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牧道见证转场新变

2021年03月22日 09:27   来源:新疆日报

连日来,昭苏县牧民赶着牲畜从天山深处的阿合牙孜冬牧场转向春牧场(摄于3月15日)。 李文武 摄

  记者 贺江 加孜拉 · 泥斯拜克

  3月20日9时,呵气成霜,吆喝声从昭苏县阿合牙孜冬牧场传出。萨尔阔布乡苏吾克托海村牧民努尔克力德 · 塔力甫打开羊圈栅栏,150只羊蜂拥而出。努尔克力德确认没有遗漏后,翻身上马,赶着羊群向春牧场出发了。

  在白雪尚未消融的伊犁河谷,百万牛羊的大迁徙正在多个县进行。路还是原来那条路,但已不见携家带口、载满毡房和生活用具的驼队,世代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族牧民的转场生活,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沧桑牧道展新颜

  “早一点出发,第二天上午就能走出阿合牙孜沟口。”努尔克力德说。

  近几年,不少牧民不再亲自放牧,而是以代牧的方式让自己和家人有更多时间能外出打工、创业等。努尔克力德边走边盘算着,一只羊有15元代牧费,一年下来代牧100只羊自己能多赚1500元,他也准备加入代牧的队伍。

  昭苏县今年有50万头(只)牲畜要从冬牧场转到春牧场。阿合牙孜冬牧场有100多万亩的天然高原草场,是该县最大的冬牧场,海拔在3000米左右。每年11月初,全县6个乡镇场的500多户牧民会赶着牲畜进入这里过冬,直到第二年3月初才转去春牧场。眼下,这儿的547户牧民正在带着22万多头(只)牲畜转场。

  途中,每当遇到其他赶着牛羊转场的牧民,努尔克力德会主动让路。

  阿合牙孜冬牧场的海拔落差超过1500米。有的牧民是从海拔3000米左右处赶着牲畜下山,山路跌宕起伏,他们出发的时间更早,一路小心翼翼,直到走上平坦的柏油路牧道才会松一口气。

  “牧道是牧民多年来走出来的。”努尔克力德说,以前的牧道是条土路,春季非常泥泞,有些地方最窄处只有三四米,极易发生坠石、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2019年,昭苏县政府修缮了阿合牙孜冬牧场通往沟口的113公里牧道,土路变成砂石路和柏油路,还避过了很多危险地带,实在避不过去的地方,或是修建跨河桥,或是给大山穿上铁丝防护网。提及千百年来走的牧道发生的这么多变化,一直以放牧为生的努尔克力德说:赶上好时代了!

  转场路上牧业变

  从3月13日起,霍城县12.48万头(只)牲畜开始通过专用牧道大量转场,有些离春牧场远的牧民要走五六天。一路风雪中,牧民们感受到的最大温暖莫过于当地政府为转场建设的6个中转点,这些中转点为牧民和牲畜提供免费饮食、休息营地和医疗救助。

  霍城县江巴斯沟转场指挥部是其中之一。它位于果子沟牧道途中,距离清水河镇约50公里,能为3000只羊提供饲草料补给,是伊宁市、霍城县牧民转场的必经之路。

  3月20日下午,屋外,300多只疲惫的羊补充过饲草料后在圈内休息。屋内,炉火正旺,霍城县清水河镇可克达拉村牧民赛力克 · 萨特巴勒德大口吃着抓饭,吃完他还要继续赶路。

  “以前转场时牧民和牲畜都受罪,途经果子沟,牛羊会与车争道,安全是个大问题。现在政府修了转场通道,不仅牲畜损失减少了,还比过去提早四五个小时到达江巴斯沟补给点,我们也能沿途得到休息,真是太好了!”赛力克说。

  就在同一时间,努尔克力德赶着羊群已经跋涉了近20公里路。这一路,他不时会遇上忙于转场的货车。“机械化转场一只羊要收15元,我家离春牧场近,没必要多花钱。”话虽这么说,努尔克力德还是让亲戚开车,把妻子和即将生产的母羊、弱小的羊羔提早一天送到了春牧场。

  转场路上,已看不见骑在马背上的妇女。“她们不是在定居点照顾老人孩子、务工挣钱,就是乘车转场,我们牧民拖家带口转场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啦。”努尔克力德自豪地说。

  天色渐晚,努尔克力德把休息点选在了牧道不远处叶尔哈那提 · 唐恩斯的家。叶尔哈那提是阿合牙孜沟里18位草原巡护员之一,他的工作是常年督促牧民按核定数量放牧、巡查草原火患和搜集报送草原鼠虫害信息,同时给转场牧民提供帮助。

  昭苏县有845万亩草场,即便“天生丽质”,如果没有后天呵护,也很难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昭苏县通过实施牧民搬迁、围栏禁牧、草原修复治理、水源涵养区保护等工作,使草场退化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全县草场生物灾害发生数量和面积明显下降。

  “最大的变化是草场的草多了、高了,牧民能够储备更多的冬草,牲畜吃得好,自然长得好。另外,野生动物也多了。”叶尔哈那提为当地的生态变化而骄傲。

  春牧场中见生机

  披着柔媚的春光,踩着松软的泥土,看着冒尖的青草,就连待产的母羊都撒欢儿地小跑起来。

  特克斯县724户牧民,已日夜不歇赶着12万头(只)牲畜翻山越岭完成转场。3月18日,在特克斯县喀拉托海镇的春牧场,比牧民忙碌的是乡镇农业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早在牧民到来前就等待于此,做完人畜防疫消杀工作,又忙着帮牧民接生春羔。新生的几只羊羔很健康,没多一会就能站起来,这让牧民们开心不已。

  “这批羊羔健康长大,能换成良种犊牛,放到山下让住在定居点的媳妇饲养。”看着刚产的小羊羔,牧民阿依登 · 托列巴依算了笔账,现在,养一头牛相当于养10只羊的经济效益,良种犊牛与土种犊牛之间的价格最少差2000元,一头好的成年良种母牛顶得上两头土种母牛价格。

  3月20日,经过两到三天的跋涉,霍城县大西沟乡、芦草沟镇、萨尔布拉克镇等5个乡镇的258户牧民带着70543头(只)牲畜陆续抵达了春牧场。霍城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给羊做防疫工作的同时,在羊耳朵上植入了一个小小的芯片。这个芯片功能强大,只要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就会显示这只羊的生长地、吃过的食物、打过的疫苗等一系列信息。

  而在100公里之外,对于刚帮着弟弟从阿合牙孜沟将牲畜转到昭苏县喀夏加尔镇森木塔斯村春牧场的努尔开力得 · 别尔的胡力来说,转场已经不是他生活中关注的重点。

  努尔开力得曾是森木塔斯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他是村里的致富“领头羊”。

  “两年前我就将羊群交给弟弟代牧,我和妻子定居下来,把一部分小畜换成了大畜。”努尔开力得说,“我学会了科学养殖技术,养出来的牛马收入比在山上放牧高出30%,夏季,我和妻子还经营牧家乐和客栈,又能增收三四万元。”

  如今,随着定居兴牧工程的推进,伊犁河谷越来越多的牧民选择从四季转场变成两季转场,或是完全定居,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变样。伴随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一条条的转场路会发生更多变化,带给牧民的将是更加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 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