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野·新72行】新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以匠心唤醒文物

2021年05月07日 09:1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黑宏伟

  4月28日,在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纺织品修复室里,文物修复师马叶桢静静地坐在工作台前,眼睛盯着台面上一件尼雅遗址出土的绣花棉布裤,细细地观察着,时而用软尺测量,时而又用手中的镊子和软毛刷小心翼翼地整理着织物……

  她今年33岁,是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纺织品组的一员,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经11年。

  “我们目前修复的万世如意锦袍、绣花棉布裤等十件珍贵的纺织品文物属于尼雅遗址出土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项目计划实施时间为两年。”马叶桢说,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新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给予很多支持,保护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加班加点都是常事。

马叶桢正在修复文物。马叶桢供图。

  墓葬中出土的纺织品,经历了数千年岁月的地下埋藏,文物出土时常伴有污染、糟朽、松散、破裂、褪色等不同程度的病害状况。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就是增强文物自身强度,延长文物寿命,通过保护修复手段展现其曾经的光彩。

  保护修复纺织品文物首先要对其进行基本信息采集、病害调查,并对织物组织结构、材质种类、染料成分等方面进行相关检测分析,根据每一件文物的残存状况,制定具体的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马叶桢介绍,“在修复过程中,还需要对文物进行相应的消毒和清洗。一般情况下,平整文物时以织物的经纬线为基准,尽量做到经平纬直,操作时需缓慢、轻柔,这不仅考验修复师对文物的观察能力、操作技术,还十分考验我们的耐力。”

  令马叶桢难忘的是一件喀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条纹丝绸长衣。“初见这件文物时,虽可以看出是一件衣服,但残缺严重,领部与衣身完全分离,且织物组织松散糟朽,关键是具体形制很不明确,一时无从下手。” 马叶桢说。

  为确定它的准确形制,马叶桢团队查阅大量资料,并从文物的缝线位置、面料拼缝方式,甚至一个细小的针眼进行观察分析。

  马叶桢拿出档案夹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当时修复的那件条纹丝绸长衣的文物修复档案,从检测分析、文物修复路线的确定,到文物清洁、平整、拼对整理及形制确定,再到针线修复,历经半年时间才完成。”

马叶桢和同事正在修复唐代文物宝花凤纹锦袖暗花绮袍。马叶桢供图。

  马叶桢所在的纺织品组共4位修复师,在近三年的工作中修复纺织品文物70余件。“根据文物保存状况不同,修复所需的时间也不同。一件纺织品的针线修复过程,少则几天,多则数月。从事这个工作需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马叶桢说,对修复过的文物,每一件都有感情,它们每一件都带有那个年代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从织造工艺、纹饰图案、制作方法,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深入研究。

  在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像马叶桢这样的修复匠人有20名,组建了金属、纺织品、纸质、泥塑壁画等小组对各类文物进行修复。

  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杨华介绍,很多文物在修复之前,可以说是“残破不堪”,有的锈迹斑斑,有的残缺破损,文物修复师“妙手回春”,让它们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责任编辑: 傲优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