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6日 08:5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5月8日,在中苏航运纪念馆,小朋友们在学习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布尔津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张婷 通讯员雒杨雪
布尔津,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以中苏航运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点,就像一座红色地标,记录着一段段难忘的红色故事,成为这座童话边城的历史丰碑。
“1901年,中方就在布尔津设立码头并与下游俄方定期通航,进行商贸往来和民事交往;原来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码头承担了为国还债的重任……”5月8日早晨,布尔津中苏航运纪念馆门口,前来参观的游客早已排起长龙。在讲解员王旭琴的带领下,大家沿着参观路线边走、边听、边看、边悟。
“在家乡发展历程中有那么多感人的精神力量,我们在游中学、游中思、游中悟,更加懂得铭记历史的重要意义,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力量。”布尔津县人民法院干警闫春红一边游览一边感慨道。
布尔津中苏航运纪念馆位于布尔津县布尔津镇河滨路中俄老码头风情园景区内,记录和展示了布尔津独特珍贵的中苏航运历史,是布尔津县各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历史见证和红色记忆。
“目前,中苏航运纪念馆已被评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阿勒泰地区国防教育基地、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布尔津县对纪念馆进行了保护修缮和展览提升,分为前苏联航运办事处旧址复原和航运历史展览馆两部分。”中苏航运纪念馆负责人杜欢告诉记者。
走进布尔津中苏航运纪念馆,以额尔齐斯河为背景的码头作业场景映入眼帘。据史料记载,依托水路相通的便利条件,1901年,中方就在布尔津设立码头并与下游俄方定期通航,进行商贸往来和民事交往。到上世纪30年代,由于转运出口可可托海矿石,布尔津港迎来了最为繁盛的阶段。后来由于中苏关系发生变化,持续往来了60多年的额尔齐斯中苏航运,最终于1962年宣告停航。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方向中国逼债,在内困外压的历史背景下,中央决定用可可托海稀有矿产品还债。布尔津县各族人民承担起了航运出口可可托海矿石为国还债的历史重任。为了国家的荣誉和尊严,布尔津县和300公里之外的可可托海并肩作战,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重托。
“为了执行矿石运输任务,自治区专门在布尔津成立了外运八队,100多辆车就是在这条路上往返布尔津和可可托海,当时的运输队可以说冒着生命危险,胜利完成了一次次运矿保出口任务,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功勋车队。”当年运矿的司机孙志亮回忆道。
孙志亮说,当时根本没有路,哪里平坦往哪走,遇到路面翻浆和冬季风雪天就更难走了。300公里的路现在只需要走3个小时,那时载重4吨矿的车每小时只能跑个20多公里,一个来回需要三天三夜。
每年汛期是布尔津县风沙最猛、蚊虫肆虐的季节,加上航期短、任务重,最紧张时每天要完成400吨的装船任务。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布尔津人战胜“饥饿关”“蚊虫关”“昼夜关”,弓着腰把矿石一袋一袋背到码头送走。他们怀着爱国之情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
近年来,为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布尔津县对航运史料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对航运遗迹进行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把中苏通航这一红色历史文化积淀,转化为干部教育资源,积极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历史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厚重的中苏航运历史渗透在布尔津大地上的红色记忆,更令人心潮澎湃。额河航运,见证了这座小城的变迁,也记下了那段无悔的岁月。
“中苏通航历史文化是在特殊年代用特殊方式写就的,其砥砺出的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力量,是红色基因在祖国边疆大地上的生动写照。回看历史,不忘来时路。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往事,除了不能忘记,更要把那一代人身上爱国、忠诚、团结、担当、勤劳、勇敢的优秀品格,转化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延续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布尔津县文化体育广播与旅游局局长武雷说。
参观指南
布尔津县中苏航运纪念馆成立于2012年,位于布尔津县布尔津镇河滨路中俄老码头风情园景区内,分为前苏联航运办事处旧址复原和航运历史展览馆两部分。前苏联航运办事处旧址建立于1952年,是一座具有俄式风格的传统土木建筑,占地面积410平方米。中苏航运历史展览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展示了中苏航运在早期中苏贸易往来、民事交往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国还债中创造的航运价值和重要意义。整个展馆共展出历史照片、数据图表563张(份),实物734件,并布置有2组浮雕、1组壁画、2个模拟场景和沙盘、1块电视屏幕、1个多媒体点播区。该馆每周一至周五10时—14时、16时—20时面向公众开放。