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一步千年

2021年05月20日 09:34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王安润

  黄沙漫漫,碱水涟涟,飞尘蔽日,枯树连天。

  无数次风尘沙暴、无数个花开花落,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达里雅布依村被牢牢锁在历史的烟雨中。

  达里雅布依村距于田县城240公里,距新居民点达里雅布依小镇易地扶贫安置点150公里。从达里雅布依小镇到于田县城91公里,仅个把小时的车程。这几个简单的数字,折射出达里雅布依村几代人的生活变迁。

  依旧是那个世界第二大沙漠,依旧是那片三千年不朽的胡杨,依旧是那个锈迹斑斑的古老村落。当精准扶贫的阳光雨露洒下,达里雅布依村彻底挣脱“死亡之海”的枷锁,实现整体搬迁,创造了新时代的“凤凰涅槃”。

  这一天是2019年9月27日,达里雅布依村一步跨越了千年。

  

  今年24岁的库尔班尼莎·买提肉孜,是达里雅布依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在于田县读高三那年,她请了15天假。好久没见到家人的库尔班尼莎归心似箭,想着快要见到爸爸妈妈了,好想吃一顿黄灿灿香喷喷的抓饭。尽管这是一个奢侈的想法,但她坚信妈妈一定会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要求的。

  然而,她回家搭乘的大货车行驶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途时出故障“趴窝”了。更要命的是,整整一个冬天都没下过的雪,这时候飘了下来。

  夜幕降临,寒气袭来,荒无人烟的夜晚异常寒冷,库尔班尼莎裹紧外套蜷缩在货车驾驶室里,心急火燎地看着窗外的大雪,一筹莫展。

  3天过去了。正当他们绝望之时,达里雅布依村村民“沙漠王”热杰普·吐逊开车路过这里,让库尔班尼莎一下子看到了希望。热杰普取出工具帮助他们修车,库尔班尼莎点燃了一堆篝火,透过跳动的火苗,她看清了热杰普宽阔的黑脸。

  热杰普是往来达里雅布依村和于田县城次数最多的人。这条曾被当作“东方达喀尔”的路,一般人不敢轻易挑战。热杰普驾车技术精湛,从不将其视为畏途。这些年来,他从赶毛驴车、开拖拉机送货,到用汽车接送村民,方圆几百里,热杰普在村民眼里几乎成了“勇士”的代名词,“沙漠王”的称呼由此而来。

  热杰普一边修车,一边与库尔班尼莎聊天。她啃着苞谷馕,想起了小时候的事情。由于在村里只能读到小学三年级,孩子们需要到县城上学,寒暑假才能回家。每当周末来临,10岁的她和5岁的妹妹久久站在于田县小学某间宿舍的窗前,远眺240公里外达里雅布依村的方向。想家的思绪如同一只山雀,总在撩拨她俩脆弱的心。

  姐妹俩的父亲依明江·阿布力孜,是村里有名的能工巧匠,在他开了摩托车修理铺后,家里的日子好过了一些。各种型号的摩托车只要进了修理铺,大大小小的故障在他手下都不是个事儿。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依明江擦掉手上的油污,毫不犹豫地将姐妹俩送到了于田县小学念书。他希望女儿告别愚昧和无知,过上与自己不一样的生活。当破旧的屋子里充满寂寞时,依明江经常在妻子的催促下,来到有信号的地方拨通女儿的手机,哪怕听听她俩时断时续的哭泣声也是一种满足。

  因大漠阻隔,达里雅布依村与外界联系很少。土地的贫瘠程度决定了这里户与户的距离,相距最近的人家也要隔上几公里,人的生活处于半封闭状态,过去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达里雅布依村村民的日子就是这样过的。

  纵然“沙漠王”热杰普穿越大漠纵横驰骋,库尔班尼莎头悬梁、锥刺股发奋读书,塔克拉玛干沙漠依然横亘在这里,让达里雅布依村的村民寸步难行。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残酷的自然环境谁也无法改变。

  

  达里雅布依,维吾尔语意为“大河沿子”。

  由于地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20世纪50年代以前,很多人对达里雅布依村一无所知。村民们世代靠放牧为生,住的是笆子房——用胡杨、红柳和掺入芦苇的克里雅河淤泥建成的土房子,喝的是苦咸水,点的是煤油灯。

  新中国成立以来,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一道阳光照进沙漠,国家光伏电项目使达里雅布依乡摘掉了新疆最后一个无电乡的帽子,点灯熬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根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贫困如大山般压在达里雅布依村的头顶。达里雅布依乡下辖仅达里雅布依村一个村,全乡363户1406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竟然有272户、1034人。

  作为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自然村,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贫困发生率高达73.5%。这个数字全国罕见。

  时光的脚步匆匆走进2016年的春天。

  这一天,于田县委常委会议开得异常热烈,一个前所未有的思路逐步清晰起来。县里决心借助国家脱贫攻坚项目的强劲东风,彻底克服达里雅布依村生态恶化顽症,帮村民寻找更美好更宜居的家园。这次会议形成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议:实施易地搬迁。

  两年后,2018年10月,新落成的居民点达里雅布依小镇张灯结彩,首批1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热热闹闹地搬迁入住。

  从这时起,乡政府每时每刻都牵挂着150公里外的达里雅布依村,那里尚有1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搬迁。

  2019年的一个春日,通往达里雅布依村的沙尘路上,一辆摩托车在飞驰。骑车的黑脸汉子叫贾存鹏,“80后”的他是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2004年,他打上背包来到了大漠深处的达里雅布依村,一待就是整整15年。

  他依然记得,自己刚到达里雅布依村,这里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硕大的水坑,舀上来的水呈绿色,喝进嘴里又苦又涩,一瓢水下肚,让贾存鹏拉了三天稀。水样检测结果令他心惊肉跳:氟含量严重超标。这水压根不能喝呀。据说当地人一过40岁,基本都有腰腿疼的毛病,走路不大利索。这些年,打井队数次来到村里,打出来的水质却一个样。

  贾存鹏仰天长叹,饮用水问题不解决,何谈脱贫?

  有一天,村里一位孕妇突然要生产。在城里,这是件大喜事大好事,可在大漠深处,这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了。贾存鹏立即动员乡里乡外40多人,轮流抬着孕妇向240公里外的于田县城走去。此去县城路途遥远,一路上沙尘暴随时会降临。达里雅布依村的村民头一次害怕起来,同样害怕的贾存鹏一直守在电话机旁,直到母子平安的喜讯传来,忐忑不安的心才彻底放下。

  正是这两件事儿,让很多村民最终下了搬迁的决心。可要真正落实下来太难了,别的乡布置任务,靠一个大喇叭就可以解决,贾存鹏却要和乡干部骑着摩托车跑上几天才能有点眉目。冬去春来,他的身影频频跃动在尘土飞扬的路上。十几年过去了,他原本年轻的脸膛变得黑里透红,魁梧的身板变得更加结实,举手投足间平添了稳健和成熟的气质。

  又起沙尘了,呛人的浮尘在天地间蔓延开来。贾存鹏的护目镜上转眼间落满沙粒,他吐掉嘴里的沙子,更加坚定了精准扶贫的信心和勇气。

  

  收拾筷子、勺子、烧水壶,打包被子、褥子、毯子……2019年9月26日傍晚,达里雅布依村家家户户都在为次日的搬迁忙碌着。

  依明江的摩托车修理铺里,来修车的村民很多,他忙得不亦乐乎。直到夜深了,店里才安静下来。明天,一个崭新的摩托车修理铺将在达里雅布依小镇等着他。可对于一位父亲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吃饭,入睡前裹着被子聊会儿天。

  这天,他又给在于田县城上学的小女儿打了电话,女儿在手机那头惊喜万分。一家人就要团聚了,她怎么能不激动呢?

  夜深了,漫天繁星眨着眼睛,库尔班尼莎仍在收拾东西。她将打好的包裹堆在墙角,等天一亮,这个家将迎来新的生活。

  村民买提夏·吾斯曼大叔抚摸着骆驼,骆驼是那样攒劲;抚摸着羊,羊也是那样攒劲。他对贾存鹏说,我要是搬走的话,这里就是荒地了,我的骆驼和羊可能会死掉。

  贾存鹏笑着告诉他:“您就放心吧,我们有小伙子专门照看骆驼和羊,您有时间还可以回来看看嘛。”

  被称为“沙漠人参”的大芸,曾给托乎提汗·阿吾拉大妈带来多少收获的喜悦,如今,她要跟这些心肝宝贝说再见了。她对贾存鹏说:“这些大芸还是得我自己看着,如果交代给别人的话,可能会找不到。”

  贾存鹏宽厚地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她。

  这个夜晚,“沙漠王”热杰普夜不能寐。他记得自己年幼的时候,无拘无束地奔跑在裸露的沙丘上,想唱就唱,想吼就吼,好不快哉。大漠和胡杨林,拓宽了他的胸怀,更练就了他坚韧的性格。达里雅布依村,早已成为他心目中的“大漠胡杨”。

  达里雅布依村易地搬迁前的这个夜晚,是村民们的不眠之夜。

  300多年前,当达里雅布依的先民们不堪生活的折磨,沿克里雅河深入沙漠腹地200多公里,过起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们的后人为了更好地生活,会沿着当年的来路搬出大漠深处。一进一出,有着同样的期盼:寻找更美好的家园。

  

  2019年9月27日,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呈现出壮观的一幕:几十辆红旗招展的摩托车集结待命,顶戴头盔的车手目视前方、紧握车把、神情肃穆。各种车辆驮着一个个村民的“家”紧随其后。当车辆巨大的轰鸣声响起,大漠为之震颤。

  达里雅布依村仿佛披上了出征的战袍,就要向着新生活出发了。

  达里雅布依,这个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自然村,将在这一天把贫困彻底甩进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踏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出发的号令发出,憋足了劲的摩托车像马儿脱缰、箭矢离弦一般奔驰。贾存鹏驾驶的摩托车冲在队伍最前面。红旗猎猎,他的耳旁响起一首歌: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依明江的摩托车一路风驰电掣。迁出大漠对依明江来说是人生的一次新机遇。迎接他的除了新技术挑战,还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依明江暗暗对自己说:“嘛达(问题)没有!”

  坐在车里的库尔班尼莎一路上浮想联翩:自己走出偏僻而封闭的达里雅布依村,到新疆财经大学念书,成为乡里第一位大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的学识化作良策造福乡亲呢?想到这里,她的嘴角挂满了自信。

  整体搬迁、住进楼房,买提夏大叔的牲畜养殖技术不会就此“马放南山”。村民开启新生活的土地上,怎么少得了活蹦乱跳的羊儿?

  托乎提汗大妈告别凝结多年心血和汗水的大芸地,哭得像个泪人。贾存鹏对她说:“达里雅布依村将‘凤凰涅槃’,焕发出新的生机。”托乎提汗大妈似懂非懂,但她知道,若想有美好的未来,不丢弃一些东西怎么能行?

  “沙漠王”热杰普没有想到,达里雅布依村彻底搬迁来得这么神速。好像还在昨天,他与库尔班尼莎在噼噼啪啪的篝火旁,一边啃着苞谷馕,一边思考着达里雅布依村的未来。此刻,达里雅布依村的未来已是看得见摸得着。

  新时代,最不缺的就是速度、激情和想象力。他想好了,打算开一个旅游运输公司,把达里雅布依村的名声推介出去。

  经过7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贾存鹏率领的车队浩浩荡荡开进达里雅布依小镇。他们到达目的地已是傍晚时分,几位县、乡领导已在此等候多时了。

  

  达里雅布依小镇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村民的到来。

  一排排青灰色的两层小楼典雅幽静。小镇里有干净的水、稳定的电、平整的道路。每个小院里住4户人家,每户居民不仅有80平方米的住宅,还增加了20平方米的旅游接待标准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沙发、电视柜、茶几、标配床。搬迁点不仅实现了“五通”,还建有幼儿园、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等。从大漠深处走出来的牧人们步入了现代生活。

  整体搬迁夜,万家灯火时。

  依明江的一双女儿回家了,家是温馨的新家。一大锅香喷喷的揪片子汤饭出锅了,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吃饭。看着女儿狼吞虎咽吃得满头大汗,依明江的心里五味杂陈。再不需要自己跑到有信号的地方给女儿打电话了,达里雅布依小镇客运站每天三班车往返于田县城,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饮水思源,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啊。这会儿,那个达里雅布依村最忙的人在干啥,要不要给他送上一口热汤饭?

  此时的贾存鹏还真顾不上吃口热汤饭。他正和几位乡领导挨家挨户查看,看着看着,他们心里涌起一股使命感,达里雅布依村易地搬迁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率领村民们脱贫致富,才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天的事儿可否写进于田县志?要知道,达里雅布依村的整体搬迁具有划时代意义,至此,新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全疆15.91万人搬入新居。

  当年,这条新闻不仅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相关消息还被评为新疆新闻奖一等奖,推荐到北京角逐中国新闻奖。新疆脱贫攻坚的史册上应该有它浓墨重彩的一笔。

  

  秋阳下,炸蕾吐絮的棉田里,一朵朵白绒绒的棉花开得正旺。

  托乎提汗大妈很好奇。她来拾棉花不全是为了收入,她想看一看棉花和大芸哪一个更“劳道”(意为厉害)。拾棉花这项工作本来就是女人的强项,托乎提汗大妈手脚麻利,没多久就把别人远远甩在了身后。

  男人们不甘示弱,拾棉花是乡里为他们开启的致富门路,不好好干还算什么好汉?

  这里是阿克苏地区,在乡党委的组织下,达里雅布依小镇第一批富余劳动力跨地区首战棉田。在广阔的棉田里,走出大漠的达里雅布依村村民谁都不甘落后,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在金灿灿的秋阳下显得格外真切动人。

  贾存鹏粗粗算了一笔账,仅劳动力转移这一项,每户村民当年就可以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贾存鹏摘了一朵棉花细细打量,有了许多新发现。棉花可是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产业,古往今来只要将棉花纺成线,就能变成“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鞋袜衣衫谁能离得了?更重要的是,棉花纤维虽然细小,可它们总是手拉手肩并肩,紧密相连抱成一团,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

  贾存鹏笑了,眼下的达里雅布依村不就是一个团结的整体?脱贫致富奔小康,物质是一个层面,精神层面的引领也不可忽视。

  这时,一位村民直起腰,把粘在棉花上的碎叶子一点点摘干净。是啊,棉花总是洁白无瑕,容不得一点杂质。

  1个月后,在150公里外的沙漠腹地——达里雅布依村村民曾经的家园,助推脱贫的“三驾马车”也已启动。

  贾存鹏代表乡党委与库尔班尼莎谈话不久,她的达里雅布依“沙漠守望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运营,第一单生意就非常出彩。在库尔班尼莎的带领下,8辆载满游客的车子出于田县城沿克里雅河的沙漠公路一路向北。直到夜幕降临,车队才开进达里雅布依村。

  篝火点燃了,热气腾腾的馕、烤肉端上来了,主食自然是“库麦琪”(俗称“沙漠烤饼”),还有滚烫香浓的药茶洗去游客们一路的风尘和疲惫。

  “沙漠王”热杰普的旅游车队组建不久就声名大噪,车队的主要工作是运送来达里雅布依村旅游的各地游客。

  达里雅布依村的村民搬迁后,他们留下的老房子,还保持着以前的样子。为了给村落带来活力和发展,一些留守的村民在天津援疆资金的帮助下,将村子的部分房屋改造成主题民宿,同时发展旅游,还安装了净水设备,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迎来了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收益达到10多万元。合作社的10位贫困户也因为发展旅游,有了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

  胡杨黄了,丰收季到了,“最后的沙漠部落”续写着新的传奇。

  

  摆放在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贾存鹏、党委副书记王芳,驻达里雅布依村第一书记赵刚面前的,是一组沉甸甸的数字。

  新成立的养羊合作社,为143户易地搬迁安置点贫困户发放扶贫羊6213只,村民以羊入股,合作社每年分红。全村存栏29600只羊,户均100只。新成立的大芸合作社为153户易地搬迁户每户发放1公斤大芸种子,按照目前市场价,每年可增收4000元到5000元。

  托乎提汗大妈和买提夏大叔大显身手,成为致富路上的领头羊。不仅是他们,村民库瓦汗·买吐逊在小镇开了家餐厅,旺季时每天能接待100多名游客,平均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再加上养羊和种植大芸的收入,他家年收入9万多元。

  此时,90公里外的于田县城里,3位村民感慨万千。

  买提夏·吾斯曼,99岁,达里雅布依村最年长的老人。在他的记忆中,几十峰骆驼到于田县城驮回全村需要的物资,村民再拿羊换物资,跑单趟就得12天。共产党的干部来了,只吃过苞谷面和沙枣的老人见到了白面。达里雅布依村有了商店,布、盐、砖茶、火柴等生活用品再也不用发愁了。经历过风霜雨雪的老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

  卡斯木·肉孜,88岁。他在达里雅布依小镇卫生院做了体检后,参加了于田县组织的“家乡人游家乡”活动。参观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时,他有了这样的感受:“库尔班·吐鲁木大叔走得太早了,这么好的生活他没能享受到。我们达里雅布依村的村民真是太幸福啦!”

  买色地克·阿不都力木,56岁。以前他骑毛驴到于田县城要8天,一年只买一次衣服。如今的他第一次买了手机,第一次学会了视频通话,第一次用上了电饭煲、洗衣机、抽水马桶。他家原来年收入不到2万元,因为妻子和两个儿子就业了,再加上家里养了200多只羊,年收入第一次跨过了9万元大关。

  这时,琅琅读书声从达里雅布依小学传了过来。王芳告诉贾存鹏和赵刚,2019年,乡里又有8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这样一来,达里雅布依村的大学生总数已达到32人。

  翻过2020年最后一页,达里雅布依乡人均纯收入已从2014年的3200元,攀升至9136元,全乡贫困户全部脱贫。在校学生无一人辍学,贫困人口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100%全覆盖。

  曾经,达里雅布依村吸引过斯文·赫定、斯坦因、黄文弼等中外考古学家和探险家的脚步。今天,这里的神奇与传说也将继续吸引世界目光,吸引有志者施展才华。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当达里雅布依村的贫困发生率降至零时,这个在世界第二大沙漠上的村庄正飞快地与时代接轨。

  达里雅布依村一步跨越的岂止千年!

[责任编辑: 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