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博物馆的N种方式①】和田博物馆:拍摄三维照 文物可“把玩”

2021年05月14日 09:21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汉代“君宜高官”铭文青铜镜。

东汉“元和元年”锦囊。

工作人员在对文物进行全景深高清拍摄。图片均由和田博物馆提供

  【开栏语】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全疆各地博物馆积极探索新模式,利用新技术推出好看、好玩的特色展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走进博物馆不仅成为一种充满快乐的生活方式,更成为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终生教育空间。天山网-新疆日报今起推出《打开博物馆的N种方式》专栏,“打开”博物馆、读懂博物馆,与您一起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并从传统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你能分辨出哪张是原件,哪张是仿品吗?”举起北朝时期文物狩猎纹单耳石杯的两张照片,和田博物馆陈列部工作人员艾力·阿不都拉问记者。除了背景色略有不同,两张照片上的文物几乎一样。

  通过三维扫描建模、全景深高清照片贴附等技术,和田博物馆的110件文物有了720°立体数字照片,并在近期陆续上传云端。观众登录该馆微信公众号,就可零距离“把玩”这些千年文物。

  720°立体还原

  在和田博物馆3楼工作室,三维数据采集师蔡平迎双眼紧盯电脑屏幕,工作台上,全景深高清相机正对和田出土的记载有仓颉造字故事的木简进行拍摄。“通过这种技术拍摄出的文物照片,观众从任何角度欣赏,细节都很清晰。”蔡平迎说。

  和田博物馆2020年开馆以来,积极着手文物数字化工作。去年11月,该馆与深圳华图测控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对和田地区出土的410件重点文物进行数字化呈现和传播,其中对110件代表性文物采取高精度三维扫描。

  “通过激光扫描文物,采集细节信息,三维建模误差小于1毫米。”蔡平迎说,三维立体模型能最大限度还原文物细节,“这时的模型就跟石膏像一样,没有文物原本的颜色和质感。要让观众看到文物的原貌,就必须拍摄全景深高清照片,并贴附到三维模型上。根据表面不同情况,每件文物要拍摄400到600张全景深高清图片。”所有工序完成,文物将以上下、左右720°数字化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博物馆馆长张化杰说,对文物进行数字化记录,为其建立翔实的数字档案,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激光扫描测量记录的,翔实记录了文物的基本信息。

  经高精度三维扫描数据采集和大量的软件分析计算,最终文物呈现在观众面前,文物还原度达到95%以上。

  拍“写真”不容易

  “和田古称‘于阗’,南枕昆仑山,北依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田河、克里雅河、尼雅河等由南向北流淌……”这是和田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田历史文化陈列展览”的开篇。观众一进来,就会被丰富的纺织品、木简等文物所吸引。

  “和田地理环境特殊,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纺织品文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加大了三维扫描的难度。”蔡平迎曾协助多家博物馆完成文物数字化工作,但这次在和田遇到了“挑战”。

  出土自民丰县尼雅遗址的“元和元年”锦囊(东汉章帝年号,公元84年),是丝织文物,非常柔软。“拍摄中,布光是最难的,我们用了两个专业书画调形灯,才让放置它的摄影台表面光强度完全均匀。”蔡平迎说。

  “拍摄角度也反复尝试。”艾力介绍,过去丝织文物都是平铺后拍摄,只能看到文物正面,“我们通过架空文物的方式进行三维扫描,最大限度还原了文物全貌,配合旋转平台,达到最佳拍摄效果。”为了获得更好的画面质量,他们还采用超高像素相机全景深拍摄,以达到文物纹理和颜色百分之百还原。目前,“元和元年”锦囊数字化润色工作仍在进行中。

  文物永久保存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数字化让人们看到“文物永久保存”的希望。

  “我们正陆续在‘和田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推出这110件文物,让馆藏文物跟着观众走。”张化杰说,“相比内地,我们的文物数字化工作起步稍晚,需要完善和进步的空间很大。但正因为起步晚,可借鉴的经验也多,少走一些弯路。”

  和田博物馆今年将对400多件藏品进行信息采集,逐步建成线上展览和藏品信息数据库,并面向公众开放线上观展和信息查询服务。

  “随着3D计算机图形、高分辨率渲染、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和日益成熟,先进技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对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有很大促进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开展这些工作,实现和田博物馆馆藏文物全部数字化。”张化杰说,数字化文物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正能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让公众更直观了解历史,看得好、听得懂、记得住、讲得出。

[责任编辑: 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