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 党在新疆100年·遍地风流②】杨拯陆:我要做一名祖国工业化的尖兵

2021年04月13日 09:26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遍地风流② 

1955年4月,杨拯陆(右2)离校赴疆前与同学合影留念(资料图片)。 

杨拯陆烈士生前留影。□图片均由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提供

  人物档案

  杨拯陆,生于1936年3月12日,是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女儿,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地质系,是新中国第一批地质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她志愿到新疆工作,参加石油大会战。1958年9月25日,杨拯陆带队在新疆三塘湖盆地进行石油地质勘探时,遭遇寒流袭击,不幸牺牲。

  “我是党员,要去最艰苦的野外锻炼和学习。” --杨拯陆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克拉玛依记者站 田华英

  在新疆三塘湖盆地吐哈油田所在地,有一个含油地质构造,被中国地质学会命名为“拯陆背斜”。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这里曾经是杨拯陆工作过的地方,也是她为祖国石油地质勘探事业而牺牲的地方。

  2008年11月28日,在杨拯陆烈士牺牲的地方,吐哈油田公司隆重举行杨拯陆铜像落成典礼。铜像总高度3.78米。其中,人像高2.2米,寓意杨拯陆牺牲时年仅22岁;基座高1.58米,寓意杨拯陆牺牲于1958年。每年的9月25日,铜像前摆满鲜花,当地的人们以这种方式表达着对烈士的追思和缅怀。

  如今,吐哈石油人踏着杨拯陆的足迹,在三塘湖地区先后发现了牛东、石板墩等4个含油区块,已累计发现石油储量2.6亿吨……

将门虎女来边疆

  “在我队工区中……八道湾层中的大片油浸砂岩都发育在底部,这些油气显示都有力地说明了平地泉层是一个生油层,这套岩性可以与南缘油页岩层对比,这就是说这一套在生油上(是)有巨大价值的地区……”

  2021年4月5日,记者把上述文字转发给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研究所副所长卞保力,请他从专业角度对这段记录做一评价。

  卞保力很快给出了回复:这是一份非常久远的油气资源生油层评价,能看出记录者有非常强的专业素养,即使放在今天,对页岩油的勘探发现依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卞保力的判断没错,这份评价距今已有63年。

  这份文字记录,摘自杨拯陆1958年1月28日拟写的克拉美丽红山区地质总结报告。

  1936年,杨拯陆出生的那一年,父亲杨虎城与张学良为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第二年5月,杨虎城与妻子受蒋介石之逼出国“考察”。杨拯陆和三个姐姐被寄养在外祖母家,隐姓埋名,东藏西躲,在恐惧中度过了她们的幼年和少年。

  1953年,杨拯陆高中毕业后考入了西北大学石油地质系。进入学校后,她了解到新中国的建设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资源,而寻找资源最急需的就是地质人才,这坚定了她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决心。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入校的第二年,杨拯陆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今年87岁的李溪滨,还记得在西北大学与杨拯陆同窗两年的点点滴滴:“学习特别好,对人特别热情,是我们的团支部书记……”

  大学毕业时,许多同学都认为杨拯陆作为名将的后代,加之本人各方面表现突出,留在西安甚至到北京等大城市工作都是可能的事。然而,杨拯陆却坚决选择了前往最艰苦的新疆工作,后被分配到新疆石油管理局。

  1955年7月的一天,一辆卡车从西安驶出,一路向西。卡车上,杨拯陆和李溪滨等十几名毕业生一路唱着歌儿,向着新疆奔去……

“我是党员,要去最艰苦的野外锻炼和学习”

  李溪滨说,来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后,杨拯陆被安排在机关地质科工作。

  杨拯陆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找到局领导,坚定地说:“我是党员,要去最艰苦的野外锻炼和学习。”杨拯陆的选择在同学中引起了很大震动,也坚定了同学们干好工作的信心。

  随后,杨拯陆去了安集海野外地质勘探队实习,实现了她上大学时在《陕西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所写的“我要做一名祖国工业化的尖兵”的梦想。

  地质勘探队的工作非常辛苦,每天都在野外,风餐露宿。杨拯陆所在的地质勘探队工作的区域,处在准噶尔盆地边缘的戈壁滩上,那儿荒无人烟,许多地方都没有水,夏天炎热,整个戈壁就像一个大蒸笼,气温常常都在40摄氏度以上。到了晚上,又寒气逼人,还要穿棉袄。到了冬季,更是异常寒冷。

  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工作,杨拯陆从来没有喊过苦和累。

  1957年,杨拯陆担任117地质勘探队的代理队长。当时,117队担负着克拉玛依地区的石油勘探任务。

  她常常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一次,她和队友骑马到野外去勘探,因路途很远,当天无法回到地质队大本营,只好就地寻找一个山洞住下。夜幕降临,远处传来了阵阵狼嚎声。为了安全,他们捡了一些树枝将洞口堵住。半夜狼嚎声越来越近,杨拯陆没有叫醒同伴,自己点燃草把扔出洞外,就这样过一会扔出一把。到了天亮,她叫醒同伴出洞一看,地上到处是狼的爪印,此时,他们才发现住在了狼窝里。

为了找石油 革命加拼命

  “虽然是一个小姑娘,但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虽然共事不到一年,但周则明很佩服队长杨拯陆。

  1958年,106地质勘探队组建,杨拯陆担任队长。不久,周则明来到106队工作。同年,106地质队奉命前往三塘湖地区,工作任务是完成1∶10万比例尺的地质普查。

  为了完成任务,本决定在9月结婚的杨拯陆推迟了婚期。

  三塘湖位于哈密以北,中蒙边境线以南的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环境恶劣,气候多变。

  周则明记得,106队初到时,一场大风,把他们新领的帐篷撕成了碎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如何完成这个高指标任务?杨拯陆说出5个字:革命加拼命。

  为了赶进度,杨拯陆将队员们分成几个组同时进行,天黑了就地宿营,连干几天之后才回营地。吃喝就三样:馍馍咸菜水。

  到了1958年9月25日,离中秋节还有2天,三塘湖地质普查接近尾声。这天早晨,106队在队部集合,杨拯陆安排大家按东西方向分四个组进行收尾工作,周则明和杨拯陆分别往东北和东南方向。

  “分开时,我们约定,晚上早点回队部过中秋节。”周则明说。让周则明没想到的是,出发时晴空万里,到了下午,狂风夹着雨雪突然袭来,气温骤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

  夜幕降临,回到营地的队员们发现队长没回来,开着汽车冒着狂风暴雪到处寻找。夜里,队员们又燃起篝火,给杨拯陆指示方向。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

  第二天,在距离队部不到2公里的地方,队员们找到了杨拯陆的遗体,发现她俯卧在一道冰雪覆盖的斜坡上,两臂前伸,十指深深地插在泥土里。在她的怀里,揣着一张新绘的地质图……

  看到这个场景,队员们泪如雨下。

  杨拯陆牺牲后,党组织追认她为“党的优秀儿女,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坚强不屈的模范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把杨拯陆勘察的三塘湖盆地的一个含油地质构造命名为“拯陆背斜”,以表彰她对中国石油地质勘探事业的贡献,以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责任编辑: 刘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