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新疆年味|新疆曲子:唱一首曲子,品一回年味

2021年02月10日 09:37   来源:天山网

  开栏前言:

  感受春的气息,品出浓厚年味。年味来自哪里?来自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春节本身就是非遗,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同时也是一个载体,将中华大地上诸多的非遗文化,凝聚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示。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非遗项目纷繁,各民族的传承人都在积极传承和推广非遗,让它“火”起来。

  尤其是在春节,会以丰富的表现形式,让这些文化瑰宝以灵动的姿态走近大众,共享美好的文化体验。

  从今天起,石榴云平台推出《非遗里的新疆年味》系列报道,让我们从非遗传承中,感受古老节日文化的内涵,体味浓浓的节日氛围。

“好一个是新年,

好一个是新年,

十七八的女娃娃好打扮(呀),

脸搽胭脂粉(呀),

鬓间里插牡丹(哟)……”

这首欢快的新疆曲子名为《好一个是新年》

陈建生资料图片

2月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曲子的传承人陈建生

唱起了这首他从民间采录来的曲子

临近春节,他要为线上非遗展录制表演视频

生长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陈建生

记忆里满是父亲唱的那些新疆曲子

每年的除夕夜,吃完团圆饭后

父亲总会召集一家人围坐一起

拉的拉、弹的弹、唱的唱

板胡激越,三弦如诉

一首接一首的曲子把家人的心唱到了一起

巴里坤小曲子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诙谐、生活化的语言风格,深受大众喜爱。

从除夕夜到正月十五

当地人除了走亲访友,聚会狂欢

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看曲子表演

新疆曲子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

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它融合了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西北民歌、新疆各民族音乐元素

自清朝中后期开始

大批内地民众移居到新疆经商或屯田

在这个过程中

演变派生出了一种多风格、自娱自乐的演唱形式

这便是日后的新疆曲子

巴里坤小曲子可以在场院里表演,也可以在炕头上表演。

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新疆曲子逐渐走向职业化

盛行于哈密、昌吉、伊犁、巴州、乌鲁木齐等地

流行过的曲种有近100种

其间,无论在闹市街边还是在田间地头

百姓们都能唱上几句

唱得好的人被称为唱家子

伴奏好的被称为弹家子

曾经的乌鲁木齐元兴戏院

还演出数十部剧目

小曲子在巴里坤县春晚舞台上。

陈建生的父亲曾是有名的唱家子

曲子不记谱,依靠口口相传

父亲的离世让陈建生意识到

如若没有新人接棒

曲子也会日渐凋零

于是他花费十几年时间

挖掘、收集、整理了近百首散落民间的曲目

并最终编写出《巴里坤小曲子》一书

其中收录的《大保媒》《钉缸》等

都是濒临失传的珍贵曲目

巴里坤县,小曲子的表演者正在表演。

2008年,新疆曲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建生随后成为新疆曲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他的呼吁下,当地老艺人重新组织起了曲子乐队

在巴里坤县大河镇干渠村

有一支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夕阳红曲子队

他们把党的惠民政策编进曲子里

唱给村民听

漫长的时光中

小曲子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

在《哪里来的骆驼客》中

陈建生加入了维吾尔族民歌小调元素

让曲调瞬间变得欢快活泼起来

巴里坤县曲子爱好者即兴表演。

近年来巴里坤县每年都要举行曲子大赛

“唱家子”对传统曲目的内容和曲调进行创新

还推出了原创剧《骆驼客》

呼图壁县自2012年连续举办多届新疆曲子文化节

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新疆曲子剧团先后创作了《戈壁花开》《金子般的心》等剧目

这一系列努力与创新都让新疆曲子焕发出新的光芒

随着时代发展

人们过年习俗也在发生变化

但每到春节

曲子依旧准时在许多村落唱响

从开场到戏散

百姓喜笑颜开

从老者到孩童

都沉浸在醇香浓郁的年味中

文/记者刘萌萌 图/视频陈建生提供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