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呀摇,乌鲁木齐这家“不啃老”的手工元宵受青睐

2021年02月26日 12:57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余梦凡摄影报道)2月24日,乌鲁木齐市新市路二食堂加工坊后堂,64岁的马彦春又摇了一大盘元宵,他撑了撑肩膀说:“这应该够明天最早的一拨顾客购买了。”

摇元宵的马彦春。

  1954年成立的乌鲁木齐清真第二食堂,至今还停留在乌市很多中老年市民的回忆中,这也曾是马彦春岳父及大姨姐工作过的地方。2002年乌鲁木齐清真第二食堂破产,马彦春和妻子林翠娥开了这家二食堂加工坊,以家庭式经营的方式将传统手工食品制作工艺延续了下来。

  二食堂加工坊一年四季都销售元宵,逢元宵节迎来了“高光时刻”。10天前,店里各类点心和饼干开始减量或者暂停制作,给元宵让路,节前高峰,日摇元宵半吨左右。

  坚持推出新口味,不“啃老”,是这家老店受青睐的原因之一。“我们的手工食品走的是传统路线,但不能停止创新,这几年的元宵节,几乎每年都在推出新口味,今年推出了核桃馅和黑加仑馅。”2月24日,林翠娥的弟弟林志刚说:“这几年,来买手工元宵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做手工元宵是一件流程复杂又耗费人力的工作,现在市面上的大多数商家都将目光投在了机器制作上。坚持纯手工制作,也是不少老店受粉丝青睐的主要因素。

  “我们全家都觉得手工元宵好吃又实在,这种传统的老味道,就得手摇出来的才有‘灵魂’。”28岁的顾客马雯茜说,“平时也会吃袋装汤圆,但元宵节一定会过来买他家的手工元宵。”

林翠娥在装元宵。

  开店快20年的林翠娥手头利索,经验丰富,手估和秤称差不离。心疼妻子在前厅站一天腰困腿乏,在后堂叫着“老婆快来帮忙”的时候,马彦春其实已经把馅料做得差不多了。

  摇元宵之前要先制作馅料块。将搅拌好的馅料放进特制的长方形模具,用擀面杖压紧实后切成小方块,自然风干两天后即可使用。

  马彦春面前放着两个不锈钢大盆,分别盛着清水和糯米粉。他将馅料块倒进大号笊篱里,蘸水后迅速倒进糯米粉盆里的筛子快速摇晃,轻裹一层糯米粉后再入水盆。循环往复十余次左右,一颗颗乒乓球大小的白胖元宵就摇成了。

马彦春在摇元宵。

  元宵是摇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元宵皮没有汤圆的那么光滑,但比汤圆更有嚼劲;煮熟咬开后,自然风干的元宵馅料少了几分流沙质感,多了几分扎实的紧致。

  “岁数大了,不服不行。”马彦春端起大号搪瓷茶缸,喝了一口又放下,“还得坚持,传统的手艺不能随便丢。”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