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改变福州:为有福之州治理现代化装上数字引擎

2021年04月21日 10:25   来源:福州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已被写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福州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前沿阵地,数字政府发展指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列第四。数字,已成为福州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引擎。

杨桥河南社区服务中心,市民正在“e福州”自助终端上办事。福州日报记者 池远 摄 

  更优的政务服务供给 

  取出身份证置于读卡区,一步完成身份识别、“健康码”登记、现场取号。近日,来到福州市市民服务中心办事的吴阿姨直呼:“又方便,又安全!”

  此前,市民办事需要经过打开手机亮出“健康码”,并扫张贴码等多项操作,才能到机器前进行取号。“很多公共场所都是这样的流程,对于操作智能手机不利索的老人来说,就有点小麻烦了。”吴阿姨说。

  办事不再“亮手机”,取号能辨“健康码”,这是年初福州市行政(市民)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出的数字防疫举措。通过对接闽政通“健康码”相关接口,群众只刷身份证即可读取、登记“健康码”信息,由内部系统进行查证,更加安全便捷。

  数字政府建设一小步,便民惠企一大步。在福州,数字政府建设与优化服务融为一体,见证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作为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试点城市,福州市政务服务“指尖办”的进程正在加速。

  5秒!家住仓山区的林女士,只用了5秒,就在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为刚满2个月的宝宝完成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登记(新生儿)。她点赞道:“朋友们以前都是带着孩子的户口簿去医保中心窗口办理,我足不出户就搞定,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这项数字红利来自去年疫情防控期间,福州在全省率先推行的行政审批智能“秒批”服务。新搭建的智能审批系统不仅对接了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市可信电子文件库等主要接口,推动申请人相关信息的数据共享,还利用数据查询核验、图像识别、语义理解识别等技术手段“读懂”材料,实现自动判定。

  如今,已有26个高频办理事项由人工审批变为机器“秒批”,平均办理时长由5小时缩短至5秒,实现办理“零上门”、审查“零人工”、审批“零延时”,真正做到“一趟不用跑”。此外,福州还有交通出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近100项政务服务可以掌上一键办理。

  走几步去街道社区,甚至地铁站、商超,也能轻松把事办完。福州推动实现全市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积极开展政务服务下沉试点工作:在百姓频繁打交道的地方,投放200多台“e福州”自助服务终端,实现104个便民服务事项“就近办”;在全市100个村居(社区)试点搭建政务服务事项社区综合受理服务平台,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不断挖掘的数据潜力,不断释放的便民福利背后,是福州市持续构筑的“一云、一网、多平台”政务基础支撑体系。据统计,云平台已为82家单位、225个信息化项目交付2860台云服务器;电子证照归集总量达2526万份,累计提供应用服务630万次;可信数字身份公共服务平台入选省会级十大优秀创新案例。

  更新的社会治理方式 

  餐饮从业人员未戴口罩?经营无标签或过期食品?没有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碰到这些餐饮服务领域常见的违法违规行为,市民都可以随手拍照,上传“e福州”APP举报。

  3月,福州创新社会共治举措,在“e福州”上增设“网络餐饮e治理”公众举报入口。这意味着,福州首创的网络餐饮行业内部举报人奖励制度,范围已扩大到全体市民,全国领先的“业内人”举报制度和“不露面”兑奖机制得到进一步深化。

  依托数字的力量,政府服务实现大范围触达个体和企业,同时个体和企业也能及时向政府反馈意见建议。治理主体间的双向触达,为政府、企业与市民共同治理福州带来新机遇。

  福州市12345便民(惠企)服务平台作为城市“总客服”,也是政民良性互动的见证。

  “雨水边沟塌陷,存在安全隐患。”不久前,市民李先生早上上班途经福大东门公交车站后的无名小路,发现行人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坑”。他将问题报给福州市12345便民(惠企)服务平台。

  让李先生惊喜的是,问题在中午就解决了:“效率真的很高,给你们点赞!”原来,市“智慧福州”管理服务中心一接到诉求件就进行智能批转,属地建设局工作人员迅速行动,还反馈了处置后的照片。

  通过创新“12345+”服务模式,福州12345平台全天候不间断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群众投诉、政策咨询、便民生活等多元化综合性服务,基本做到问题及时发现、任务准确派遣、问题及时处理、结果及时反馈,2020年取得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排名第一的佳绩,荣获“全国十佳热线奖”。

  在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福州正加快数字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引导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不断拓展公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一个公众号,让幸福通向千家万户。散步路上碰到公共设施破损,家住鼓楼区锦江社区的林兆翎习惯性打开“鼓楼社区幸福通”微信公众号反映。在这个平台,办事预约、民情恳谈、有话要说、福利领取等社区服务尽在“掌”握,让社区与居民成为“线上好友”。

  一个小程序,酿出幸福生活的味道。进出不用带卡,刷脸即可放行,家住晋安区桂溪社区的林希享受着“晋我家”支付宝小程序带来的便利。小程序还可以在线参与社区评议和协调、关爱帮扶困难群众,成了社区居民的线上“百宝箱”。

  正当各县(市)区纷纷搭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数字渠道,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奠定基础时,福州市“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被正式提上日程。

  “十四五”期间,福州市将建设新型“智慧社区”,加快推动福州市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并接入“城市大脑”系统,实现各社区相关数据与职能管理部门的共享、协调、联动、交互,实现社区信息管理可视化、人员管理精细化、业主服务智能化。

  更高的城市建管水平 

  数字治理既让城市变得更“聪明”,也在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信息技术的精准性、智能化等优点,为福州城市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去年12月起,一场“散乱污”企业(场所)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在全市擂响战鼓。然而,这项工作点多面广,涉及多级多部门,如何提高案件上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福州市请来了“数字帮手”,在“生态云”平台上部署“散乱污”整治一张图模块。“通过一张图模块,我们可以实时掌握‘散乱污’企业的空间分布特点,跟踪整治成效对周边环境质量影响情况,快速解决群众信访投诉问题,降低环境信访重诉重访率。”福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而这只是福州市“生态云”平台的“技能”之一。福州市“生态云”(一期)按照“大平台、大整合、高共享”的集约化建设思路,整合汇聚了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部门单位的业务数据和物联网、互联网等数据,初步构建环境监测、环境监管、公众服务三大信息化支撑体系,生态环境智慧管理全方位转型走在全国前列。

  新城建设中,福州也对接上了“数字帮手”。滨海新城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和三维地理信息技术(3DGIS),正在构建统一的城市信息模型(CIM),让城市基础设施都有唯一的“身份信息”。在此基础上,滨海新城“规建管一体化平台”(一期)上线试运行,打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竣工移交、管理维护等各环节,在建设过程中同步形成与实体城市“孪生”的数字城市,为规划审批提供更加翔实、直观的审查依据,为高质量城市建设管理提供保障。

  赋能城市管理的数字载体还有很多,它们在榕城大地层出不穷、各显神通——

  新冠肺炎动态监测分析平台,利用数据归集与分析,实现动态监测、排查,支撑疫情态势研判,经受了实战检验;

  全球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肝病和肝癌大数据平台,汇集全国历年超6万例肝癌患者和62万例肝病患者的全疾病周期数据,为临床医生提供专家级辅助诊疗服务;

  全省首创的房屋结构安全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数据排查房屋近400万户(栋),排查率达99.82%,发现隐患房屋超2万户(栋);

  福州综合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集城市交通信息发布、智能调度、运营分析等服务于一体,实现数据智能驱动的城市交通管理服务模式

  ……

  一系列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数字应用场景掀起的是一场数字治理改革。新时代信息技术在迭代升级,多方共治的良好生态、便捷高效的服务效能在加快形成,有福之州的社会治理还将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

  (福州日报记者 莫思予)

[责任编辑: 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