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新疆首个三系杂交小麦新品种成长记

2021年02月02日 12:27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新疆农垦科学院试验地“新冬43号”制种田穗部结实照片,其品质指标达到优质强筋,高抗锈病和白粉病,是集产量、品质和抗性于一体的优异小麦新品种。(受访者提供)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江斌伟报道)从一棵植株到收获种子,再到繁衍出更具生命力的后代,新疆首个优质强筋三系杂交小麦新品种“新冬43号”,历经27年研究、培育、成长,在新疆农垦科学院科研人员两代人的苦苦守候中结出硕果,也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

  “新冬43号”的出现,成为首个新疆三系杂交小麦新品种;它的出现,有效地将高产、优质和抗病集于一身;它的出现,为杂交小麦繁制种技术研究和制种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它的出现,满足市场对优质强筋面粉的需求,实现了优质优价;它的出现,对于推动三系杂交小麦在疆内大面积推广应用发挥重要作用。

  守候麦植株,始于一棵不育系小

  新疆首个三系杂交小麦,名曰“新冬43号”,其品质指标达到优质强筋,高抗锈病和白粉病,是集产量、品质和抗性于一体的优质小麦新品种。

  2月1日,记者通过电话连线等方式,追溯首个三系杂交小麦“落户”新疆的过程,聆听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小麦研究室研究员田笑明讲述这段曲折经历。

  1993年,田笑明从河南科技学院引入一对小麦AL型不育系(其具有普通小麦不育细胞质)及其恢复系,各有10多粒种子。

  田笑明解释,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称之为三系,其关系为不育系和保持系两个杂交繁殖不育系,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生产杂交种。

  当年秋播后,由于石河子冬季气温远低于河南,经过一个漫长的寒冬,仅有一棵不育系小麦植株存活下来。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种业被称为农业“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我们这些年憋着一股劲,繁育出最好的小麦杂交种,让一粒种子发挥出最大价值,造福新疆乃至全国人民。”田笑明说。

  靠着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田笑明带领课题组成员从一棵不育系小麦植株开始,从幼苗、抽穗到收获守候在旁,当年收获十几粒种子,通过20年坚持不懈繁育,成功回交转育稳定不育系150余份,选育稳定恢复系120余份。2013年“新冬43号”正式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长期以来,杂交小麦在推广应用中的瓶颈之一是制种产量不高,导致制种成本较高。

  “新冬43号”的出现,让新疆杂交小麦破解了制种业上的窘境。20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组织疆内有关专家对“新冬43号”杂交制种田进行产量鉴定,实现亩制种产量300kg的重大突破。

  杂种优势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大家熟知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65年,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开始,至今已形成了“多种胞质、多种途径”的利用局面。

  2014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组织国内同行专家,对新疆农垦科学院承担的兵团“十一五”科技项目“杂交小麦品种选育及其繁制种技术研究”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认为项目总体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在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研究和利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顺利通过成果鉴定。

  解困,破解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成本高等瓶颈问题

  作物种子也叫种质资源,迭代更新,意义重大。

  “新冬43号”诞生后,已在疆内示范推广几万亩,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利用其繁衍出品质更为优良的后代,为新疆扛稳“粮担子”夯实基础。

  目前,国内仅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小麦研究室一家拥有珍贵的AL型三系小麦种质资源,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小麦是新疆最主要的口粮。数据显示,2019年新疆小麦种植面积为1603.2万亩。近五年来,新疆小麦单产水平相对稳定,维持在370kg/亩左右。

  目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着手推进《新疆现代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构建现代种业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更为科研攻关增添底气。

  在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小麦研究室副研究员聂迎彬看来,种业是农业“芯片”,守住好种子、好品种、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日益紧迫。然而,影响三系杂交小麦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另一个因素是强优势组合的选育。课题组迎难而上,继续探索,将目标市场瞄准中国小麦主产区――黄淮海麦区。

  2016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中,课题组承担子课题“新疆麦区强优势小麦杂交种创制与应用”。标志着这支育种团队首次加入国家队,并承担新疆杂交小麦育种、推广示范工作。

  2020年,是课题组“丰收”的一年,团队选育出1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垦冬杂22号”,参加了国家环渤海杂交小麦区域试验,选育出的“垦冬麦3号”“垦冬杂23号”和“垦冬杂33号”,正在新疆塔城、奎屯和阿克苏等地参加异地产量鉴定试验;选育出强优势组合“垦冬杂4号”,正在山东齐河、河北邯郸等地参加异地产量鉴定试验。

  聂迎彬说,团队不仅在种质资源上实现突破创新,还在应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主要包括小麦AL型不育系强优势组合选育方法、小麦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等。

  此外,围绕解决三系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难度高,繁制种成本高等瓶颈问题,课题组展开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杂交种纯度检验等工作,申报发明专利11项,其中1项为国际发明专利,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    “最近,我们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也制定了育种计划,要培育出优质、高产、节水、节肥的优良小麦新品种。”聂迎彬说。

  国内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院士认为,课题组已完成三系杂交小麦“原始积累”,预计在今后5年三系杂交小麦选育和推广还会取得重大突破,新疆农业“压舱石”,将会更加沉稳有力。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