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说过年】我的新疆我的年,非遗贺岁年味浓

2021年02月01日 12:20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1月24日,在经开区(头屯河区)盛达广场活动现场,吹糖人制作老师于志强制作的糖画 (记者饶俊华摄)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饶俊华 陈彦仿报道)农历年关将至,全疆各地文化馆都在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非遗年俗活动,线上线下齐动,为广大群众烹制“色、香、味”俱佳的新年文化大餐。

1月25日,于志强制作的“牛气冲天”(记者饶俊华摄)

  传统技艺里的甜蜜年味

  吹糖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殊的民间技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有三种制作糖人的工艺: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区别是制作工艺不同。

  1月24日,由经开区(头屯河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启迪之星(乌鲁木齐)和猫馆文创平台联合举办的“非遗过大年”活动在盛达广场举行。承办此次活动的猫馆文创平台负责人王琳说,“非遗过大年”活动分为三期每个周末开展,分别是“书法年历”“糖人制作体验”“剪纸及香囊制作”,当日正在进行的是“糖人制作体验”。

  吹糖人制作老师于志强说,自己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学吹糖人了,小时候每到过年赶庙会时,看到糖人都会要父母买一个,有时候是一只鸟,有时是一个孙悟空,是春节里甜蜜的记忆。

  “画糖人好制作,一学就会,我回家也要学着做。”12岁的李晓雪说,她把于志强老师所讲的材料、步骤都记在本子上了。

2020年1月,乌鲁木齐市响鞭协会的社火团队迎新春表演(受访者提供)

  社火融入新疆特色

  1月24日,在青河路中央郡小区,54岁的张国华给记者舞起了飘带龙。五米长的飘带龙,在他手中虎虎生风。

  1992年,张国华一手操办了响鞭协会,如今涵盖社火、飘带龙等八个项目。

  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社火是春节期间重大娱乐活动之一。“新疆社火”主要流传于哈密、巴里坤、木垒、奇台、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伊犁等地。

  昌吉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李琴说,由昌吉市、玛纳斯县、吉木萨尔县联合申报的“新疆社火”已为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

  新疆民俗研究专家、第一届昌吉社火节总顾问楼望皓介绍,受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新疆社火”活动中的秧歌表演融入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回族“宴席舞”、哈萨克族“黑走马”等多民族的舞蹈动作。同时,表演的服饰也融入了新疆各民族特色服饰。

  “往年,从12月初开始,社火队就忙碌起来。”张国华说,今年为了疫情防控,他们录制了视频,在网上表演和教授飘带龙。

吐鲁番市木卡姆演出现场(2019年摄) (吐鲁番市文化馆提供)

  打起手鼓跳起舞

  “逢年过节,吐鲁番的古镇鲁克沁到处都能听到木卡姆的旋律。以往过年我们都会组织木卡姆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还有麦西热甫将活动推向高潮。”吐鲁番市文化馆副馆长阿丽叶·依萨木丁介绍,今年春节期间,吐鲁番市文化馆将开展“木卡姆”培训。

  木卡姆研究员、传承人克然木·色提尼亚孜介绍,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2005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发展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流派。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