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野 · 第一观察】“种业翻身仗”该如何打

2021年01月12日 10:17   来源:新疆日报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安宁渠示范基地,两位技术工人在给菜用油菜除杂(摄于2020年5月11日)。据了解,这种菜用油菜是2019年新疆农业科学院从武汉引进的新品种。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秦梅花摄

新疆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在察布查尔水稻试验站制种田里查看稻种生长情况(摄于2020年9月25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摄

  记者刘毅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年度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列出,意义不言而喻。

  目前,新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西甜瓜商品种子制种基地,第二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正处于从种业大区向种业强区的转型阶段。打好“种业翻身仗”对于新疆来说,不仅将奠定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新疆的种业发展如何更好地补短板、强弱项,打好翻身仗?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核心种质资源呼唤自主知识产权

  “2020年我试种了新玉97号玉米新品种,同样的管理方式亩均增产200公斤,效益提升十分明显。”1月5日,新源县别斯托别乡哈拉苏村种植大户马忠说,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还具备抗病性强、品质高等优点,玉米亩均产量达到1400公斤,今年他早早就预订了种子,准备进一步扩大新品种种植面积。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认识到选用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对良种的渴望越发迫切。

  “发芽率、发芽势、耐密性、产量等优势,都可以依靠品种改良实现。”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研究员吴新元介绍,好的品种不仅体现在产量的提升上,还可以通过良种与良法的配套,实现精量播种,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2020年,新疆依托种业品种优势,引导扩大优质冬小麦种植规模,小麦生产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共同提升转变。不同品质小麦收购价呈每公斤0.1元-0.5元的增长。部分地区受畜牧业发展带动促进,籽粒玉米收购价格每公斤涨幅0.5元-0.7元,很多农户采取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的种植模式,实现亩均收入过千元,远高于往年同期,粮食生产综合效益提升明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业内专家也指出了新疆的种质资源研发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很多优秀品种的特性基因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有可能会面临技术‘卡脖子’‘索赔’和‘断种’风险。”吴新元说,种质资源是种业的基础资源,合作与共享虽然重要,但核心种质资源应尽可能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这对发展现代种业和稳定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继勋告诉记者,新疆是我国落叶果树资源大区,是苹果、杏、核桃等多种果树的起源中心,有着丰富的野生资源和形态各异的农家实生品种。但由于缺乏稳定、持续的基础性科研投入,很多资源和农家品种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对此,吴新元建议,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区政府+企业+社会资金”的生物育种研发投入机制,彻底改变新疆种子市场狭小、无法支撑育种研发的窘境。同时,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参与其中,提高育种创新工作活力。

  打通堵点突破育种技术“天花板”

  种业对农业生产贡献之大,从近年来新疆小麦创下的一系列生产纪录就可清晰感受。

  至2020年,南北疆冬小麦最高单产连续3年创新高,最高亩产832公斤,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单产创新高的背后,是一个个小麦新品种展示出的强大实力。新冬60号创全区冬小麦单产纪录,新冬53号创中强筋小麦单产纪录,新冬41号连续两年创造亩产800公斤以上成绩……

  得益于种业技术的支撑,近年来新疆科研人员选育的一批小麦、玉米新品种,既实现了产量的提升,也实现了质量的改善。数据显示,目前新疆粮食生产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南疆“以粮代种”发生率已降至1%以下,北疆玉米“吨粮”面积超过60%,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育种创新工作一定要为新疆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余庆辉认为,新疆生态气候条件多样,分割了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的适应区域,间接提高了育种创新成本,形成了创新推广的壁垒,即便如此,依然要加强新疆农业主栽作物的育种创新工作,避免“一种难求”局面。同时,全区种业发展战略不能仅仅满足于种业自身的产业发展定位,应该以更高的站位着眼于为全疆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余庆辉建议,要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利用基因组测序、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提高育种创新工作能力水平。

  “这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更广泛市场需求的重要方式。”余庆辉说,当前育种创新工作的目标已由过去满足种植者的生产需求转向满足种植者、加工者、消费者全产业链需求转变,传统的育种技术已面临“天花板”,必须依靠创新,不断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打通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链条上的堵点,才能切实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

  创新机制形成联合攻关模式

  不同种类小麦、不同区域小麦,连续登上状元榜,创新能力和活力来源于哪儿?

  “联合育种攻关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种业协会会长杨军善介绍,2018年起,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疆内外有实力的企业、科研单位成立玉米、棉花、小麦以及特色作物4个育种攻关联合体,专题开展育种攻关,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有效解决科研和生产脱节的问题。

  2019年刷新全区冬小麦单产纪录的新冬60号就是联合育种攻关的典范。该品种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疆九丰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起正式选育,非常适宜南疆地区小麦主产区气候环境条件。

  作为联合研发单位的新疆九丰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共同设立了合作育种项目,不仅对育种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还积极参与到研发进程中,将市场对优质品种的诉求反映给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企业在种子的推广、繁育方面拥有更多资源和技术的优势,使种子研发和实际生产两个环节联系更加紧密。

  “通过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的共同努力,新冬60号凭借早熟和高产的特性一跃成为南疆地区小麦产业的新星,受到越来越多种植户青睐,种植规模也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良种需求量快速增长。”新疆九丰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贵说。

  杨军善介绍,不断深化科企合作,持续推进主要农作物及特色作物联合育种攻关,已成为新疆增强种业科技研发能力的主要方式。有了良好的联合育种体系和高效协同的创新机制,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周期由以往的2-3年缩短为1-2年。

  “育种创新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吴新元建议,要建立更加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体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毅力,长期稳定持续开展育种创新工作。

  余庆辉建议,新疆林果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提质增效,需要从品种这一内因入手,培育适应标准化、集约化、轻简化、机械化栽培的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品种,让科技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不能指望别人代替我们搞研发,别人也不会代替我们搞研发。”余庆辉说,新疆育种创新工作还应聚焦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把种质资源保护创新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只有这样新疆农业转型升级才能有底气,才能有更足的动力。

  【点评经纬】

  种业发展亟待补短板

  一粒种子拯救一个产业在历史上是有迹可循的。

  1964年,美国终止墨西哥短工计划,高度依赖墨西哥工人的加利福尼亚州番茄产业面临无人采摘的困境。此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团队研发出适宜机采的番茄杂交品种vf-145。在当地机械专家、投资人和大学农技推广站的联合推动下,加州用于加工食品的番茄产业迅速完成了机械化改造,5年内,99.9%的加工用番茄都采用了机械收割,挽救了濒临破产的番茄产业,从此奠定加州番茄产业在全球的重要地位。

  当前,新疆农业发展正处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面貌,种业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耕地面积有限、水资源相对匮乏、国外种业巨头虎视眈眈、欲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业科研成果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近年来,全区充分发挥发展专业化制种产业的地缘优势,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提出了建设现代种业“四个百万亩”种子生产基地的发展思路,计划建成400万亩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高的“五化”制种基地。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种业发展战略,力争把新疆从制种大区建设成为种业强区,努力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制种产业基地。同时,全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也已具雏形,种业发展前景广阔。

  育种创新归根结底是科技创新,在“育”的道路上,我们还需实事求是地直面不足、补齐短板,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育种创新能力。要通过密切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激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让更多农民通过制种等环节参与种业发展进程中,拓宽增收渠道,为种业发展筑牢基础,让种业成为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刘毅)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