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界地球日】生态环境改善让更多生物落户新疆

2021年04月23日 09:31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郑卓

  萌萌的伊犁鼠兔、冷艳的哈巴河翠雀花、俏丽的明铁线莲……这些都是近年来在新疆发现的新物种,这样的发现还在不断被刷新。

  随着新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珍稀动植物得以与人类共享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物大家族不断“添丁进口”

  4月20日,博湖县林业和草原局传来喜讯,由科研人员组成的调查队在对博斯腾湖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新发现11种鸟类,刷新了博斯腾湖鸟类记录。而在半个月前,植物爱好者在新疆发现的3种翠雀花新种(布尔津翠雀花、尼勒克翠雀花和哈巴河翠雀花),经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鉴定,被认定为世界上从未记录过的植物新物种。加上此次发现的3个翠雀花新种,新疆目前已有翠雀花属32种及3个变种。

  在新疆,生物大家族正不断“添丁进口”。

  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里,10万号各类标本被仔细归档、保存。

  4月20日,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标本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李文军正在一堆标本里忙碌。这些标本有很多是新疆特有物种,最终将被录入正在建设中的中亚干旱区数字标本馆,为全世界研究新疆物种多样性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便利,每年电子标本馆的下载量达到50万次。

  据介绍,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物物种,仅新疆天山就有野生动植物3000余种。其中,珍稀濒危动植物近500种、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植物71种、特有种149种、盐生植物210种。其中不乏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观赏花卉、经济果木、农作物近缘种及特色药用植物等。

  保护区成为珍稀物种庇护所

  之所以有如此多样性的物种分布,和新疆特殊的地理构造息息相关。李文军介绍,以天山山地为例,因为构造特殊,在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来临之时,天山山脉的谷地和盆地成为物种的“最后避难所”,很多物种在此地得以保留并进一步演化出新的物种,造就了新疆物种的多样性,这也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被称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摇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丰富的物种是自然天赐,如何保护却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曾经因为捕猎和环境问题,普氏野马一度在原生地准噶尔盆地消失。

  普氏野马是拥有6000万年进化史的活化石,目前全世界仅存2400余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1986年,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成立,在引进24匹野马的基础上,成功繁育了6代760匹野马。

  2001年,27匹野马被放归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首次野马野放试验,普氏野马终于回归原生地准噶尔盆地。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杨建明介绍,目前,中心有野马477匹,其中野放种群267匹、半散放种群113匹、圈养种群97匹,是世界上野马数量最多的野马繁殖基地。

  在温泉县新疆北鲵科研宣教中心,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孑遗物种——新疆北鲵正在呵护下成长。这个濒临灭绝的物种,在过去几年间不仅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还在人工环境下自然产卵。1997年,自治区级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成立,并于2017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

  据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数据显示,新疆现有自然保护区28个,其中:国家级15个、自治区级13个。保护区主要涵盖森林、灌丛、草地、荒漠、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这些保护区成为新疆特有珍稀物种的庇护所。

  管理法规筑牢生态保护红线

  保护区重在“保护”,通过实行最严格的“红线”,以确保区域内的动植物不受人类干扰。

  2017年,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目前,艾比湖湿地、塔里木胡杨林等一批自然保护区颁布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实现了“一区一法”,切实提高了我区自然保护区法治建设水平。

  如果人类发展与自然遭遇时,怎么办?人类让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明确,机场、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应当避让保护区;无法避让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编制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方案,保护方案中确定的野生动物保护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工程项目不得投入使用。

  于是,当新疆首条沙漠高速公路穿过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时,项目设计预留了动物通道,在施工时设置了9个宽达8米的涵洞,以保护区域内野马、羚羊等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除了严格管控保护区建设项目之外,我区还要求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科学、简明、可操作的原则,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规则,探索建立生态修复市场化投入机制;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牵引,动员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的参与投入力度,切实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增加生态产品供给。

  一条条保护红线、一项项机制创新、一次次资金投入、一个个修复工程,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

[责任编辑: 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