可容纳500人的大型宴会厅,配备两个停车场。同时拥有观赏荷花基地、娱乐垂钓基地和60亩有机水稻及果蔬种植基地。

  主打“一条鱼+一只蟹+一碗米”的生态度假村让王艳玲年纯收入达40万元,还带动起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所爱的家乡应该在青山绿水间。”王艳玲说。(杲均丰、张新燕)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