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瑰宝·镇馆之宝②丨哈密文博院(博物馆)·《弥勒会见记》

2021年05月17日 10:0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

  弥勒佛祖成了“明星人物”,不仅开口给自己的新书代言,还在新书发布会上答应给粉丝孙悟空签名。临近世界博物馆日,哈密文博院(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MG动画视频,用这种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镇馆之宝”《弥勒会见记》的前世今生。

  《弥勒会见记》是一部融宗教色彩和文学创作于一体的戏剧文学翻译作品,年代约在公元9至10世纪,剧本写本宽21.7厘米、长47.5厘米,共计293页,由序曲和25幕正文构成。

  “经过研究,这卷写本残卷原来为27幕,现仅缺少剧本尾声的两幕,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完整的回鹘文写本文献。”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馆)副馆长严枫说。

  1959年4月,哈密牧民牙合亚热依木放牧时,在一棵大松树的空心洞里发现了一卷残破书页,写满了他看不明白的文字。他把残卷交给了当地政府,后经专家鉴定,大家才知道,这卷残破书页竟然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回鹘文手抄大型佛教剧本《弥勒会见记》写本残卷。

  20世纪,新疆除哈密地区发现《弥勒会见记》写本残卷,吐鲁番、焉耆等地也曾发现《弥勒会见记》写本残卷。其中,哈密地区发现的回鹘文写本残卷和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吐火罗文写本残卷,均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馆)提供

  《弥勒会见记》记载的是什么内容?

  严枫介绍,《弥勒会见记》先由名为圣月的法师根据印度原本转译成古焉耆文,再由高昌智护法师转译成古回鹘文。剧本在文辞和叙事方面,均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剧本以弥勒佛生平事迹为主线,“出生”“出家”“成佛”“会见佛祖”到“拯救生灵”等情节,架构为一部宗教说理的原始戏剧。剧中有人物、对话、唱词和故事,剧的每幕前还标示有演出地点,可以说具备了演出的基本要素。

  据专家考证,大约在公元9到10世纪,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弥勒会见记》由焉耆、吐鲁番传至哈密。主持哈密写本抄写的施主和序文作者名叫曲·塔什依甘,文中自称“都统”,很可能是高昌回鹘派驻哈密的统帅。

  根据文中记述,曲·塔什依甘家世显赫,家族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抄写《弥勒会见记》的目的是为了未来和弥勒佛相见,此外还特意命人修建弥勒佛尊像一座,并命人书写《弥勒会见记》一部。

  研究显示,这部剧本写本残卷有3种不同的笔记,成书至少有3个不同的人抄写完成。

  “《弥勒会见记》的发现进一步说明,新疆历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地区。严枫说。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黄涧华在央视《国宝档案》节目中分析,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元曲和宋代评话是文学作品中比较早的形式,但是《弥勒会见记》剧本写本却让人们看到,在公元8世纪,西域就已经有多幕戏剧的演出,并且有了长篇剧本存在,“这一点,把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的历史大大提前了。”

[责任编辑: 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