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产业房“孕育”的幸福生活

2021年01月21日 12:08   来源:塔城日报

   天山网讯(记者王高升 通讯员帕丽达报道)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铁厂沟镇哈图村地处大山深处,距离县城86公里。每逢冬季,这里便成了风雪之地,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4户112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0.5%。贫困,让村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2018年,托里县第三中学驻铁厂沟镇哈图村“访惠聚”工作队争取了13个扶贫产业房,并打造成、就业路上的孵化器和致富路上的催化剂,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提升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脱贫路上的牵引机

  2018年,工作队和村“两委”将争取到的扶贫产业房分配给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7户开了商店,6户开了食堂。

  同时,协调资金2.6万元,为商店、食堂配备了电子秤、冰柜和桌椅板凳,并铺设了供暖设备,架设了供电线路,接通了自来水,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入住就能立即营业。42岁的村民热多汗·朱曼就是受益人之一。

  热多汗一家4口,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妻子患病多年,不能干体力活。工作队和村“两委”了解情况后,为他们家争取了扶贫产业房,开了一个商店。热多汗的妻子开商店挣钱,热多汗到外面打工挣钱。一年下来,纯收入就增加了6000元。

  村党支部书记阿合提·沙依木江说:“扶贫产业房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平台,也让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就业路上的孵化器

  扶贫产业房空间虽小,但发挥的作用却不小。

  一年来,工作队和村“两委”在产业房设立就业技能培训实训站,开设了烹饪、修理、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点,以“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的方式开展教学。

  目前,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班共27场,培训村民5400余人次,其中1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15人实现了就业。

  村民努尔兰别克·玛德西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学到了修理、电焊的手艺。

  2020年5月,努尔兰别克到县城的一家摩托车修理部上班,最初1个月工资是1000元,3个月后,工资涨到3000元,现在的工资是3500元。

  和努尔兰别克一样,阿来·叶兰太学的是烹饪。学成后到一家食堂当拉面师傅,月工资是4000元。他准备1年后,自己开个食堂。

  同时,工作队和村“两委”利用产业房的音视频设备,循环播放惠民政策、爱国主义影视作品、致富信息、实用技术、就业岗位等,让村民从中受益。

  致富路上的催化剂

  哈图村毗邻S318线,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以扶贫产业房为依托,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并邀请县乡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专项培训。

  同时,还把一个扶贫产业房建成民族手工艺品展示展销中心,作为交流制作工艺品经验、出售工艺品的平台。

  通过扶贫产业房的辐射带动,34名妇女专攻手工艺品制作,形成了一个民族手工艺品产业的小聚集地,吸引过路游客品尝哈萨克族风味美食,购买本地手工奶制品和工艺品。

  目前,每个产业房月创收3000元以上,带动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实现增收1700元。

  60岁的热阿依汉·朱玛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定居点生活已经两年了。看着左邻右舍都靠自己的手艺挣了钱,日子越过越好,他很羡慕和着急。

  工作队了解热阿依汉的意愿后,给他调配了一间扶贫产业房,并帮助他开了一个商店。现在,热阿依汉和妻子经营着商店,收入有保障,相依相伴过得挺开心。

  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李超说:“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村民的就业门路,增加村民的增收渠道,扎扎实实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引领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