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 党在新疆100年·遍地风流⑦】杜银娃:新疆第一代电力人的杰出代表

2021年04月29日 09:12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苇湖梁电厂(原迪化电厂)变电站施工现场。

杜银娃。 新疆华电苇湖梁新能源有限公司供图

  人物档案

  杜银娃,1932年出生于甘肃武山县,1949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转业到原新疆八一钢铁厂,1953年调入迪化电厂(现新疆华电苇湖梁新能源有限公司),历任锅炉分场党支部副书记、厂工会副主席等职。工作期间,分别于1959年、1960年、1961年、1964年、1966年、1977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2012年,杜银娃因病去世,享年80周岁。

  “祖国哪里需要人,作为党员,我就听从指挥去哪里。”  ——杜银娃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

  4月21日,在新疆华电苇湖梁新能源有限公司厂史馆内,该公司综合管理部工作人员李文指着排在“铁骨脊梁”版块第一位的照片介绍:“这就是杜银娃,他不仅是我们厂的骄傲,也是新疆第一代电力人的代表。”

  照片里的杜银娃,衣服左胸位置上佩戴着满满的奖章,腼腆地笑着。这位先后六次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的新疆第一代电力人,以这种光辉的形象被永远定格在新疆电力史中。

  作为苇湖梁电厂的第二代,李文对杜银娃很熟悉。在她的记忆中,杜银娃是一位典型的共产党员、中国工人。“杜老不善言辞,他获得那么多荣誉,从来没有炫耀过。我们很多年轻人对他的认识只停留在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上。甚至有些荣誉是在他去世后,看到他遗物中的奖牌才知道的,原来他为新疆电力行业奉献了那么多。”李文感慨。

  随着李文的讲述,一幅幅老照片把记者带回20世纪50年代杜银娃参建新疆第一家火力发电厂的场景之中。

  哪里需要去哪里

  当年,杜银娃是随同王震将军进疆的军人。那时新疆基础工业薄弱,经济生活落后,电力严重短缺,人们生活水平极低。电灯不亮,道路不平,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为了稳定新疆局势,发展地方经济,政府决定筹建一座现代化的中型火力发电厂。1950年,苇湖梁电厂(原迪化电厂)开始了最初选址。同年4月,中国与苏联签订合同,确定苇湖梁电厂一期工程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2年5月11日,苇湖梁电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

  为了加快电厂建设,一大批刚刚经历枪林弹雨洗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放下了手中钢枪,在芦苇荒滩上当起了建筑工人。1953年6月,从部队转业没多久的杜银娃也加入了这支建设大军。

  杜银娃生前曾对媒体回忆过当时的建设场景:“所有参加施工的干部和工人都住帐篷、睡马厩,每天挖土、砌墙、搬钢筋、运水泥,大家劲头十足,没有一个闲人。”

  几十吨重的锅炉完全靠人拉、肩扛、滚杠、倒链这些原始方式,一点点安装到位。当时的技术人员,基本是从部队转业的军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为了看懂图纸,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俄语。杜银娃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不仅学俄语,还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杜银娃曾对儿子杜建伟说:“从甘肃到新疆,从军队到电厂,我的每次选择都是一个主题——祖国哪里需要人,作为党员,我就听从指挥去哪里。”

  干一行钻一行

  1953年12月30日,冰天雪地的芦苇滩上锣鼓喧天,彩旗飞扬。苇湖梁电厂1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这是新疆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的火力发电厂。

  杜银娃身份因此再次转变,从建设者成为一名电厂锅炉车间运行工人。锅炉运行是火电厂工作最辛苦的岗位,上煤、除渣、打焦的工作都是强体力劳动,没有顽强的意志很难坚持干下去。

  杜银娃不仅是合格的锅炉工,还把工作干到了极致。作为新疆首批锅炉工,没有师傅手把手传授经验,他只能在繁忙工作之余看技术书籍自学,边学习边实践,掌握锅炉运行操作技术。

  怀着对工作的热爱,以及为新疆发展提供电力保障的信念,杜银娃仅用1年多时间就看完了有关锅炉运行设备、维护方面的书籍,他也因此养成了善于研究问题的好习惯。

  1953年,锅炉刚开始运行投产时煤耗较高,每千瓦时煤耗达1400克。杜银娃决心找到煤耗高的原因。他开始观察锅炉运行情况,仔细记录每一时段的投煤量、炉温、主汽温度、引送风等数据,下班后对照书本上的标准燃烧数值研究,终于找出原因。经过不断调整锅炉燃烧方式和技术革新,1955年锅炉煤耗降到590克,后又降到550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发电厂综合煤耗,节约了发电成本。

  “父亲很轴,对每件事都特别认真。还记得,我儿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生了厌学情绪。一向沉默的父亲,难得对孙子进行了说教。”杜建伟回忆,“父亲说,想做好一件事,只要用心坚持,就一定能干好。现在这句话已成为我们的家训。”

  扛起党旗当模范

  见到杜银娃的徒弟买买提吐尔逊·克里木时,他正在擦拭自己的奖牌。今年78岁的买买提吐尔逊1964年获得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师徒二人同是劳模,也成为苇湖梁电厂的一段佳话。

  在买买提吐尔逊眼里,杜银娃是好师傅,也是好班长,更是事事冲锋在前的优秀党员。

  “1958年,我从和田被招入苇湖梁电厂工作。来之前,别说锅炉了,我连电都没见过,普通话更是一句都不会说。师傅看到我的情况,对我工作生活都特别关照,手把手教我练技术,教我学普通话,带我一起熟悉设备操作。我从师傅身上学到了爱岗敬业、勇挑重担的优点。”买买提吐尔逊说。

  杜银娃担任班长期间严格遵守生产操作规程,对职工技术学习坚持言传身教,在全班形成学习技能、提高素质、保障安全的热潮。他带领全班摸索和开创了“勤检查、勤调整、勤联系、勤维护、勤汇报”的五勤方法,为苇湖梁电厂生产一线树立了科学管理典范,取得了安全生产好、经济效益高的好成绩。他所带的班组实现连续3500天安全运行,连续十年被评为先进班组。

  “师傅数十年如一日以身作则,工作时不管碰到什么问题,也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带领我们解决。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买买提吐尔逊说。

  如今的苇湖梁电厂,看不到煤粉的污染、看不到灰渣的运输,只见鲜花盛开,绿树成荫。苇湖梁电厂自2008年在全疆率先进行了烟气脱硫技改工程后,又于2013年关停了热电联产机组,彻底转型新能源。几十年间,电力动力源变了,但以杜银娃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精神,仍在这里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 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