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新疆|和田文物故事(二)

2021年03月25日 17:01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和田地区博物馆有馆藏文物共有95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59件,另有约2000件文物标本,660余本古籍,近800件民俗类物。这里丰富的馆藏文物,沉淀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

  黍米饼

  黍米饼

  黍米即黄米,“五谷”之一。据最新考古研究,我国黍米的种植有一万年的历史。黍米熟后有粘性,现在的油糕、黄酒和传统小吃“驴打滚”等都是用黍米制成。在青铜时代即距今三四千年前,原产于我国华北地区的黍传入和田,丰富了当地的食物来源,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物,和田地区从此开始发展农业。

  玉猴

  这是一件唐代的玉猴,以白玉籽料雕琢而成,造型为一只蹲坐状的大猴,怀抱一只小猴,肩部骑有一只小猴,寓意“辈辈封侯”。设计独具匠心,动作自然生动,富有情趣。和田地区的采玉业在青铜时代已有相当的发展,但琢玉业自唐代才开始起步,工艺水平较内地低。这件精致的玉猴可能不是当地玉工的作品,很可能出自中原玉工之手。

  来通

  来通

  来通

  新疆共出土三件“来通”,两件是陶器,一件是玻璃器。其中和田出土两件,一件是约特干遗址出土的陶来通,一件是尼雅遗址出土的玻璃来通。“来通”这个词源自于古希腊人的称呼,取连通、流出之意。它像一个漏斗,可用于注入“神酒”,当时人们相信这种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而如果举起来通一饮而尽,则是对酒神致以最高敬意的方式。来通,从克里特岛起源,再到希腊人的追捧,进而便向亚洲开始传播,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阿姆河的广大区域,最终流入中国。

  石斧

  石斧

  石斧是我国史前先民广泛使用的一类加工工具,在新疆地区,南北疆各个地区都发现有不同材质的斧类器物,而在中原地区,这种不穿孔的斧类器物多见于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在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森林地带也有发现。

  打制石器

  打制石器

  恰克塔石器遗址位于尼雅河上游乌鲁克萨依河与恰克塔萨依河交汇处以南的山前台地上。出土的细石器主要有硅质岩、页岩、玉髓等质地,器形有船底型石核、圆锥形石核及剥落的石片石器等三类。两面加工的石斧或尖状器小的细石器,有刮削器、雕刻器等,加工技法较为成熟,“直接打击法”和“间接打击法”并存,部分使用压剥法,还采用两面压琢法进一步加工刃部。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些细石器和华北地区的石叶型细石器很相似,说明这些石器的主人与我国华北或北方地区的人群存在联系。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秦金俐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姜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